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徽商人物(3 / 3)

所以今人所謂胡開文,其實就是指胡天注。真正令胡開文成為一代宗師的,還要數他所創製的八寶五膽藥墨。胡開文以熊膽、蛇膽、青魚膽、牛膽、豬膽這五種動物膽和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花紅、牛黃、麝香、朱砂這八位珍貴藥材入墨,製成了涼血止血的八寶五膽藥墨,該藥墨對中醫所講的一切陽症皆有奇效,尤其是治療皮膚頑疾更是功效卓著。一時間,胡開文被民間稱為“藥墨華佗”。

三、茶商名家胡氵允源

豐收茶園

胡源泰的開創者胡沇源(1831—1911)少時家境貧寒,所以就依古徽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慣例,由父母托人將其送到江蘇東台縣一家茶葉店裏當學徒習商。他辦事機敏靈活又特別心細,對店裏的業務和進貨出貨時的細節都能仔細揣摩;別的學徒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的東西他隻要一個月就可以熟記於心了。所以,胡沇源很快就擔任了茶葉店的“水客”。水客亦稱“水腳”,是當時茶號采購、推銷茶葉抑或進行市場調查和收集茶葉行情的人;因其交通工具多以乘船為主,故名水客。水客在茶號的地位比較高,待遇也比較好;除東家(老板)外,水客的薪水一般和司賬先生相等。當然,水客對鑒別茶葉,對茶業行情都要有相當的經驗和敏銳的觀察、思考能力。

鹹豐年間,胡沇源以他多年的個人積攢和東家給予他擔任“水客”的酬金,首創“胡源泰”茶號於薑堰。薑堰城雖不大,但離泰州隻有20公裏,自古就有“糧倉”之稱,“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因為曆史上長江、黃河、淮河三水皆彙於此,因此,薑堰又稱“三水”;也正因擁有這樣的條件,才一度使得薑堰十分繁華。以茶葉而言,據史料記載:泰州地區的茶業經營者多是來自徽州等地茶葉產區的茶商。茶號至清代時規模較大的就有25家,而“胡源泰”茶號就是其中之一。

胡沇源在茶號習商多年,他不僅熟悉茶業行情,精通茶葉業務,擅長管理,而且膽量也很大。“胡源泰”茶號開張不久,太平軍在皖南徽州地區與清軍鏖戰,戰火蔓延了徽州所轄的各縣,徽州城池相互易手數次,致使許多茶號、茶商販都不敢貿然進山采購茶葉,而胡沇源卻數次冒險進入茶區去收購茶葉,以保障“胡源泰”茶號生意的正常進行。胡沇源還特別能吃苦,即使是在茶號有了第二家分店的時候,他仍然是“日當店麵,夜宿店堂”;而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等仍如往日。正是由於胡沇源繼承和發揚了徽商“察行情、權時宜”的經營經驗和“徽駱駝”一般的吃苦耐勞精神,所以他很快地將“胡源泰”茶號擴展到靖江、上海等地;同時,“胡源泰”茶號以經營茶葉品種多、質量好、價格公道而深得“三泰”地區(泰州、薑堰、泰興)顧客的好評。胡沇源祖孫四代曆經百餘年商海滄桑,嚐盡艱辛、坎坷與劫難,不畏艱險,力挽商機,先後開設茶號、茶莊十二家,為徽州茶商在三泰地區開辟了一方天地。

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胡適就出自績溪徽商世家,胡適能成為一代文豪、國際著名學者和新文化、新思想的領軍人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集徽商文化、儒學精神和西方先進思想之大成,厚積薄發、推陳出新。胡適先生的家鄉上莊村,是一個被人稱作“小上海”的徽商故裏,他與胡天注是本家,上海的茶葉店中有不少是上莊村人開辦的,其中著名的“汪裕泰茶莊”就是當年胡適在上海經常的棲身之處,胡適的先祖19世紀初就在上海經營茶業,其父胡鐵花“年十四,已如成人,每歲茶市,已能供奔走,助力作。”如果沒有徽商大背景,就不能產生文化巨匠胡適。胡適的一生,與徽商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胡適大力提倡徽州人、績溪人要努力做“徽駱駝”、“績溪牛”。

除此之外,績溪徽商中較為著名的還有創辦安徽最早的電燈公司的吳興周、南通土布商張靜甫、石恒春藥店創始人石明諒、建德南北雜貨商吳煥章、宣城“裕和隆”洪絍以及大批活躍在蘇浙滬一帶的績溪徽廚等。直到解放前,績溪旅外商人還占全縣總人口的1/4,遠遠高於老徽州其他各縣。績溪徽商所經營的種類有茶、墨、菜、鹽、錢、藥、糧、油、醬、酒、肉、織、木、典當、土雜等十多種。據清末到建國初的不完全統計,績溪商人在全國各地開辦的各類商號在1200家以上,這充分說明,績溪徽商在整個徽商走向沒落時,由於較能適應社會發展,因此能在徽商沒落時落日溶金,爭得徽商末日之輝煌。

