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任命大典(1 / 3)

且說張儀府邸當夜一派輝煌——整個庭園一片燈火通明尤甚白晝,大院門口直至大廳正堂人流如海、身影綽綽疊疊。上自秦國貴族下到翩翩侍女,無一例外不穿梭於人海之中,或觥籌交錯、或吆三喝四,或嬌、或羞、或矜持、或豪笑、或正襟危坐、或激揚陳詞,一派生機勃勃、易趣盎然,好不熱鬧。

熱鬧繁華後隱藏的張府後院,卻是一片的涼夜如水、悄然無聲。月光亦是顯得分外明亮,偶爾的枝葉搖曳、蛙叫蟲鳴,更見清幽和寂靜。水榭旁、亭台邊,一侍女裝扮的妙齡少女抬目遠眺,興奮地望著前院熠熠生輝的光亮,渴望之情顯而易見。猛然間,她似抑製不住心中的興奮和急切,奔向廳房門口。到得門口時,卻又輕下步子踱到門外,俏皮地向屋內探了探首,道:“少爺……少爺,外麵如此熱鬧,你不去瞧瞧嗎?”

但見屋內一片寂靜,陳設簡單:一張桌案對門而設,木質的桌案在昏暗的燈光下顯得質樸而厚重。案上擺放著一付茶具、一卷竹簡。白陶的壺杯,造型拙樸,色澤卻極為光潤潔白。一隻白玉般的陶杯內幾根綠芽清茶沉在杯底,一股霧氣徐徐而升,後又四散開來,淡淡的清香之氣飄在桌案的四周。竹簡卻是一卷《老子》。《老子》原為楚國人李耳所著典籍,主張“無為”,以“無為勝有為”的信念希望達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境界。逢此大爭之勢,法家、兵家橫行,儒術尚且遭人唾棄不屑,何況此無為之術?卻不曾想,在這陋室之內竟還有人對之欣然若斯。

桌案的兩側整整齊齊地擺放幾個木製的框架,框架內堆放著層層竹籍。每個框架均鑲嵌著一片木條,木條上用俊逸的字體寫著竹簡的所屬門類。桌案左側第一格書架上寫著“法家之言”,裏麵盡是闡述法家觀念的典籍。下麵書架則相對應的寫著“法家治國之術”,裏麵是“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等等以法治國的國策政令;第二格書架上則是“兵家之言”,下層“兵家戰術”。上下層盡是自太公薑尚至孫臏龐涓的戰法及各大戰役的詳細描述;第三格書架則是“先賢之術”和“風雅之學”,分別是先賢如管仲、百裏奚等的治國之策和各地的名詞歌賦。右側書架依次擺放著“儒家之言”、“道家無為之術”、“墨家之法”、“文王易卜之術”四個門類。竹簡收集、擺放,可謂齊整。整個房間雖陳設簡樸卻散發出濃鬱的典籍之氣,與清清茶香合而為一。可以料想,此間主人也應當是雅趣不凡?

隻見桌案後藏著一濃眉男子,著一身白衣,全身慵懶地斜倚在牆邊,一手支撐下頜一手拿著竹簡,正饒有興致地品讀。橫在桌案上的腳就快將陶杯打翻,卻不自知。對於門口傳來的呼喚,更是渾然不覺。

侍女見他這幅光景,氣直不打一處來,咬牙豎眉道:“公子......明天老爺就要被任命相國了。而今前廳如此熱鬧,你又不到廳堂幫老爺待客嗎?”說罷嘟囔著嘴,很不甘心似的又道將起來:“大公子他們現在肯定跟那些當朝顯貴談笑風生呢。就你還癡癡呆呆窩在這裏,好像沒事人一樣。難怪老爺和你鼻子眼睛對不到一塊兒。哼……”。說著鼓著腮幫,扭過頭去,似已不想再睬這位白衣男子。

侍女名叫盈玉,從小就被張家收養,因膚白如玉,故而老夫人給她取名盈玉。她口中的公子,便是張儀的第六子張勢。兩人打小就在一起,再加張勢性情隨和,二人之間雖為主仆卻從無主仆的生分。盈玉自小看著他們幾個兄弟或得寵或得勢,最不知討巧賣乖的四子張剛也似命中當貴一般在伐魏之戰中一戰成名。隻有六子張勢,像塊木頭般不討父親喜愛,更與朝中權貴無緣。終日裏,或癡迷於典籍之中、或在風雅之學裏自得其樂,對一切都顯得如此漫不經心。今天眼見是張儀的大喜之日、朝中顯貴更是悉數到場,如此好的一展風采、結交權勢的機會,張勢卻沉迷《老子》“無為”之術而渾然不覺。盈玉怎能不急?

張勢興致正濃,驟聞盈玉發作,隻得朦朧著雙眼抬頭望著她,一臉的錯愕。

盈玉歪頭瞥見他全身衣衫淩亂,正茫然地望向自己。不禁歎了口氣輕笑道:“外麵那麼熱鬧,公子就不想出去看看?”

張勢如大夢方醒般,嘿嘿笑將起來,望著盈玉道:“原來你想去看那般熱鬧,那我就陪你去罷,哈哈哈”。說罷拋下書簡,跳將起來。

剛剛起身,卻見盈玉正似笑非笑地瞅著他的白袍。

張勢順著她的目光望去,卻見自己的白袍由於長時間的斜倚已然歪曲得不成樣子。不禁失笑,趕緊扭頭彎手去理。頭已扭曲道背後卻依舊不忘替自己解嘲道:“上好的長袍卻被我折騰成如此模樣,失禮得很呐,哈哈哈”

盈玉見他動作如此別扭,不禁失笑。趕忙小跑著到他身後替他打理,好不容易整理停當。張勢倍感渾身舒適,大伸了一下懶腰道:“侍女如斯,大哥他們也當豔羨罷?哈哈哈”

言罷似尚不足矣,又端起桌案上的清茶輕飲了一口,讚道:“綠芽清,果然好茶”

盈玉聽他誇讚自己,本已嬌羞不敢再言語。待又見他讚起茶來,癟了癟嘴道:“那茶,苦苦的,有什麼好?”

張勢清茶入體,頓覺清甘之味在口,渾身暢然。輕風拂麵,白袍飄飄,更是說不盡的自在。聽得盈玉如此說,知她女兒心性,對茶本不甚在意,隻得解釋道:“此茶中和醇厚,甜澀苦香清諸味具有,而無一獨出,是茶中君子也。你所說的苦,要麼是你不知體味茶中之趣,要麼是你所飲的乃茶中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