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後,到明朝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商界和晉商並舉的一支勁旅,到清朝中葉,徽商一躍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所謂“兩淮八總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鹽、茶業貿易方麵,徽商獨執牛耳。康熙、乾隆年間,“鑽天洞地遍地徽”,“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徽商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徽商才開始走向沒落。筆者從徽商人物對徽商發展影響力的角度,對徽商加以表述。
一、紅頂商人胡雪岩胡雪岩,出生於1823年,安徽績溪人。年少喪父,家境貧寒,從小就在錢莊當學徒。也因為出身貧窮,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台灣作家高陽所著《胡雪岩全傳》中講,胡雪岩20歲左右的時候,遇見了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名叫王有齡。這個書生很有才華,也很有抱負,有機會做官,但是缺少進京的盤纏和做官的“本錢”。胡雪岩雖然和他並不相熟,但二話沒說,立即私下借用了錢莊的500兩銀子送給了王有齡。這樣一來,他雖因此失業了,但卻為自己鋪就了錦繡前程。做了官的王有齡感其恩德,視其為生死之交。得勢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齡在官場上的發達,開設了錢莊、當鋪、藥鋪,經營絲、茶,從而迅速暴富。
胡雪岩生性機敏,膽識過人,深謀遠慮,不攻近利,最終不僅發跡致富,成為活財神,還以資助清廷、輸款籌餉,功在邊陲。胡雪岩原本是純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賜戴紅頂子、穿黃馬褂,實為亦官亦商,這在我國商史中亦屬罕見。
(一)胡雪岩與八寶五膽藥墨
紅頂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早年在杭州的錢莊當學徒,後來自己開設阜康錢莊。太平軍進攻浙江時,他因為左宗棠籌糧有功而受到信任,後來便協助左宗棠興辦洋務,得益頗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為了“濟世於民”,在杭州籌建國藥號“胡慶餘堂”。清光緒四年(1878年),大井巷店屋“胡慶餘堂”正式營業。這家藥店聘請了江浙名醫,並以宋代皇家藥典為本,選用曆代驗方,采辦道地藥材,精製的各種成藥飲譽海內外,曆久不衰。“南有慶餘堂,北有同仁堂”,胡慶餘堂和同仁堂成為著名的南北兩家國藥老店。胡雪岩也被譽為“江南藥王”。清光緒四年(1878年),胡雪岩被皇帝賜黃馬褂,一品頂戴,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
來到胡慶餘堂的門樓前,隻見高牆大門,氣象凝重。這座占地麵積為3000平方米的院落,分為東西兩座兩層樓屋,每座兩進,布局別具一格,設計獨具匠心,它讓顧客走完彎彎曲曲的走廊,再進入店堂,在買藥之餘對庭院的美景仍流連忘返。
進入門樓,可以看到“進內交易”四個鎦金大字。這四個金光燦爛的大字,近看字字凹進,遠看個個凸出,別有情趣。旁邊是青磚高牆相夾的東西向長廊,長廊右壁掛著38塊丸藥招牌,分別介紹各種中成藥的主治功效。這些招牌全都是用銀杏木精製而成的。再往前走,迎麵不遠是八角石洞門,抬眼仰望,隻見青磚雕出“高入雲”字樣,它的含意是顧客來到這裏,猶如登臨仙境一般。過石洞門,左側橫牆上堆塑了“白娘子盜仙草”的圖案。長廊末端有座四角亭,周圍張掛著各式宮燈,梁上浮雕著眾多人物花卉,十分引人注目。
“藥局”位於藥店正門,是胡慶餘堂的營業大廳。大廳內明亮寬敞,宮燈高懸,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櫃台上兩副對聯分別是“慶雲在霄甘露被野,餘糧訪禹本草師農”和“益壽引年長生集慶,兼吸並蓄特用有餘”。對聯不僅書法剛健遒勁,而且把“慶餘”兩字妙用在兩副對聯的首尾,不難看出主人的匠心獨具。
大廳後為第二進,中間有天井相隔,並有廂房相接。天井的兩側和前後都是樓房。這些樓上都用作藥材庫房和粗料房、磨藥房、焙料房等。西側院落的平麵布局大致相同,在西院與東院之間,隔著一條稱為“長生弄”的通道。
當人們走進“江南藥府”胡慶餘堂展室瀏覽參觀時,便可以了解到紅頂商人胡雪岩近乎傳奇的生平事跡,以及“采辦務真”、“真不二價”和“戒欺”的經營特色介紹。特別是在堂內有一塊書有“戒欺”二字的匾額,為胡雪岩當年親筆書寫。他以此表示了自己經商的誠意。胡慶餘堂的招牌和匾額有大小40餘塊,都是朝外懸掛的,惟獨這塊“戒欺”匾額,卻是朝著坐堂經理的麵向內懸掛,無疑這是要坐堂經理時刻牢記藥店的經營宗旨。“戒欺”,是胡慶餘堂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是徽商徽墨之所以成為老字號的緣由。
胡慶餘堂創立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創辦人胡雪岩當時擁有土地1萬畝,白銀3000萬兩,為國內首富,產業遍及錢莊、當鋪、絲綢、茶葉、軍火各業。又因資助左宗棠收複新疆有功而以軍功賞加市政使銜,從二品文官頂戴紅珊瑚,並賞穿“黃馬褂”,特賜紫禁城騎馬。按清朝慣例,隻有乾隆年間的鹽商有過戴紅頂子的。而戴紅頂又穿黃馬褂者曆史上卻僅有胡雪岩一人,故成為名噪一時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在其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為何要辦一家藥堂呢?