(一)績溪縣“茶莊世家”

茶農采茶

胡沇源是績溪縣“茶莊世家”的創始人,少時家境貧寒,由父母托人將其送到江蘇東台縣一家茶葉店裏習商。

據記載,浙江省建設廳還曾經專門製定了《浙江省茶葉水客登記規則》共八條,其內容有:凡茶廠派往產地收購茶葉的水客,每年均要在規定時間內向油茶棉絲管理處指定地點申請登記;水客在登記時,須填申請書、茶廠保證書、保結單,經審核領取許可證才能收茶,否則禁止收茶。規則還要求任職三年以上,沒有不法行為的水客才能領取許可證。由此可見,水客在茶葉經營貿易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繼胡沇源之後,接手“胡源泰”茶號的是其長子胡樹銘。胡樹銘很小的時候就隨父親在茶葉店裏學習經商之道,他勤奮好學,牢記商規,終不負期望繼承父業。1911年,“胡源泰”茶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是年,胡沇源逝世,享年80。正當一家人扶柩奔喪時,店中夥計卻勾結盜賊偷走了茶號裏大部分貨物,致使“胡源泰”茶號損失慘重。此時,作為長子的胡樹銘,忍受著失去父親的巨大悲痛,抖擻精神重新打理“胡源泰”茶號的生意。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拚搏和苦心經營,終於使“胡源泰”茶號再度成為三泰地區的名店。

此時,胡氏家族在泰興的最後茶店是“胡震泰”茶號,最後的經營者是胡增鈺。盡管他為人十分謙和,又受過良好教育,在經營活動中竭盡全力地奔波在泰州、泰縣和薑堰之間;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卻無法扭轉茶葉行業“連年折閱”、“十商九困”的局麵。於是,胡氏家族在各地的茶莊隻能是相繼合並、轉營到泰州等地苦苦支撐。1956年,百年老店“胡源泰”在公私合營中被劃歸供銷社,上海“胡裕泰”被改成食品店。

(二)胡家世代茶商

19世紀初,龍川胡氏第44代孫胡沇源十多歲離鄉,輾轉到江蘇泰州黃橋,開了一爿“裕泰和”茶葉店,積蓄漸豐後又到泰興季家市開辦“胡源泰”茶號。胡沇源獨生子胡樹銘(第45代)子承父業,生意興隆,再開新店。胡樹銘子胡炳華、胡炳衡(第46代)經營有成,增開茶號,冠名“胡震泰”,享譽泰興、泰縣、泰州地區。

據胡氏族譜記載,如今龍川近400戶農家的一千多人口中,幾乎清一色是“龍川胡氏”的嫡係後代,傳至當今總計48代。

龍川村位於績溪縣東南部,距縣城約12公裏,其村東有龍須山聳立,村西有鳳頭山相望,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馬山奔騰而來,清澈的龍川溪穿村而過。近年龍川村大力發展旅遊業,龍川村沿途,隨處可見“胡氏故裏”、“胡氏宗祠”等廣告牌。龍川村沿龍川溪而建,沿溪兩岸的步行道稱為水街,水街之間由各條跨溪小橋相連,構成一幅典型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畫麵。

四、家資萬計的程十萬

“程十萬”是徽商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的合稱。“鄉人號為‘程十萬’,每稱津為‘十萬大公’,海為‘十萬二公’,言其家資以萬計也。”(《祁門善和程氏譜·足征錄·書四府君派後》)。程承津、程承海為宋初時祁門善和鄉人,因經商至富。程氏兄弟是徽州早期擁有巨資的商人。

五、熱心公益事業的馬曰琯

馬曰琯像

馬曰琯(1687—1755),清代著名鹽商、藏書家,字秋玉,號嶰穀。祁門縣人。馬曰琯從小居住在揚州,經營鹽業,為清代前期揚州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馬曰琯曾經以附貢生的資曆援例候選主事,授道台銜。1736年曾被推舉參加博學鴻詞科特別考試,堅辭不赴。馬曰琯家庭豪富,但為人慷慨,熱心地方公益事業,曾捐資開掘揚州溝渠,築漁亭孔道等。一生喜愛寫詩、藏書和結交文人雅士,雍正年間,在揚州建造小玲瓏山館,廣交天下名流,“四方人士聞名造廬,授餐經年,無倦色”。著名學者全祖望、厲鶚、金農、鄭板橋、陳章等都是小玲瓏山館的常客。馬曰琯曾自為盟主,同厲鶚等人結“邗江吟社”,吟詩作賦,遊曆山水。沈德評其詩為“峭刻得山之峻,明淨得水之澄”,可見水平很不一般,今傳《沙河逸老集》10卷和《嶰穀詞》1卷。馬曰琯喜愛考校典籍,家中專設刻印坊,不惜費資刻印書籍,如刻朱彝尊《經義考》一書,就花去千金,當時稱這一批書為“馬版”。小玲瓏山館又是馬氏藏書樓的名稱,藏書多達10餘萬卷,有“甲大江南被”之說。1772年四庫全書館設立,馬曰琯的兒子馬振伯獻藏書776種,為全國私人獻書之冠,受乾隆皇帝褒獎,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馬曰琯有弟馬曰璐(1711—1799),字佩兮,號南齋。兄弟互為師友,人稱“揚州二馬”。《清史稿·文苑傳》有馬曰琯傳。

