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能調五髒和。自然察認諸家病。
醫者。五髒安和。則出入息勻。然後能診他人之脈。不至差忒也。
掌後高骨號為關。骨下關脈形宛然。
言醫者。以中指對病患之掌後高骨。轉而向前。則為關脈矣。
以此推排名尺澤。三部還須仔細看。
上文既以中指定其關脈。則關前為寸。關後為尺。不言而喻矣。
關前為陽名寸口。關後為陰直下取。
中部而名之曰關者。正以關前為陽。關後為陰。而為陰陽之關隘。此又非所論於寸關尺之三部而言之也。
按脈經雲。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則吐血。陰微則下利。陽弦則頭痛。
陰弦則腹痛。陽微則發汗。陰微則自下。陽數口生瘡。陰數如征必惡寒。
而煩擾不得眠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得陽屬腑。得陰屬髒。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根據此陰陽以察病也。
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
弦為少陽。主半表半裏。然從陽化則熱。從陰化則寒。今弦脈見於陽部。
為少陽有火。而作頭痛。此從陽化則熱也。陰部見弦。則為少腹有寒痛。
此從陰化則寒也。弦為氣血收斂之脈。而見於關前。則為風寒外來。見於關後。則為陰寒內生。
陽數即吐兼頭痛。陰微即瀉臍中吼。
要知吐兼頭痛。足少陽陽明。皆有此證。倘診得關前之脈。數而帶弦。則為足少陽膽經之火。上攻於頭。故吐而頭痛也。若診得關前之脈。數而帶洪。則為足陽明胃經之火。上攻於頭。故亦吐而頭痛也。陰脈見微。則下焦之真火衰。衰則脾失其溫養之源。故脾虛而作瀉矣。然臍者。脾之關也。吼有聲也。
陽實應知麵赤風。
關前。陽部也。麵。諸陽之會也。實脈。陽火也。今陽部而見實脈。則熱極生風。故麵赤而為風熱也。或曰。數為熱。實亦為熱。同一熱。何以證脈之不同也。答曰。數脈者。火之從下而衝上也。或有虛實之分。實脈者。火之從內而達外也。但實而無虛。
陰微盜汗勞兼有。
汗者。血所化也。凡人寤則陽用事。寐則陰用事。盜汗者。人當寐時。則陽不用事。陽不用事。而營氣外泄。盜其不知而出也。上文既雲陰微即瀉。
而此複雲陰微盜汗。何一脈而兩病也。蓋以其人兼有勞證。複得陰部脈微。則為陰虛盜汗之證矣。
陽實大滑應舌強。
大則為火。實則為火有餘。滑則為痰。火有餘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煽。
則痰隨火上關前陽部也。心居膈上。亦陽位。舌為心之外應。陽部而見實大且滑之脈。則風火生痰。窒塞心竅。故舌因之而強也。
陰數脾熱並口臭。
脾主中州。與胃為表裏。雖賴下焦之相火熏蒸。得以腐熟水穀。行其津液。然亦不可過旺。關後為陰。陰數則相火反乘脾土。脾熱則傳於胃。胃為陽明。陽明開竅於口。故濁氣上升。而口為之具矣。
陽微浮弱定心寒。
關前為陽。微浮弱為陽氣衰。心主火。居於膈上。今陽部而見微浮弱脈。
則為陽氣衰微。心火不足。故曰定心寒也。
陰滑食注脾家咎。
食注者。完穀不化也。滑主壅多陰。脈見滑。是脾胃失其運化之機。不能腐熟水穀。故作食注而下矣。
關前關後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
夫九老。陽之數也。十老。陰之數也。欲辨關前關後陰陽之數。準難經所雲。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一息四至號平和。更加一至大無。
考平人氣象論中岐伯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大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王冰釋雲。經脈一周於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
三遲二敗冷危困。
凡人身之經脈。周身共計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若至二百七十息。得一千三百五十動。脈行一十六丈二尺。始一周於身。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於身。共計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足大衍之數也。今脈見遲息。則猶是其脈之行也。減平人之二。是二百七十息中。脈行止得九丈七尺二寸。較平人一十六丈二尺之數。尚餘六丈四尺八寸。不能一周於身。而以一晝夜五十營共計之。則一萬三千五百息。而脈僅行四百八十丈。是不能滿足五十營之數矣。故曰遲也。二敗者。校之遲脈。則又損一至。又損一至。則是二百七十息中。脈止行得六丈四尺八寸。準之平人脈。尚餘九丈七尺二寸。不能一周於身。以一晝夜。五十營共計之止得六百零五丈矣。僅平人之一半。故為敗也。三遲為冷。損二至則遲而又遲矣。故曰冷。危困也。
六數七極熱生多。八脫九死十歸墓十一十二絕魂瘥。
六數者。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一至也。平人脈呼吸定息。共六寸。二百七十息。共一千三百五十動。脈行一十六丈二尺為一周於身。今診得脈數。是於平人脈一息五動之中。加一至也。既加一至。則二百七十息中。加二百七十動。是於一周身外。又過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晝夜五十營共計之。是於八百一十丈外。又過行一百六十二丈矣。故曰。數也。七極者。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二至也。既加二至。則二百七十息中。
加五百四十動。是於一周身外。又過行六丈四尺八寸。若以一晝夜五十營。共計之是於八百一十丈外。又過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故曰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