走進胡慶餘堂中藥博物館營業大廳,抬頭可見高大的青磚門樓上鐫刻有“是乃仁術”四字。這四個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醫者,是乃仁術也。”胡雪岩創辦胡慶餘堂的動機,也就是這四個字。
八寶五膽藥墨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醫者具有崇高的地位。“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是眾多封建士大夫追求的人生理想,其根源則是貫穿於中國古代儒教社會中儒家的核心思想——一個“仁”字。在儒家文化中,有句話被無數士子銘記,那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兼濟天下”就是“仁”的一種表現。胡雪岩在事業鼎盛之時花幾十萬兩銀子創辦胡慶餘堂,自然不是為其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實現其“兼濟天下”的理想。這也是胡慶餘堂得以成功並名垂後世的原因。
也正是本著這個“仁”字,胡雪岩決意幫助胡開文的後代把八寶五膽藥墨這味良藥發揚光大。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社會關係,將八寶五膽藥墨推薦給左宗棠,又經由左宗棠引入皇宮,成為貢品。自此,八寶五膽藥墨的身價倍增,被譽為“金不換”之物。
(二)胡雪岩的處世理念
著朝服的商人胡雪岩
1.成在“助人成功”,敗在“奢侈腐化”。如果說胡雪岩的成功得益於他的“花錢助人”,那麼他的衰落原因之一便是“花錢失度”。胡雪岩在其事業達到巔峰後,大興土木,營造庭園,規模甚巨,並擁有眾多妻妾,穿衣吃飯模擬王者,生活極其腐化,不堪言狀。到了清光緒九年(1883年),胡雪岩經營失敗,錢莊倒閉,商號破產,家資罄盡,負債累累,隨後被革去道員職銜,最後憂憤而死。
2.成在“善借他力”,敗在“用人不當”。胡雪岩的成功與他善於收買人心,唯才是交,擅於借助他力,用人所長,從而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分不開。《胡雪岩全傳》中講,胡雪岩在籌辦自己的阜康錢莊時,非常重視人才的作用。杭州城為太平軍攻破,後又被清軍收複,城裏一切都是兵荒馬亂的景象,可居然有自覺恪盡職守的巡夜更夫。胡雪岩發現這個“奇跡”後,認為這個60多歲的老人是了不起的人才,胡雪岩覺得不可以放過,認為他最適合看管倉庫,於是立即派人鄭重請其為自己幫忙。
胡雪岩成在識人用人,敗也敗在用人不當。在胡雪岩經商的後半期,他起用的幾個主事夥計,有的本事有限,有的品性不好,毀了他的事業,壞了他的名聲,他卻一點兒也不知道,有的雖有察覺,但卻防不勝防。
3.成在“盡量化敵為友”,敗在“不能徹底知彼”。胡雪岩的處世哲學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牆”,與人交往,他處處為對方著想,胸襟寬闊,豁達大度,不計個人小怨。胡雪岩年輕時,因為擅自借用錢莊銀子去資助王有齡,從而被錢莊主管解雇。等到王有齡做了官,有了錢來還貸後,胡雪岩並沒有因此而“揚眉吐氣”,來報複錢莊主管解雇自己的一箭之仇,反而委屈了自己,保全了別人。由於其居心仁厚,這位錢莊主管後來成為胡雪岩生意場上的朋友。當遇到十分棘手的“敵人”時,胡雪岩也是盡量“隻拉弓,不放箭”;當“敵人”知難而退後,心裏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會心存一份感激。一方麵,胡雪岩擅長“化敵為友”,另一方麵,胡雪岩卻對“敵”估計不足。當英國瓦特發明蒸汽機,導致工業革命後,手工業將沒落是時間早晚的事。胡雪岩不是沒有看到這個問題,但為了維持廣大江南農村養蠶人家的生計,他不願改弦易轍,亦不甘心屈服於西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力量。他以一人之力,屯積生絲,壟斷居奇,企圖迫使外商高價收買。但胡雪岩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估計了對方的力量,外商聯合拒買胡雪岩屯積之絲,逼得胡雪岩不得不賤售其絲,遂致破產。
(三)胡雪岩成敗的啟示
很多人都崇拜胡雪岩,高陽的七本書被不少人奉為圭臬古時測日影的器具。比喻法則、法度。。而胡雪岩一生成敗,耐人尋味,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紅頂商人胡雪岩》劇照
