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徽商人物(2 / 3)

(一)胡開文墨的緣起

造型華美的胡開文墨

在徽墨業中,“胡開文”是我國近代一家聞名中外的老店,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曆史。對於胡開文墨業的創始人,現在有兩種說法:有人說是胡天注,也有人說是胡餘德。對於胡開文創始人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加以探討和澄清,還曆史一個本來的麵目。

第一,胡開文墨業的創始人是誰?

胡天注是徽州績溪縣上莊人,胡餘德是胡天注的次子。在《上川明經胡氏宗譜·善行》中有這樣的記載:

“天注公,馳贈奉直大夫,名在豐,字柱臣,事跡見善行。生於乾隆壬戌年(1742年)六月二十七日未時,故於嘉慶戊辰年(1808年)十二月初一日巳時……元首公派,從九品,獨修觀瀾閣下至楊林橋大路,建竦峙半嶺亭,始創胡開文墨業。同治中重修祠宇,其子孫克守先業,合力捐銀五百兩讚助其事。”

“餘德公:議敘監運司知事,覃恩累贈中憲大夫,晉贈資政大夫,名正,字端齋,號榮朗,又號開文,事跡見善行。生於乾隆壬午年(176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故於道光乙巳年(1845年)九月三十日午時。“……道光八年,合邑議建東山書院,公捐銀一千兩以為之倡設。設開文墨業於休城一藝名家,迄今貢墨均開文虔製。”

印有“福”、“壽”的胡開文墨

從上麵摘錄的《胡氏宗譜》來看,胡天注“始創胡開文墨業”,應該是無須爭論的事實。至於胡餘德“又號開文”,本文將在後段《“胡開文”墨業起名於何時?》中另述。其實,號(開文)和店名(胡開文)畢竟是兩回事,兩者不能畫等號。對於上麵《上川明經胡氏宗譜·善行》中,有人斷句成“道光八年,合邑議建東山書院,公捐銀一千兩以為之倡設,設開文墨業於休城一藝名家,迄今貢墨均開文虔製。”並由“設開文墨業於休城”,而得出胡開文墨業是胡餘德創設的結論。這樣的斷句和結論至少有兩點值得商榷:其一,“議建”和“倡設”是兩個不能拆開的詞,而且兩詞是相互對應的,“議”對應“倡”,“建”對應“設”,前後聯係起來看,應該是“倡議建設”的意思,不能將“倡設”拆成“……倡,設……”。其二,僅以“設開文墨業於休城”這句話,也不能說明胡開文墨業就是胡餘德創設的,整段文字應該前後聯係起來分析,不能斷章取義。筆者認為《上川明經胡氏宗譜·善行》中記述的是胡餘德捐銀倡設東山書院之事,沒有必要說明開文墨業是誰創設的,如果說開文墨業是胡餘德創設的話,那麼《上川明經胡氏宗譜·世係》中的胡餘德條應該有所記載。因為世係記載的是家譜中先人的姓氏名諱、字號諡號、生卒年月、功名行事、科第職官、妻妾子女、墳塋葬地等,也就是說世係記載的是家族成員的傳記或簡曆。可是在《上川明經胡氏宗譜·世係》中,記載“始創胡開文墨業”的不是胡餘德,而是胡餘德的父親胡天注。還有在《上川明經胡氏宗譜·善行》中,與胡餘德條同在一頁的還有胡天注條,其內容是:“天注公……獨修觀瀾閣下至楊林橋大路,建竦嶺半嶺亭,始創胡開文墨業……”。這前後兩條聯係在一起,我們隻能理解胡餘德隻不過是子承父業,捐銀一千餘兩是經營開文墨業所得。在胡餘德所立的《分析鬮書》後序中,也曾明確記載“先父創海陽、屯溪二店,屯店命長兄恒德經持,海陽命予管理,與兄長各承父命”。以上二處的記載都更足以證明胡開文墨業的創始人是胡天注。

第二,“胡開文”墨業起名於何時?

要搞清胡開文的起名問題,首先要解決是先有胡開文墨業,還是先有胡餘德的又號“開文”。有人認為胡開文得名於胡餘德的又號“開文”,是胡餘德用自己的號來命名店名的,並由此推測出胡開文起名的時間:

1.“胡開文”招牌的掛起,當在胡天注去世(1808年)後不久。因為那時胡天注已去世,胡餘德已自立,又適逢壯年得誌之時,因此胡餘德才有拋開舊字號的可能。

2.“胡開文”招牌的掛起,最早不超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即胡餘德生母汪氏病逝之時。因為汪氏是汪啟茂之女,汪氏去世胡餘德才有可能撇開和更換“汪啟茂”的店名。否則,胡餘德要受到汪氏的強烈譴責。

