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脈賦(3 / 3)

兵家之道。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知彼者。知賊之虛實也。知己者。知我兵之水陸奇正也。如為醫者。但知脈理。而不知藥性。是猶用兵者。但知賊之虛實。而不知我兵之宜水宜陸。宜奇宜正縱有百萬之師。其不為賊所陷者鮮矣。

既已明其三部。須知疾之所有。

此承上起下之詞。言既明寸關尺之三部。須知三部之中。所現之脈不同。而所生之病亦各異也。

寸脈急而頭痛。

寸。陽部也頭。諸陽之會也。今診得寸脈而急。急則近於緊。諸緊為寒。當是風寒客於其腦。而作痛也。

平人氣象論雲。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弦為心下之咎。

心之下。胃之上也。弦則為飲。脈經曰。寸脈弦。心下。謂心下有痰飲也故寸弦而曰心下咎也。

緊是肚痛之征。肚痛者。胃脘痛也。經雲。緊在寸口。或膈上有寒。或膈下有水。寒在上焦。

風滿而噎。或風寒外入。病苦頭痛。(當是左寸緊。)或宿食內停。腹中不化。(當是右寸緊。)緩即皮頑之候。

寸。陽位也。緩則為濕。風從陽。濕從陰。風從上。濕從下。今緩脈見於陽位。

即經雲寸緩。主皮不仁。風寒在肌肉也。宜防風湯。

微微冷入胸中。

寸。陽部也。胸中。陽位也。微者。陽氣虛也。陽虛則寒。故寸微而知胸中有冷氣也。

數數熱居胃口。

數為熱。經雲。寸數即吐。以有熱在胃脘熏胸中。宜藥吐之。及針胃脘。服除熱湯。則知熱在胃口矣。

滑主壅多。

經雲。寸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前胡湯。

澀而氣少。

凡澀為氣多血少。而此獨雲澀而氣少者。何也。蓋以胸為氣海。若關脈澀。則當謂之血少。何也。以其營出中焦也。

至於寸口所以候胸中者。胸為氣海。安得不謂之氣少也哉。

胸連脅滿。隻為洪而莫非。引背疼。緣是沉而不謬。

洪為陽。沉為陰。洪為火。沉為寒。胸為陰。背為陽。寸部而見洪脈。為腸火之邪。幹於心胸。而作滿悶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者是也。寸部而見沉脈。為陰寒之氣幹於肺。而作引痛。經雲。諸氣鬱。皆屬於肺者是也。更過關中。浮緩不餐。

關中所以候中焦者。中焦屬脾土。土之性宜鎮靜。今脈見浮緩。緩雖土之本脈。而浮則為風為虛。如大風揚沙。失其鎮靜之德。而成虛浮之象。其不食也宜矣。

緊牢氣滿。喘急難痊。

緊則為寒。牢則為病根深固。今二脈見於關中。是脾胃為冷物所傷。脾病則留滿痞塞。故氣滿喘急。而成不拔之證矣。

弱以數兮胃熱。弦以滑兮胃寒。

數則為熱。見於關中。則為熱壅胃口。熱壅胃口。則不食。不食則脈因之而弱矣。弦則為飲。滑主壅滯。今弦滑兼見於關中。是為胃中停積寒飲矣。

微即心下脹滿。

諸脹滿皆屬於土。微為陰土。乃不及之土也。微脈見於關中。是為脾虛不足。而作脹滿矣。當於微脈條中參看可也。

沉兮膈上吞酸。澀即宜為虛視。沉乃須作實看。

上文雲。沉兮膈上吞酸。下文雲。沉乃須作實看。豈非一脈而兩證歟。不知上文之沉兮膈上吞酸者。乃胃中有宿滯未消。而作吞酸之證。誠恐後人以關脈見沉。誤認脾虛。而用補劑。則難免實實之禍矣。故反複叮嚀之曰。澀則宜為虛視。蓋以營出中焦。關脈澀則為營血不足。謂之虛也宜矣。至於沉。則不得視之為虛。而當視之為實。宜用消導之劑。