在封建皇權時代,為了一個紅頂子,讀書人要皓首窮經多少年,即使僥幸中了進士,還要熬資格,小心翼翼不出紕漏地熬到須發皆白,頂子才可能紅。這還隻是貴,至於富,還要能放出去做實缺、肥缺的地方官,還要敢於貪汙受賄。而胡雪岩沒讀過多少書,卻能既富且貴,名滿天下,還得到慈禧太後欽賜匾額,黃馬褂,其人是天才,其際遇是異數。說到底,源於胡雪岩的幾條過人長處。
一是有眼光,能夠識人,因人成事。先是結交王有齡起家,後來又在左宗棠這棵大樹下乘涼,結交漕幫成了小爺叔,得到了漕運的便利,而開錢莊、當鋪、藥店、絲坊,做軍火生意,聯合商界與洋人抗衡,無一不是因人成事。令人敬佩的是,胡雪岩那麼大的家當基本上是靠朋友做的,自家子女並沒有介入,在清朝那樣的時代居然沒有辦成一個家族企業,可見胡雪岩的心胸之大。
二是為人誠信,重視信譽,一諾千金。胡雪岩是個胳膊折了吞袖筒的人,他常說,信譽就是錢。實際上,信譽比錢還要值錢得多。錢莊不消說,就是偶然下海玩出來的胡慶餘堂,也是與同仁堂南北輝映的百年老店,用料之精,用工之細,享譽海內。我們現在知道的“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就是胡慶餘堂的經營宗旨。
“四小龍”曾經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儒家文化與西方市場經濟的完美結合,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市場經濟的信用文化的完美契合。遺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後來被一古腦兒打爛了,從20世紀初到“文革”,洗澡水和小孩子一塊潑出去了,現在想撿回來,很難了。傳統文化的依托已經被打爛,市場信用機製沒有建立,於是拿著名片明著騙的比比皆是,春秋戰國式的市場競爭讓人覺得不倫不類。
三是有政治頭腦,深諳官場之道,恪守官場的潛規則。胡雪岩每次見官,袖管裏必揣上數額或大或小的銀票,逢人便送,投人所好,善拉交情,好交朋友。為擺平巡撫黃宗漢,不惜將自己的小妾忍痛割愛。如此心機,偌大投入,自然是左右逢源,抬頭見喜,既平步青雲,又日進鬥金。
這才是胡雪岩最根本的成功之道,他遵守潛規則,不斷尋找官商利益的契合點,不斷實現花花轎子人抬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雙贏或者多贏的目的。對胡雪岩本人而言,也無可厚非,本來在商言商,賺錢是目的,打不通的路要想辦法打通,擺不平的人要千方百計擺平。當時的中國商人就是在這樣的夾縫裏生存的。
然而,很多人將胡雪岩奉為圭臬,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說,卻是不正常的。因為胡雪岩的飛黃騰達是熟諳、遵守、利用潛規則的結果,是對市場經濟規則的踐踏,也是與同行的不公平競爭,這種潛規則充分說明當時市場經濟體製的匱乏。胡雪岩一人的“高效率”是以整個社會經濟效率低下為代價換來的。很多人喜歡讀描寫胡雪岩的書,可能對潛規則的接受也變得習以為常,甚至根深蒂固,實在不是健康現象。
容器什麼形狀,倒進去的水就是什麼形狀。官場潛規則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把從商者規範成這樣一個形態:隻要遵守潛規則,就可以在市場遊戲規則之外,依賴許許多多的邪門歪道發財。從而,對經濟規律的尊重,對市場規則的遵守,對從商的敬業、敬畏、誠信、勤奮、謹慎,都可以置之不理。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圓通能力在夾縫裏生存發展,在官場、漕幫黑白兩道的夾縫裏,在民族經濟與西方經濟的夾縫裏,在左宗棠與李鴻章的夾縫裏,踢打出了一個世界,一方天地。但遺憾的是,這個夾縫最終毀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場傾軋的犧牲品。從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走完了他人生軌跡的圓圈。
胡雪岩曾經說過,本來我什麼都不是,現在有錢了,吃過,見過,玩過,樂過,最多赤條條來,再赤條條去,信口之言,竟成讖語。
胡雪岩的際遇對於建設一個成熟、完善、健康的市場經濟,不無啟示。
二、徽墨創始人胡天注
清代我國有四大製墨名家,績溪汪近聖和胡開文就占了兩家,胡開文墨後來居上,成為了文房四寶中徽墨的代表,胡開文墨業自1756年起至1956年,前後經曆200年,成為國內京、津、滬等數十個城市,集從業人員上千的大行業,並於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