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徽商古埠漁梁
漁梁古鎮
徽州的古碼頭很多,漁梁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為它坐落在古徽州府邊上,古徽商幫大多從此出發,沿新安江順流而下,更為重要的是府衙的官員們要出去也隻能以此為道,漁梁便顯得尤為突出了。因此被稱之為“徽商之源”。
漁梁的街道並不寬,大約也就2米,而且這個街道還不能行車。街道沿著煉江的走勢而建,因此並不平坦,有坡,彎道還較大。路麵是扁的鵝卵石鋪就,路中間用卵石鋪成了狀似魚脊的線,當地人說這也是此處稱為漁梁的原因之一。
古鎮漁梁與徽州任何一個村落差不多,在徽州人眼中,那是歙縣南鄉的起點,漁梁街雖說並不寬,但曾經是那麼的繁華,踏在用鵝卵石鋪就的街道上,就能感覺到幾百年間徽商所經曆的磨礪和艱辛,也感受到了徽商們幾百年雄霸天下的腳步聲。這裏有不少如今已成為十分敗落的商鋪和倉儲。
漁梁壩北起漁梁水埠,南接紫陽山腳,斷麵呈不等腰梯形。它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6米,高約5米,條石砌築,被古建專家鄭孝燮譽為“江南都江堰”。它始建於唐代,曆代維修,現今的大壩是在清康熙年間(1688~1693年)重修的基礎上於2 000年修複竣工的,維修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近兩萬人捐款,總額達133萬元。漁梁壩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壩麵設三道泄水門,從北向南漸次低落,用於常水位時過水,洪水季節水流則從整個壩麵瀉下。壩身石砌,條石之間用石銀錠榫、石鍵等連接,豎向則每隔1.5米左右立石柱,以增加上下層之間的結構力度。距壩東北數十米的漁梁街有崇報祠,亦稱壩祠,清代修建。祠占地276平方米,三進三開間,有門屋、享堂、寢堂和廊廡,專祀宋以來修壩有功人士。壩附近有神廟、碑刻。壩邊岸上蹲著一頭大石豬,相傳能鎮住“興風作浪”的蛟龍。上方壁上凹一石龕,龕內供奉土地神,兩側有“崇報威依古,聲靈振厥新”對聯,橫披“神威永鎮”,與大石豬相呼應,共同庇護著徽州百姓,祈願新安江永遠“風平浪靜”。這些附屬建築圍繞壩身主體建築,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漁梁壩是歙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曆史的真實遺跡。漁梁壩蓄水,能刹減水勢,減少激流對城市防洪和橋梁設施的衝撞和損害,保護上遊兩岸河堤和太平橋的安全。其次,漁梁壩還能保證城內最低地下水位,利於生活和消防。同時,由於歙縣良田、塘碣分布於東、北、西三鄉,其水域統束於漁梁,因此壩之興廢對上遊水利設施效益的發揮影響極大。再次,漁梁壩使練江分成壩上和壩下兩段水運線,壩下“龍船塢”成為古新安通往杭州的第一水運碼頭,並使漁梁發展成為集商業貿易、交通運輸、貨物集散和船工聚居為一體的非農業村落。歙縣廣泛流傳的《三戒碑》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古碼頭。三戒指重利忘家者戒,寄信誤人者戒,酷刑枉殺者戒。現在歙縣民間還流傳著這麼一句俗語:“喂,你不要寄信割驢草啊!”意思是,托你辦的事,你不要忘了,以致產生意想不到的惡果。
漁梁壩的修建史,是我國古代滾水壩建造技術的發展史,是研究我國水利工程曆史的寶貴實例。隋唐之際,越國公汪華徙新安郡治於歙縣,在漁梁“築壩截流”,以便利水上軍需民用;南宋嘉定州守宋濟“立柵聚石為壩”;宋紹定趙希槃主持重修,“易以大石”;明弘治知府張禎修建時采用“順流櫛比”和“納錠於鑿”的條石砌築技術,一直延用至今;清康熙知府朱廷梅重修,將壩麵不耐衝刷的紅砂岩條石改為花崗岩石材,並“凡疊十石,中立一柱”。可見漁梁壩設計合理,營造堅固,曆千餘年而雄姿依舊。壩址選擇科學,從南端水門通過的江水直衝距壩150米處的龍井山壁,折向東北而下,使水勢刹減,砂磧難聚,成為理想的船舶停泊處。