去其積滯。則陽氣自升。而脈自不沉矣。

下重緣濡。女萎散療之在急。

濡主虛乏。為氣血不足之候。關主脾胃。今見濡脈。則元氣衰而中氣下陷。故腰以下墜重。難以行矣。女萎散無傳。

姑俟後考(人身如雞子相似。脾氣如黃。元氣如清。凡清明前煮雞子。則黃在中。以其清足故也。清明後煮雞子。則黃偏而下。以其清不足故也。人身之中氣亦然。若中氣足則不偏虛。不足則下陷而偏矣。)水攻因伏。牽牛湯瀉則令安。

營出中焦。中焦治則脈道行。而往來流動矣。今關脈伏。則土為水掩。而脈道不行。如五常正大論所雲。藏政以布。長令不揚也。治之者。當以牽牛湯。盡瀉其水。則脾土自現。而脈道自通矣。禹貢曰。雲土夢作。此之謂也。

爾乃尺中脈滑。定知女經不調。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難消。

滑主壅多。女子經脈不通。男子小便不利。皆壅滯之患也。按經雲。尺滑氣血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溺血。

伏脈穀兮不化。

尺脈伏而雲穀不化者。何也蓋以飲食入胃。不能運化停留於中。壅遏營衛。衛出下焦。不得通達。故厥陰之木氣不升。而尺脈為之伏矣。治之者當吐其邪。而升其氣。使厥陰之氣上升。而尺脈可複出矣。其說當於八裏脈尺伏條下參看。

微即肚痛無。

微為陽虛。陰盛之脈。尺中見微。是為陰分而見陰脈也。諸陰為寒。故經雲。尺微厥冷。小腹中拘急有寒氣。

弱緣胃熱上壅。

尺脈弱而雲胃熱上壅者。何也。蓋以上實則下虛。熱氣並壅於胃口。故尺脈見弱也。

遲是寒於下焦。

諸遲為寒。尺所以候下焦者。尺脈見遲。是以知下焦。之有寒也。

胃冷嘔逆澀候。

人身如釜甑相似。胃猶甑也。脾猶釜也。下焦命門。猶釜底之薪也。命門之火旺。則能熏蒸脾土。而胃中之飲食易消。況腎者胃之關。今尺脈見澀。是為精血不足。真火衰微。不能熏蒸脾土。腐熟水穀。故胃冷而為嘔逆之候矣。即王太仆所謂食入久而反出者。胃無火也。

腹脹陰疝弦牢。

經雲。尺脈弦小。腹痛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針氣海瀉之。又雲。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葶藶子茱萸丸。針丹田關元中極。按氣海丹田關元中極數穴。皆任脈之穴也。任脈主男子內結七疝。女子瘕聚帶下。然疝有多端。何獨歸於任也。不知任脈是疝病之本源。各經是疝病之支流。

今尺部而見弦牢之脈。為弦而有力。動而不移。是足厥陰之氣鬱而不舒。致成腹脹陰疝之證矣。羅謙甫雲。陰證足厥陰之脈。環陰氣抵少腹。

或痛因腎虛。寒水涸竭。瀉邪補肝。蒺藜湯主之。

緊則痛居其腹。

諸緊為寒。今見在尺脈。則知其寒在下焦。即經雲尺脈緊。臍下痛者是也。沉乃疾在其腰。

腰者。腎之府。兩尺脈沉。沉為陰水。為火不能相濟。故疾在。其腰也。詳見八裏脈沉脈尺部條下。

濡數浮芤。皆主小便赤澀。細詳如此之候。何處能逃。

濡而數。乃陰中之火也。陰中有火。故主小便赤澀。當用涼補之藥。以滋其陰浮。而芤乃陽中之火也。陽中有火。亦主小便赤澀。當用寒涼之劑。

以瀉其火。然濡數浮芤。當知濡數為一脈。浮芤為一脈。不必分為四也。

若問女子何因。尺中不絕。胎脈方真。

女子以尺為主。不絕者。往來流利也。即內經雲。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謂尺中之脈。搏於指下。大有別於關前也。