六、樂善好施的鮑漱芳

棠樾牌坊

鮑漱芳(?—1807),清代著名徽商,字惜分,歙縣富竭鄉棠樾村人。棠樾鮑氏家族世代經商,在兩淮官商中具有較大影響。鮑漱芳從小跟隨父親在揚州經營鹽業,是當時揚州著名的富商之一。鮑漱芳熱心參加社會活動,也比較有政治頭腦,1803年在川、楚、陝三省的最後平亂中,他組織富商們捐輸軍餉有功,被任命為鹽運使,成為握有兩淮鹽業大權的顯要人物。整個嘉慶一朝,鮑漱芳多次捐款為朝廷濟困。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災,洪澤湖決堤,他先後捐米6萬石,捐麥4萬石,賑濟了數十萬災民。改六塘河從開山入海,他集眾輸銀300萬兩;疏浚芒稻河,他捐資6萬兩。由於鮑漱芳屢次捐輸,深得嘉慶皇帝的讚賞,獲得清廷從優議敘、加十級的嘉獎,並特賜在故棠樾修建“樂善好施”牌坊。鮑漱芳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平生搜集的宋元古籍、法帖、繪畫、墨硯等物很多。中年時,他在當代名家的幫助下,精選唐宋以來書法墨跡珍品,彙編成《安素軒法帖》,並於1799年聘請著名刻工黨錫齡鉤摹鐫刻。《安素軒法帖》是清代影響較大的書法叢帖,流傳甚廣。

七、實業救國的王文典

實業救國的王文典

王文典(1882—?),現代著名實業家。又名維清、揚清,遂安芹川人。東文專修科畢業。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反對袁世凱複辟。曾任中俄交涉專門委員長、全國商會聯合副會長、全國國貨提倡總會會長、京師總商會會長。主張關稅自主,修改不平等條約,退還庚子賠款,收回中東鐵路。提倡使用國貨,實業救國。創辦了物華鐵機織綢廠、蘇州電氣廠、海外貿易隆泉公司。他重視教育文化事業,創辦了南洋女子大學。曾建議教育部添設世界語一科,1912年還與蔡元培發起建立世界語學校的運動。

八、民族資本家程霖生

程霖生(1888—1943),現代著名民族資本家。又名源銓,字齡孫。歙縣富碣鄉人。程霖生的父親程謹軒在上海經營房地產,家資千萬,他繼承父業後在上海發展,數年以後,資金累積達白銀6000萬兩,成為上海灘屈指可數的巨商,時稱“地皮大王”。晚年,因程霖生企圖操縱上海黃金市場,結果受到以孔家和宋家為代表的官僚買辦資本的圍攻,加上時局不穩,金價和房地價大幅下降,故而破產,最後靠變賣家財度日。

九、一代大瓷商康達

瓷都景德鎮

康達(1877—1946),近代瓷商、社會活動家。字特璋。祁門縣禮屋村人。康達1888年入縣學就讀,1893年進入安慶大書院,1896年轉讀於北平通藝學堂,21歲以拔貢資格擔任內閣中書。不久,因為同維新變法派有牽連,被貶往江西景德鎮監製禦瓷。1904年,在許世英的資助下赴日留學,並在日本參加了同盟會。1907年,協助於右任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1909年,參與籌建景德鎮總商會,擔任第一任會長。1910年,康達先後創辦了江西省瓷業公司和中國窯業學堂,培養新型技術人員,並且采用機器製瓷方法,為景德鎮的陶瓷業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辛亥革命爆發後,被推舉為饒州知府,並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南北議和談判和孫中山領導的討袁戰爭,因疲勞過度,不久雙目失明。康達晚年曾任國務院谘議和安徽省省長名譽顧問等職。1946年病逝於景德鎮。

十、徽商工業創始人胡練九

1941年在績溪縣龍川村創辦繅絲廠的徽商胡練九,其畢生都致力於絲綢行業,是安徽省最早的繅絲企業創建人,是徽商中由商業貿易向工業生產的較早跨越者之一,這是績溪縣徽商群體中工業萌芽的具體表現。解放初期,胡練九提出在重點地區栽桑養蠶,逐步普及全縣,並建議縣人民政府利用龍川繅絲廠的設備籌建公私合營績溪縣繅絲廠(該廠就是現在的安徽績溪絲業公司前身,當時的前蘇聯《真理報》曾予以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