以上兩種推測,兩個時間似乎有點想當然。

福、祿、壽、喜的胡開文墨

首先,早在胡天注逝世前,“胡開文招牌字樣”就出現在績溪上莊《胡開文紀念館》保存的胡天注立的《思齊堂·天注公分析鬮書》中。其中記載有“店業:休寧城墨店坐餘德,屯溪墨店坐頌德,聽其永遠開張,派下不得爭奪。屯店本不起桌(做墨),所賣之墨向休城店製成發下。往後不論墨料貴賤照買,不得增減。屯店代休城店買辦各貨,照原價發上,不得加增,倘屯店起桌,不得更換胡開文招牌字樣。”在安徽師範大學徽商研究中心現藏的抄件《胡氏鬮書》中,原段文字為:“屯店起桌自造,更換‘胡開運’招牌,不得用‘胡開文’字樣。”請注意兩份鬮書雖然文字有所出入,但都出現了“胡開文”字樣,而且兩份鬮書都是胡天注立的,這也說明“胡開文”招牌是胡天注創立的。

至於“胡開文”是因胡餘德又號“開文”得名,還是胡餘德的又號“開文”是因“胡開文”而得名,我們可從《胡氏宗譜》關於胡餘德的記載中,看到胡餘德原來就有號“榮朗”;“開文”隻是他的“又號”。對於又號“開文”的由來,據上莊族人聽老一輩說,清末民初上莊族譜編撰人是根據禮部尚書祁雋藻撰寫的《墨讚》中有“胡君開文”之句,並認為“胡君開文”指的就是胡餘德,因而推出胡餘德有“開文”的別號。其實《墨讚》題寫於1848年,此時胡餘德已經逝世三年,胡開文墨店已由胡餘德的兒子胡鍋熊主持,因此“胡君開文”指的應不是胡餘德。

(二)胡開文墨的發源地

上莊村,山水靈秀,人才輩出,物華天寶。除出了像胡適這樣一代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之外,又是享譽海內外的“胡開文”墨的發源地。

徽墨,堪稱我國傳統工藝之瑰寶,是我國傳統美術和傳統醫學一獨特的珍品。其光彩照人地閃爍在中國“文房四寶”之間,帶著徽州悠久的曆史和徽州人的勤勞智慧,在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徽州是徽墨生產的故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由於中國曆史上幾次大的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又因徽州一帶古鬆遍及,泉水清澈,因此為製墨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曆史上就有以南唐後主李煜賜“國姓”名揚天下的“李墨”創始人奚廷圭父子,至宋代宣和年間出現“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盛況。有蘇軾稱之為“墨仙”的製墨名手潘穀。有被李時珍選入《本草綱目》可以治療疾病,由製墨大師羅小華、程君房、方千魯等製作的桐油煙墨和漆油墨,配以麝香、冰片等藥物,可作書畫,亦可藥用……

清代曹素功墨,可謂把徽墨的名聲推向頂點,他製作的“紫玉光”墨,為朝廷貢品,時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說。曆13代300餘年至今,仍躋身墨林,經久不衰。然而,真正把徽墨推向世界,發揚光大者,首推胡開文。

胡開文寶墨

上莊村“老胡開文墨廠”位於村首,徽派建築,古樸大方,引人發思古之幽情。當我們走進墨廠,墨香撲鼻而來,芬芳馨香。一錠錠徽墨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色彩斑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河壯麗的風光;有風格迥異的造型,精巧別致的圖案。似乎每一錠墨都是一塊珍寶,都能述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使人愛不釋手,回味無窮。這裏是一個墨的海洋,書畫世界。使我們感受到古老的製墨文化源遠流長,自莽莽的林木之中得來,揉進到勞動人民創造的文明社會之中。在這裏,不僅留有不少“胡開文”鼎盛時期創下的墨製珍品,如《禦製羅漢讚》、《新安大好山水》、《銘園圖》、《耕織圖》以及傳統的《八寶五膽藥墨》,錠錠珠璣,滿屋生輝。更令人可喜的是這裏還保存有不少老“胡開文”創始人胡天注怎樣由一個名不經傳的“夥計”創下墨界宏偉業績之謎:早先胡天注隻是績溪製墨名家汪啟茂手下的一名燒飯小夥計,因天資聰穎,喜問好客,有時也被汪啟茂派去幹些銷售和催款之類比較體麵的事情,但胡天注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立誌學下汪啟茂的製墨技藝。為了學到製墨技巧,胡天注甚至拉起了裙帶關係——娶汪啟茂的女兒為妻,從而堂而皇之地繼承了嶽父“汪啟茂墨室”的家業。後又雄心勃勃,與其子胡餘德共同創下“胡開文”墨業。到了胡餘德融製墨名家與經營能手為一體,不斷更新產品,提高製墨質量,由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把目光轉向買方市場,以至於後來“胡開文”墨不但遍及國內市場,遠銷東南亞、日本等國,並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使中國的製墨業進入一個極其輝煌的階段,連老牌製墨高手“曹素功”也自歎弗如!小小一塊墨錠,做下如此大塊文章。

