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的春天,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一輛漂亮的四輪馬車,載著滿臉笑容的麥克斯韋夫婦,從格倫萊莊園中駛出來。他們正啟程離開蘇格蘭,開始了麥克斯韋一生中一次有意義的歐洲之行。
第一次隨丈夫出國旅行,瑪麗的心裏非常激動,一切對她都是那麼新鮮,湛藍的天空、蕩漾的海水、輕快飛舞的海鷗,瑪麗快活得像個孩子。船上的日子是緊張而愉快的。夫婦倆與乘客們相處融洽,互相幫助,大家都非常尊敬這一對熱情友好的夫婦。
一天發生了意外事件乘客中有人得了傳染病,病情危急。可此時船正行駛在浩瀚的英吉利海峽中,不可能把病人快速送到醫院。乘客沒有一個人懂醫學;大家都十分焦急可又束手無策。
看到這情景,麥克斯韋挺身站了出來,自願照料病人,瑪麗略懂一點護理知識,也自告奮勇作丈夫的助手。夫婦倆全然不顧被染上疾病的危險,一連幾天都守候在病人身旁進行搶救,常常累得筋疲力盡。船上旅客都為這對“醫生”夫婦的精神所感動,大家都投入到搶救病人的工作之中。在眾人的照料下,病人終於轉危為安,逐漸痊愈了。大家都稱讚麥克斯韋醫術高明,殊不知這位滿臉胡須的中年男子並不是醫生,而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哩!
船到達了目的地一一法國。麥克斯韋夫婦受到了同行們的熱情歡迎。著名的電學大師安培就曾在這兒發現了電流。麥克斯韋參觀了安培生前進行電磁研究的實驗室,翻閱了他的實驗記錄,大有收獲。安培是電磁學研究的一位傑出的先驅者,雖然大師已逝世30年了,人們卻永遠忘不了安培在1821年發現的兩條通電流的平行導線互相作用的現象,為了紀念他,便把安培作為電流單位。
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裏,麥克斯韋夫婦的足跡遍布法國、意大利、德國、荷蘭各地。不管走到哪兒,他們都受到人們的熱情接待。比薩斜塔的奇景、維蘇威火山的壯觀,給科學家夫婦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麥克斯韋此行的目的是進行科學考察,這些國家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物理實驗室和一流的科學家。他懷著極大的熱情參觀了各大學和科研機構,並與科學家們進行了廣泛接觸。
在柏林,麥克斯韋應德國科學院的邀請,作了關於電磁理論的報告,令聽眾耳目一新。
在巴黎,夫婦倆遊覽了著名的凡爾賽宮。這座氣勢雄偉的宮殿,四壁都裝點著精美的大理石雕像,麥克斯韋由衷地讚歎工匠們高超而嫻熟的技藝。望著這壯觀的建築,他不由得又想起那座無形的電磁理論大廈,他仿佛隱隱約約看到了大廈宏偉的輪廓。
在荷蘭,他們訪問了古風猶存的、純樸的萊頓城。這座小城因100多年前發明的“萊頓瓶”而聞名於世。應萊頓大學的邀請,他們參觀了萊頓大學的實驗室,並觀看了萊頓瓶的放電表演。
萊頓瓶是一個內外都貼有金屬箔的玻璃瓶,一根很細的金屬棒插入瓶內,與內層金屬箔接觸,它的結構雖然簡單,可其中隱藏著的奧妙卻不少。在近百年的電學史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據說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進行風箏實驗時,就是用萊頓瓶來儲存天電的。
表演開始了,實驗人員先給萊頓瓶充上電,然後用一根金屬線將瓶中的金屬棒與外層金屬箔接觸。在接觸的一瞬間,伴隨著一聲巨響,萊頓瓶迸射出耀眼的電火花。
參觀的人都為這一奇觀而讚歎不已。誰也沒有注意到此時的麥克斯韋,正緊緊盯著這個奇異的瓶子,仿佛在思考什麼問題。他清楚地看見萊頓瓶發出的電火花是由強到弱閃爍的,這與電荷的振蕩特性非常相似。他聯想到在劍橋時的老師威廉,湯姆孫寫的一篇論文,題目為《瞬變電流》,文中也提到了萊頓瓶放電的“振蕩特性”。
“振蕩,是不是由於有電磁波的輻射呢?”麥克斯韋問自己。雖然人們至今都沒有在此實驗中捕捉到電磁波,但麥克斯韋的這一假想使他更加堅信“光就是電磁波”的預言,對他完成電磁理論起到了促進作用。
旅行結束後,麥克斯韋滿載著各國科學家的友情,回到英國。這次歐洲大陸之行,使他開闊了眼界,吸取了許多新的東西,也豐富了他的理論體係,麥克斯韋醞釀了多年的電磁理論終於成熟了。
1873年的深秋,金燦燦的格倫萊莊園,一片豐收的景象。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大廈也竣工了!
幾年甘苦,一部電磁理論的經典著作《電磁學通論》問世了。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是麥克斯韋幾十年心血的結晶。在書中他係統地總結了人類對電磁現象探索研究的曆程,既有奧斯特、安培、亨利、法拉第這些電學家的開山之功,又有麥克斯韋本人創造性的發展,有關電荷、電流、電場、磁場、電磁波的一切規律都包羅在這個理論體係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電磁理論的宏偉大廈,就這樣巍然矗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