漁梁壩是古代保護自然,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的優秀環保工程。漁梁壩的興建,“奠澄流而攬形勝”,形成了“平衍渟蓄,竟川含綠”的古歙勝地西幹山。西幹山景區,有太白樓、新安碑園、長慶寺塔、太平興國寺等著名文物古跡。“漁梁夕照”成為古歙八景之一。漁梁壩及其附近的優美自然環境和眾多人文景點吸引了曆代名人騷客到此流連觴詠,酬唱贈別,如李白、杜牧、範成大、漸江等皆為名山勝水留下了無數曆史佳話和清詞麗句,宋代大儒朱熹還曾在南岸的紫陽書院講學。
漁梁壩
大壩東岸是一條著名的漁梁古街,類似古長城建築風格的新安古道把歙縣古城和漁梁連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經之道。漁梁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路碼頭之一,當年的商人、水手、腳夫和往來商人雲集漁梁,漁梁商業街也因此而形成。當年這裏店鋪酒肆林立,依河蜿蜒兩華裏。街道狀如魚鱗,又叫“魚鱗街。”街道兩旁店麵,是清一色的木板房。灰牆青瓦,古色古香,徽韻醇濃的古店號、古莊號至今仍依稀可見。這裏有一座巴慰祖紀念館。巴慰祖,歙縣漁梁人,是我國著名篆刻藝術家。他熱愛收藏,珍藏了眾多古玩和書畫珍品。他曾擔任候補中書職銜,並治印初學於皖派大師程邃,後又改學漢代古印,其構思奇巧,章法縝密,深得漢印之神而又有自已的藝術特色,卓然成為篆刻大家。這裏還有一座白雲禪院,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因內有小閣侍奉觀音,故俗稱“觀音閣”。新安畫派大師漸江曾在這裏依窗觀賞山水,潑墨作畫,“搜盡奇峰作畫稿”,領悟藝術創作的真諦。
一千多年來,漁梁壩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對航運、灌溉等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水利工程之一。
二、徽商的山水莊園
徽派風格的園林
一群外出經商多年的商人,在功成名就的晚年,在尋覓安享晚年的居所時,想必其目光是挑剔的。在經曆了商海浮沉之後,需要的是一個可供心靈棲息的平靜港灣,卻又必須擯棄外表的浮華。這個時候,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葉落歸根。回到少小離家的延村,然後圈牆蓋房,安穩的居住下來。
對於歸隱的徽商來說,雖然自己享受豪宅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他們給後人卻留下了一個大氣而活躍的鄉村。它在今天被美譽成“清代莊園”。現代的婺源,遺存有許多帶著這種鮮明特征的建築,這是古徽州獨有的。思口鎮延村隻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作為有錢人留下的私宅,延村所具備的特質並不是直觀的。它跟其他的徽州古村落一樣,安靜的待在山水之間,不深入體察,是無法真正感知它的不同的。
婺源古村落的選址,大都是在風水口上,吸收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物我為一”的精神,是既尊崇自然保護環境,又富有生機活力的生態居住空間。婺源古村落的選擇,隻在自然山水之間,就把中國古代的風水地理運用到了極至。所有的村落都有水係,將村落輕輕包圍,水係或清清淺淺,或濤聲轟鳴,汩汩奔騰,即便是偶爾一去的遊人,都能從中感受怡情礪誌的一麵。
