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徽商商旅(1 / 3)

自從明代中後期以來,徽州商人在各僑寓地土著化的進程逐漸加快,他們以僑寓地為中心重修族譜和重建宗祠,從而由祖籍地緣轉向了新的社會圈。徽商及其後裔社會流動的增加,極大地影響了徽商利潤的流向。那麼這些巨額的“在外”資金最終流向了何方呢?這恐怕還要從客居他鄉的徽州商人的消費生活說起。揚州是徽州富商大賈最為集中的城市,對麇集於此的徽商群體進行分析,更具特殊意義。

一、經商富貴不還鄉

外國人眼中的徽州

徽州有一句俗諺稱:“寧發徽州,不發當地。”說的是舊時徽商在外,盈利不留外地,將所得利潤均帶回家鄉添置產業或舉辦公益事業。其實,這可能是一句很老的諺語,或僅僅反映葉落歸根的一種願望。明嘉靖、隆慶時人王世貞就曾指出:“大抵徽歙,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則十一在內,十九在外。”

清代以來,由於兩淮鹽商中山、陝商人的勢力逐漸衰微,而“賈而好儒”的徽商又無法在兩淮“商籍”中占據一席之地,故此,應試者中兩淮“商籍”者寥寥。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政府就裁撤了“商籍”,並把它並入民籍,不再有所區別。

於是徽商又打起“入籍”的主意。因為“商籍”僅是“附籍”的一種,隻能算是臨時性的戶籍,而“入籍”或者說“占籍”則是一種永久性的戶籍。然“占籍”與“商籍”的情形大不相同。由於科舉考試注重本籍,因而“占籍”需要有一定的條件。當時規定:隻有在僑寓地擁有田地、墳墓20年以上者,才可以入籍當地。

也正因為這一規定,徽商所到之處,競相求田問舍,以爭取盡快土著化。清康熙年間,一些富裕的徽商紛紛在儀征、揚州、蘇州、淮安、蕪湖、杭州、鬆江乃至南昌、漢口、北京等地安家落戶,他們不僅把全家人口帶去,甚至將其祖父、父親的遺骸也遷往他鄉,這正是為了入籍僑寓地。除了尋求墓地外,徽商還大量購買田宅,而且這種情況相當普遍,所謂“九州四海皆歙(縣)客,即寄籍者(已經入籍僑寓地)十之五、六”正是對這一現象的生動寫照,由此亦可看出徽商為入籍所做的種種努力。

徽州是一個移民高輸出的地區,早在明代,天下的大都會如北京、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各省會,其次如蘇州、鬆江、淮安和揚州各府,臨清、濟寧諸州,儀征、蕪湖各縣,瓜州、景德各鎮,處處都留下徽商的足跡。及至清代,外出經商之風逾演逾熾。清乾隆至嘉慶年間,揚州大鹽商中徽籍占據了一大半,列在《兩淮鹽法誌》上的鹽商共有80名,其中徽商就占了60名,其餘由山西、陝西鹽商各占10名。

徽商的家族觀念很重,一人在外經商站住腳,便會有眾多的族眾去投靠,有的甚至全家遷往。16世紀之後的揚州,幾乎完全成了徽商的第二個家鄉。徽州的大姓家族,如汪氏、程氏、洪氏、潘氏、黃氏等,都在揚州落戶,繁衍子孫,人丁興旺。這些大姓宗族都聚居於此,並且有了相當大的規模,甚至在僑寓地的宗族成員的人數超過了祖籍地。

明清時期,所有聚族而居的家族組織,都由祠堂、家譜和族田連接起來。清儒章學誠在《章氏遺書》中就曾記載了一位乾隆年間的徽商事跡:程聯槐,字三台,先世從徽州遷江夏,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他,五代人同居共處,關係和睦。聯槐見族眾人多,便決定建宗祠、立祭田、修族譜來把大家聯合起來。這是徽州人以僑寓地為中心重修族譜、重建宗祠和祭田的一個顯著例子。

家譜是聯係家族血緣關係的主要紐帶,它通過明族屬、敘昭穆、辨親疏、示勸懲而達到“尊祖、敬宗、睦族”的目的。徽州人以僑寓地為中心重修的族譜,流傳至今的仍有很多。如《遷(無)錫許氏宗譜》、《戴氏遷杭(州)族譜》、《黃氏自徽遷潤(鎮江)宗譜》、《吳氏自徽遷潤(鎮江)宗譜》等等。

與族譜相伴而生的,往往是宗祠的重建。宗祠是一個家族的標誌,也是一個家族的聖殿。它的建立,既是宗族成員聚居和繁衍的結果,又是大批資金維持的結果。在客居處重建宗祠,這是徽籍商人特別重視的事情,為此花費巨款也毫不吝惜。他們在徽州的家鄉仍然有祖先的基地,委托族人管理,並定期回鄉掃墓。後來,隨著歲月流逝,回鄉的次數也漸漸減少,這與他們在客居地重建宗祠有著重要關係。

隨著戶籍的遷出及在客居地的族譜續寫和宗祠重修、重建,這些僑寓徽商與祖籍地的聯係日益鬆弛,逐漸走上了僑寓土著化的道路。

二、不吝巨金建園林

徽園內的徽式樓房

園林是綜合的建築藝術,其主要功能是修身養性,閑適自娛,貫注文人學士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高雅意境。鹽商在積累財富的同時,也竭力追求自身在文化上的價值,因此他們不吝巨金建造園林別館。

當時在揚州的徽籍三大鹽商各自擁有三大聞名遐邇的名園,即江春的康山草堂,汪懋麟的百尺醒桐閣,馬曰琯的小玲瓏山館(即當今的街南書屋,有看山樓、紅藥階、透雨兩明軒、七峰草堂等景點),史稱“後先媲美,鼎峙而三”。可惜這三座園林的當年風貌,隻能在故紙堆裏顯示一斑。幸好現代學者翻檢出當年記載鹽商張氏“容園”的有關文字:

一園之中號為廳事者三十八所,規模各異。夏則冰竹簟,冬則錦貂帷,書畫鼎彝,隨時更易。飾以寶玉,藏以名香,筆墨無低昂,以名人鑒賞者為貴;古玩無真膺,以價高而缺損者為佳。花吏修花,石人疊石,水木清湛,四時皆春。金釵十二,環倚一堂,賞花釣魚,彈琴度曲,唯老翁所命,左右執事,類皆綺歲俊童,眉目清揚,語言便捷,衣以色別,食以鍾來……梨園數部,承應園中,堂上一呼,歌聲響應。歲時佳節,華燈星燦,用蠟至萬數千斤,四壁玻璃射之,冠釵莫辨。隻見金壁照耀,五色光明,與人影花枝迷離淩亂而已。

這是一幅典型的鹽商園林住宅的生活長卷,有此園林美景,就有與此配套的詩書琴畫,梨園戲曲,美酒佳人,華燈星燦等。如果將《紅樓夢》的一班人馬放置其中,那麼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大觀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