在這裏,麥克斯韋又充分顯露出自己的才能。他思維活躍,見解獨特,知識麵廣。尤其在物理和數學方麵,他所掌握的知識,已遠遠超過同年級的同學。大家都為麥克斯韋的才智所折服。

但同時,這個蘇格蘭青年不拘小節,生活上不善料理,學習上雜亂無章的習慣,也令同學們感到吃驚。這與他在理論上的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雖然麥克斯韋的家庭條件還算不錯,但是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並且激勵自己奮發讀書,因此剛一人校,麥克斯韋就為自己製定了一個考獎學金的計劃。因為隻有獲得獎學金的學生才能選修較深的課題,而這正是麥克斯韋所向往的,他需要學習更多更深的知識,來發揮自己的專長。

獲得獎學金的道路是艱辛的,隻有最拔尖、最刻苦的學生才能得此殊榮。

麥克斯韋製定的計劃與普通人背道而馳。他是一個“夜貓子型”,晚上學習的效率最高。因此,他每天早晨兩點起床,先圍著宿舍樓跑兩圈,驅除困意,振奮一下精神,然後就到大廳的吊燈下專心讀書、做題。直到天快亮時,別的同學起床,他又重新鑽進被窩。

可是不久,麥克斯韋這種與眾不同的作息時間引起了同學的不滿。因為他每天半夜跑步,腳步聲吵得一些同學無法安心入睡,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惡作劇。一天半夜時分,當麥克斯韋像往常一樣沿著宿舍跑步時,從門窗裏不斷地飛出皮鞋、掃帚、石頭,打得他抱頭就往大廳裏跑。可又不知誰在門上拴了一根繩,把麥克斯韋絆了個大跟頭。麥克斯韋立即明白了同學們的用意,不得不改變他的作息計劃。第二天,他取消了跑步,而是用涼水浸泡頭部,洗臉,以此來趕走瞌睡蟲。而且起床時也輕手輕腳,盡量不弄出聲,以免吵醒別的同學。

就這樣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再加上他有紮實的基礎,第二年春天,麥克斯韋終於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數學獎學金。這是他辛勤努力的結果,麥克斯韋興奮得一夜沒睡好覺,名單公布的那天,他就趕緊寫信回家,向父親彙報這個好消息。

按照學院規定,得獎學金的學生都在同一桌進餐。他們是學院裏最優秀的學生,個個都才華出眾,談吐機敏,學習也很用功。他們常常在進餐時共同探討問題,為一個小小問題爭得麵紅耳赤,忘了吃飯。麥克斯韋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裏他不僅逐漸克服了少年時的羞怯和不合群,而且還結識了一些有誌有為的年輕人。

其中有一個膚色較黑,戴著眼鏡的高年級學生引起了麥克斯韋的注意。他不太愛說話,與其他活躍的同學相比顯得穩重、矜持。吃飯時他總是坐在麥克斯韋的對麵,還不時向他投來友好的目光。一天他善意地糾正麥克斯韋拿叉子的姿勢,於是兩人開始攀談起來:“我叫布特瑞,是學物理的。你是從哪兒來的?”“在格倫萊,離愛丁堡不遠。”

“那麼說你住在郊區囉!”

“對,我從小就在村莊裏長大。”

“怪不得你習慣那樣握餐叉,以後還是改一改。你叫什麼名字?”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哦?”布特瑞驚奇地打量著這個其貌不揚的年輕人,“你曾經在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刊上發表過論文吧,真是了不起,咱們交個朋友吧!”

布特端是“使徒社”成員,“使徒社”是一個由學生自己組織的科學團體,在各類組織中享有盛譽。它由12個成員組成,每個年級隻有一至兩個學生能加人這個團體,因此,必須是劍橋大學最出色的學生才能有幸參加,實際上它是一個小小的“皇家學會”。

經布特瑞推薦,幾個月後,麥克斯韋也被吸收入“使徒社”。每周星期六,社裏都要組織集會,12名才華橫溢、來自不同學科的會員聚集在一起,大家各抒己見,探討各種問題。從牛頓的力學思想到古希臘蘇格拉底的格言;從達爾文進化論到伽利略的“日心說”,天上地下,無所不包。每一次討論都使麥克斯韋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