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小本大利,甘冒大險(1 / 1)

“厚黑”追求的不外乎名利權勢,因為利益往往和風險連在一起,所以為了追逐巨大的利益,就必須甘冒巨大的風險。有位甘冒得罪兩代國君大險的寧喜,通過迎衛獻公回國複位而得已獨掌朝權。

周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衛獻公被孫林父、寧殖等人趕走,帶著他的兄弟和公孫丁來到齊國避難十二個年頭。十二年來,衛獻公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重回衛國,再做他的國君。周靈王二十四年,衛獻公在齊景公的暗中幫助下,不僅把屬於衛國的夷儀搶占了,還在此立了做為複國的據點。

寧殖快死前他對兒子寧喜說:“我寧家自莊武以來,世代為忠臣。逐國君的事,其實是孫家所為,並非我的本意,但現存人們都說是孫、寧兩家幹的,對此我死不瞑目,你若能幫助老國君複位,實現我的願望,才是我的兒子。否則,死後在陰間我也不享用你的侍奉。”

於是,寧喜望著奄奄一息的父親,哭著向父親保證,一定設法使衛獻公複位。他父親寧殖死後,寧喜繼承父職,做了左相國。

這時,衛獻公聽說寧喜當了左相國。為了能夠複位,便派公孫丁偷偷潛入帝丘城,麵見寧喜,對他說:“你如果能讓獻公複位,重主國政,實際大權獻公願把交給你管理,獻公隻不過主持祭祀而已。”

寧喜一方麵有父親的遺囑,另一方麵在獻公許願讓他執掌大權的巨大利益誘惑下,公孫丁的請求他就答應了。但寧喜同時又想,萬一自己費盡了心機,拚著性命把獻公請回來,他當上了國君,要是反悔了,怎麼辦?如果能他希望得到公子珍的證明,以後就不怕衛獻公反悔了。

於是,公孫丁把寧喜的想法衛獻公說了。同時,衛獻公對公子珍說:“我能不能回衛國當國君,全在寧喜身上,要是他能讓我回國,我情願把大權交給他。至於他說的那些條件就請麻煩你再親自效勞辛苦跑一趟了。”

公子珍言行不一至,可就是不動身。衛獻公催了好幾次,他隻好說:“倒不是我不願意去,我想這事你還是再慎重考慮一下。天下哪有不管事的國君呢?你一定要一言九鼎,覺不反悔,要不然我對寧喜可就失信了。”

衛獻公說:“我現在是個漂泊在外的人,事實上說不上大權什麼的,隻要能夠回國,在太廟裏可以延續祖宗的香火,也就心滿意足了。以後的事就再做打算了。”

公子珍說:“既然你決心已定,我就替你說去。”

寧喜有了公子珍的保證,於是他就開始四處活動。

支持他的重臣有大夫石惡、北宮遺等。隻有蘧瑗持反對意見,他說:“我還沒聽說過把國君趕走,又將他請回來的事。”但蘧瑗知道自己阻擋不了的事情一定要發生,隻好明哲保身,出走到魯國隱居去了。

這事寧喜也告訴了好友右宰穀。

右宰穀說:“這事不行。現在的國君是你父親立的,如今已經十二年了,他並沒有做過什麼不好的事情,你憑什麼把他廢了。再說,你父親已經廢了一個國君,現在你又要再廢一個,天下人豈能放過你,父子倆得罪兩個國君。”

然而,父親的遺願在先,寧喜為了實現父親願望,更為能掌握衛國大權,他還是決定按與衛獻公商議好的去做了。這時候,孫林父已經老了,大兒子孫蒯跟隨他住在戚城,留下兩個小兒子孫嘉和孫襄在朝中聽差。

周靈王二十五年,孫嘉奉受衛國國君衛秋的命令出使齊國,就剩下孫襄一個人在衛國。寧喜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正巧公孫丁又來打探消息,於是寧喜、公孫丁便聯合右宰穀,乘機殺了孫襄,逼死了衛秋,迎衛獻公回國,寧喜從此掌握了衛國的大權。衛獻公雖說是個掛名的國君,現已他不僅畢竟重新做了國君,還能享受榮華富貴。

衛獻公事前就知自己已經無力再控製衛國政局。但他求的隻是盡早結束流亡國君的生活,恢複國君的榮華富貴。寧喜則是明知自己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不可能為君,他求的是一個“權”。寧喜知道衛秋當初登君位之途不正,況且是孫、寧兩家共立,權力自然分散。現在獨立更換國君自然就是最好的全麵掌權的好機會。寧喜為了自己的權勢,竟然將國君玩弄於股掌之間,心子之黑可謂世所罕見。最終,他還是用“黑心”換來了獨掌朝權的豐厚回報。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