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徽商探源(3 / 3)

據傳,當時建造承誌堂花去白銀60萬兩,木雕上鍍黃金100兩,全屋僅木雕就由20個工匠雕刻4年才完成。由此可見,徽商的富庶和對住宅的重視。

徽商經營範圍極廣,“其貨無所不居”,其中“以鹽、典、茶、木為最著”。在這四大行業中,從事鹽業的經營資本最厚,“非巨商賈不能任”,獲利也最多,所以徽商之富莫過於鹽商。明清時期兩淮鹽運的中心在揚州,這裏舟車輻輳,萬商雲集,富商大賈眾多。揚州瘦西湖畔有一座磚砌三層白塔,整體造型優美,雄偉古樸,酷似北京北海公園的喇嘛塔。相傳此塔為徽州鹽商江春所建。江春,歙縣江村人,經商有道,才略雄俊,很受乾隆皇帝賞識,相繼賜封為內務奉宸苑卿、承宣布政使、誥授光祿大夫。乾隆皇帝在一次遊覽揚州的晚宴上,信口問道:瘦西湖有無白塔?豪吏巨商無言以對。唯江春隨口奉應說有,乾隆當即降旨,明日至瘦西湖觀塔。其實湖畔無塔,這欺君之罪如何了得。江春事後心急如焚。忽然他靈機一動,連夜派人搬運食鹽,用鹽堆起了一座假塔。翌日,蒙蒙大霧彌鎖湖光山色,艘艘畫舫蕩開碧波輕煙,乾隆在畫舫上透過朦朧的霧氣,隱約間看見了巍峨矗立的白塔,龍顏大悅。乾隆離開揚州後,江春怕事情敗露,就在鹽塔的基地上趕建了這座白塔。它曆經200多年的風撼雨擊,仍挺立迄今。由

墜落的繁華此可見,徽州鹽商財力的雄厚。明代萬曆年間,有人估計揚州的鹽商資本約為3000萬兩。清代有人估計為七八千萬兩,這與乾隆的國庫存銀七八千萬餘兩之數大致相等。在明代,“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的中賈比比皆是。到了清代,有些巨賈“富以千萬計”,“百萬以下者,皆謂之小商”。他們財力之豐,就連乾隆皇帝也曾發出“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感歎。

徽商在獲得豐厚的利潤之後,除了追加部分資本用於“擴大再生產”外,大多在故鄉建家祠築宅邸、修族譜、置族田以及助修書院等等。在當地則經商設店,建屋置地,促進了城鎮的繁榮發展。胡適之先生曾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那地方隻是一個村落。徽州人來了,就開始成立店鋪,逐步擴大,把小村落變成小市鎮了。”這番話就直白地道出了徽商在促進村落“城鎮化”方麵所起的巨大作用。安徽霍邱縣有一個有名的重鎮(原名葉家集),就是一個葉姓的徽商到那裏經商而逐漸形成的。“無徽不成鎮”由此可見一斑。

五、徽商的衰敗

萌生於東晉,成長於唐宋,鼎盛於明,衰落於清末的徽商,其衰敗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在徽商的骨子裏,始終未能擺脫“以農為本、以仕為尊”的傳統思想。大部分徽商是在科舉失敗後轉而經商,反映出“不得仕而商”的無奈心態,因此,徽商們在經商有成後就會轉賈為儒,甚至為逐功名不惜萬金;二是徽商發跡後,往往不去擴大再生產,而是把大量金錢用於買地、修祠、建房、取妻納妾,生活上極盡奢華鋪張;三是官商互濟既是徽商的立身之本,也給徽商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上國外金融資本的入侵,對茶葉等徽商的傳統壟斷行業構成了重大威脅。

徽州老街

清乾隆末年,儀征鹽船大火,鹽船被毀130艘,死者達1400餘人。這似乎是一個預兆:以鹽業起家的徽商走向了衰落。而清朝末年所發生的幾個重大事件,更是直接促成了徽商的落敗。道光年間,鑒於鹽價奇高,兩淮的鹽務製度發生了變化,清政府把過去鹽商賣鹽的特許權利廢除了,實行運銷分離,徽商從此喪失了世襲的經銷鹽的專利權,於是兩淮地區大批鹽商破產。太平天國起義,其波及範圍主要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這正是徽商經營的主要地域,徽商的生意為之大受影響。鴉片戰爭失敗後,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外商的侵入促使民族資本家群體應運而生,從而使以宗法關係為紐帶的徽州商幫受到衝擊,這也促成了它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