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實際的教育和教學工作當中,要將自己和交往對象之間的位置擺正,在這其中一定要認真地解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要將自己的態度端正起來。
在人際交往中,心態通常決定一切。隻有調整好心態,才能夠做好事情。每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與工作。如果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無法將自己的態度端正起來,那麼就根本無從談起前麵所要求的教學工作的“以生為本”的要求。
1.接受他人
在教師的日常工作當中,尤其是師生之間接觸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真誠地接納對方。這一點要是不明確或者做不到,“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便難以真正實施。
所謂接受他人,就心態而言,主要是要求教師在接觸學生時,尤其是在服務於對方時,不要主動站在對方的對立麵,不要有意無意地挑剔對方、捉弄對方、難為對方、排斥對方,不要不容忍對方,不要成心與對方過不去。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對對方進行排斥,要懂得接納和善待對方。實踐證明:與其他人打交道時,接受對方是雙方交往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做不到此點,交往成功往往就是一種奢談。
(1)意在尊重
教師在自己教學崗位上的對對方的接受,所表示的意思就是教師對於自己學生的一種高度的重視。在教師禮儀的具體操作中,必須始終強調以“尊重為本”。在教學崗位上,尊重學生是教師禮儀對教師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其操作層麵進而言之,在教學崗位上,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實際上就是要求其尊重對方的一切合乎情理的選擇,而不允許隨意對其越俎代庖、橫加幹涉。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接受對方本身就是教師禮儀當中應當具備的其中一項。
(2)寬以待人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對於學生的接受,並不是說教師要完全地認同自己學生的所有做法和想法。在實際生活中,由於雙方在社會地位、專業訓練、文化素養、生活習慣、民族特征等方麵的差異,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思維方式、形式規則等等必然多有不同,因此二者的所作所為必然相去甚遠。要明確的一點就是,我們在教育教學的崗位上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接受,並不等於說要教師對於學生的所作所為都來者不拒,毫無保留地接受和認同。我方接受對方,主要出自正確而健康的心態。它的本意是:要促進彼此之間的交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並非厚此薄彼,自我否定。我方接受對方,主要是要求教師寬以待人,並且尊重學生、善待學生。寬以待人並非要求教師對學生處處肯定、來者不拒。當個別學生的做法違反了法律的道德,對國格和人格有所侮辱,對公共的利益有一定的損害,損害了學校的形象,又或者是完全不符合學術規範與教育教學的要求之時,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一定要對其進行據理力爭、針鋒相對,不作出絲毫的讓步。“和而不同”交際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必須維護世界的多樣性,必須尊重世界上所客觀存在的一切差別,必須承認世界上各種事物相互依存。與此同時,還應當堅持在交往中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在交往實踐中奉行“和而不同”科學理念,對廣大教師做好其教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需要對和而不同的理念進行貫徹和執行,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教師能夠將這以下兩點很好地執行:
(1)尊重多樣性
必須承認:世界是多樣的。世界的多樣性,本質上在於各國文明的多樣性。隻有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種文明才能和諧相處、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得益彰。教師唯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更易尊重和理解別人。
(2)承認相互依存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不僅僅是一個變化多樣的世界,變化的同時也是要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種文明和社會製度應該而且可以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所謂“教學相長”從本質上看,教師和學生自然也是相互依存的。倘若教師無法接受和寬容自己的學生的話,不但沒有辦法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而且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也會隨之失去其應有的意義與價值。在具體談及有關“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新構想時,胡錦濤同誌曾反複強調“有容乃大”。他的觀點,實際上從另一個側麵強調了在人際交往中“接受別人”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