山水為血脈,草木為骨架,村落成了一個豐韻活躍的生命肌體。
延村的民居,是少見的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麵,門枋磚雕有說不出的別致精巧。這樣一來,徽商跟徽商的差別就顯現了。
當時的徽商相互攀比,建築形式和規模都表現出鄉裏難得一見的華貴之氣,稍微有點文化底蘊的,在建築風格上就會著意追求一種神韻,以表現自己對文化的參悟和理解。但是跟當今農村暴發戶用鮮亮的瓷片包裹起來的炮樓似的洋房截然不同,而是古樸到了極至,肅穆到了極至。
據說房子原來連成片的時候,屋簷交錯,高牆並立,下雨的時候,村裏人從村頭到村尾穿堂入戶,衣衫也不會濕。可惜曆經歲月和人為的侵蝕之後,那種完整的布局已經不存在了。沿著青石鋪就的古巷穿行,我的耳畔,似乎聽到輕靈曼妙的樂聲在絲絲屢屢的傳遞。這可能是受到村裏獨有的儒商文化氣息的影響所致。延村作為徽商歸隱的地方,私塾卻頗為興盛,現在還存有明代和清代的私塾“餘慶堂”、“聰聽堂”、“篤經堂”等多處。大概跟徽商的心理有關。年紀大了,回到鄉裏,開始安心的打理心境,享受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隱藏心中的那些未來得及實現的夢想,就要通過轉嫁的方式,交到後代身上。
徽商莊園上的雕刻工藝
建築上的精致,也無聲地張揚著含而不露的韌性。區別往往在房屋的格扇門窗和梁枋護淨上。仔細看,光是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圖案,就折射出徽商不同的修養和生活態度。
難怪有人說,徽商建築其實就是他們真實內心世界的反映,聰明、謹慎,又不張狂,卻能讓人從中讀到他要表現的內心語言。從容打量這些建築的時候,會輕易的發現,由這些建築構築的村莊,因有了水的包容和生態的映襯,故而顯得寧靜而幽雅。
三、徽商重經營輕別離
清代歙籍一詩人曰:“健婦持家男作客,黑頭直到白頭回,兒孫長大不相識,反問老翁何處來。”
庭院深處有多少徽商婦的哀怨
的確,徽州男人出門做生意,往往是數年、數十年不歸。這種風氣在南唐以來就已形成,明清時期表現得更為突出。這方麵的記載和傳說極多,這裏例舉一二。
清代休寧海陽人汪起鳳,少好讀書,遵從父命,以儒服賈。他說:“大丈夫縱不能超忽風雨,揮斥八極,以煊赫當世,世遂乏倘佯適誌之鄉哉?而願久處蹄涔,深自煦沫,若暴鰓何?”於是,他奮然到廣西一帶從事販運活動,晚年才回,成了休寧的大賈。
明代歙縣人黃誌禮,結婚不久,便出門經商,因為商事失意,直到兒子黃鑒14歲那年,他還沒有回過家。於是兒子遵照母親的吩咐,出門尋找其父,但是父子見了麵,卻兩不相識。難怪顧炎武說:“(徽州)賈人娶婦數月則出外,或數十年(不歸),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識者。”
明代小說家淩蒙初,曾把徽商不惜新婚之別的現實,反映在自己的作品裏。他在《初刻拍案驚奇》的“姚滴珠避羞惹羞,鄭月娥將錯就錯”一回中,寫了這樣一件事:明萬曆年間,徽州府休寧縣蓀田鄉富室姚家,將女兒滴珠嫁與屯溪潘甲為妻。潘甲是一個因“家道艱難”,“棄儒為商”的後生,成親兩個月,潘父就發作對兒子道:“如此你貪我愛,夫妻相對,白白過世不成?為何不想去做生意?”潘甲無可奈何與滴珠說了,兩人哭個不住,說了一夜話。第二天,潘父就逼著兒子出門做生意去了。
清代歙縣人汪洪度在《新安女史征》中有一件名為“淚珠”的記載,更具有典型性:歙縣有一對青年夫妻,結婚3個月,男的便遠賈他鄉,女的在家以刺繡為生。她每年年底,都用攢零集整的錢,換回一顆珠子,藏在篋中,以記丈夫離家歲月,並說:“此淚珠也!”可是珠子漸漸積多,眼淚慢慢流幹,仍不見丈夫歸來。後來丈夫歸來時,妻子已離開人世3年了,悲痛之餘,打開篋子一看,積珠已有20餘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