太陰洪而女孕。太陽大而男娠。

謂右手寸關。沉而洪。左手寸尺。洪而大也。女。陰也。其道尚右。而太陰俱在右寸關是也。太陰為髒。當於沉中候。今診得右手肺脾之脈沉而洪。

故知其為女孕也。男。陽也。其道尚左。然兩太陽俱在左。太陽為腑。當於浮中候。今診得左手小腸膀胱之脈洪而大。故知其為男娠也。

或遇俱洪而當雙產。此法推之其驗若神。月數斷之。各根據其部。假令中衝若動。此乃將及九旬。

凡女人有孕。除心與小腸不養胎。心為君主小腸為之使也。其餘髒腑。

各以其月輸血養胎。一月肝。二月膽。三月手心主。四月三焦。五月脾。六月胃。七月肺。八月大腸。九月腎。十月膀胱。十月滿足。故產而生矣。夫十日為旬。九旬者三月也。中衝者。手心主之井穴。故三月而中衝脈動也。

(中衝。手中指尖內側。)患者欲知要死。須詳脈之動止。

凡平人之脈。一呼二至。一吸二至。閏以太息。共成五至。循環無已。至五十動而不止。是為大衍之數。全五髒皆受氣也。如動而中有一止。則知其一藏無氣。當於各藏予之死期。

彈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無聚。

彈字。當作平聲讀。不當作去聲讀。彈石者。如指彈於石上。劈劈而堅硬也。若誤讀作去聲。則為彈丸之彈。失其劈劈之旨矣。解索者。謂如索之朽壞。解散無複次序也。若謂解結之解。則誤矣。內經雲。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又曰。死腎脈來。發如奪索。劈劈如彈石曰腎死。(按彈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

動數而隨散亂。無複次序也。)雀啄頓來而又住。屋漏將絕而複起。

凡雀之啄食。必連連啄之。時一回顧。恐人之將捕也。怪脈之來。連連數急。時複一止。如雀啄食之狀。又曰雀啄者。脈來甚數而疾。絕止複頓來也。屋漏者。其來既絕。而止。時時複起。不相連屬也。經雲。死脾脈銳堅。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蝦遊苒苒。而進退難尋。

訣雲。蝦遊狀若蝦蟆遊。魂去行屍定主憂。蝦遊者。苒苒而起。及細尋之。

不知脈之所在。久而複起。遲遲輒沒。言來遲去速也。

按經雲。脈困病患。脈如蝦之遊。如魚之翔者死。注雲。蝦遊者。苒苒而起。

尋複退沒。不知所在。久乃複起。起輒遲。而沒去速者。是也。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者是也。

魚躍澄澄。而遲疑掉尾。

魚躍者。魚翔脈也。遲疑掉尾者。頭不動而尾搖。撇然一厥也。又訣雲。尾掉搖搖頭不動。魚翔腎絕亦如期。蝦遊者。以上下之往來言。時複一隱也。魚翔者。以內外之往來言。時複一厥也。

嗟乎。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縱有丸丹。天命而已。

複有困重沉沉。聲音劣劣。寸關雖無。尺猶不絕。往來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憂殞滅。經文具載。樹無葉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當更治。

沉沉。神昏也。劣劣。氣少也。寸關之脈雖無。尺中之脈不絕。而且往來息均。及診踝中足少陰太溪之動脈。(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動脈。)則又流利不歇。譬諸枝葉雖凋。根本尚在。猶有發生之根。又何患乎殞滅也哉。難經第八難雲。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係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平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本。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然脈賦所言者。枝葉雖盡。而根本尚存。猶有可生之理。難經所雲。根本先撥。而莖葉雖存。必無可生之道。合而觀之。相得而益彰矣。

按脈經雲。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足。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不致殞萎。若根本壞則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