(三)“胡開文”毀墨於一池

清代鹹豐、同治年間,由於戰亂和社會的腐敗,徽州製墨業逐漸衰退,名家、名品的聲譽也隨之冷落。但“胡開文”一家仍一直保持著興盛局麵。特別是它的“蒼珮室”墨成了“搶”進皇室的貢品。這是什麼原因呢?後人分析有三個緣由:一是胡開文重用墨模雕刻、設計人才。他曾不惜耗費巨資,派專人去搜集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北海、中南海等的藍圖,在汪近聖基礎上,邀請名家名匠重新繪製雕刻,終於製出了《禦園圖》墨六十四塊。二是胡開文有一套“生意經”,他經常派出他的九個兒子到全國各地銷售墨錠,擴大影響。三是胡開文非常注意製墨的質量,以“造型新穎,墨質精良”而壓倒了諸家,這也是他成功的最重要一點。

歙縣老胡開文墨廠

傳說第二代“胡開文”(即胡天注次子胡餘德),曾造出一種墨,聲稱在水中浸泡多長時間也不溶化散色,因此慕名購此墨的人越來越多。一日,有位遊學的先生訪問休寧,購買了一布袋這種墨。不巧,他過河時摔了一跤,連人帶墨都倒在了河水裏。上岸後,黑墨水淋了他一背,打開袋子一看,原來袋子裏的墨經水浸泡,有的已溶化了。遊學先生背著這袋墨找到了休寧“胡開文”,胡餘德開始不信,遊學先生當場以盆盛水,將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見墨裂色散。胡開文當下違聲道歉;以一袋“蒼瑰室”墨賠還。此後,他便令所屬各店各坊,立即停製停售,並以高價買回這種墨。不久,將這種墨全部倒入休寧城外的一池塘中,這池塘也變成“墨池”了。

如今,那“墨池”早已被泥土淤塞,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痕跡。但“胡開文”毀墨於一池的故事,卻還在徽州一帶流傳著。

(四)藥墨華佗胡開文

清代,名噪一時的休寧汪啟茂墨店,由於經營不得法,負債累累,老板隻好把這爿墨店轉讓給該店墨工師傅胡天注。

胡開文造鬆坡自治墨

胡天注是績溪人,在接管了汪啟茂墨店後,盡管自己善於製墨,但也不懂生意經,墨店仍不見起色。於是,他決心回績溪訪賢求教。

績溪小九華的銀屏古寺,有個和尚,法名了空,是胡天注父親的朋友。這了空和尚自幼好學,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諸子百家,無所不曉。首次赴京應試,即金榜題名。進入仕途,屢屢高升。後激流勇退,遁入空門。他生平酷愛名山大川,喜摹碑林墨跡,練就一手好書畫。為購墨,與汪啟茂墨店,過從甚密。

胡天注至古寺拜見了空和尚。了空盛情款待,與其徹夜長談,將自己40餘年揮毫用墨體會,講給胡天注聽。並叮囑胡天注,要在配製墨的原料上、工藝過程上狠下功夫,特別要在墨模圖案上創新。臨別時,又將自己珍藏的九百九十九幀畫稿,贈給胡天注。作為設計墨模圖案參考。

胡天注告別了空,匆匆返回,一路上邊走邊思索那墨模如何設計。心中有事,步伐漸慢,信足翻山越嶺,不覺日已西沉,待張眼四望,才醒悟到方向有錯。可這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且天已漸黑下來,隻好在不遠處的山神廟裏投宿一宵。

胡天注由於奔波疲勞,因此一躺下就睡著了。睡夢中恍惚見一白發老翁,手托文房四寶,飄然向胡天注行來,和藹地問道:“你可是休寧汪氏墨店的胡天注”?胡天注訝然答道“晚生正是,敢請仙翁指教”。老翁笑道:“我乃南唐奚廷圭,已知汪氏墨店歸爾經營,今天開文運,百業待興,爾善自為之”。言訖,飄然而去。胡天注急步趨前相送,不料絆了一跤。醒來原是南柯一夢。

胡天注細細琢磨仙翁贈言,回到休寧,立即將“汪啟茂”招牌改名“胡開文”,取“天開文運”之意;並將了空和尚所贈畫稿,仔細揣摩,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時間,製作了一套墨模。用這套墨模製作出來的墨,一下子轟動了文壇,質量超越了同行產品,休寧胡開文墨店就這樣逐漸發跡。新刻的墨模越來越多,越刻越美,墨質也越製越精。該店製作的各種極品墨,名揚全國,譽滿全球。清代徽州製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胡開文所製“地球墨”還獲得190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