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抱著以上觀點的家長是大錯而特錯了。在孩子上小學時,就應該幫助他們掌握理財的最基本知識,如消費、儲蓄、給予等,並讓小學生進行嚐試。這是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最好時期。
亞非7歲那年,收到了2 000元的壓歲錢,媽媽為他開了一個銀行賬戶,並要求亞非每月在自己的賬戶上存10元。媽媽還要求亞非每次花錢不能超過10元,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必須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買些小禮物。給亞非設立賬戶後,媽媽還給了亞非一本小冊子,告訴亞非如何充分利用賬戶。
亞非父母認為,讓孩子對自己賬戶的存款負責,這樣,他就不會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即使在買東西時,也會精打細算。
亞非每天都會花5元錢,其中2元是車費,2元是餐費,1元是零食費。有一天,亞非就對媽媽說:“媽媽,我發現我們學校小賣部的幹脆麵太貴了,這樣吧,你幫我在超市多買幾包,我付你錢。”媽媽一聽,這孩子怎麼這麼聰明了!於是高興地替兒子買了5包幹脆麵,每包便宜2毛錢,兒子省下了1元!
一周後,亞非又對媽媽說:“媽媽,你先出錢給我買一箱吧,這樣更便宜,我每周把錢還給你。”媽媽又同意了,結果每包便宜了3毛!
現在,12歲的亞非已經有兩個屬於自己的賬戶了,其中一個定期賬戶是用於存放不常用的錢,這樣利息高;另一個是活期賬戶,用於存放日常開支,可以隨取隨用。媽媽又為亞非辦了一個儲蓄卡,讓亞非自己去銀行取款機取錢。這讓亞非感到自己長大了,他非常珍惜每次取錢的機會,媽媽規定每次隻能取50元,而且要求他必須在月底保證儲蓄卡收支平衡。如果他不顧一切地用光錢,那將取消他使用儲蓄卡的權利。其實亞非不會亂花錢,因為他從小就習慣控製自己花錢了。
亞非每天有買報、讀報的習慣,以前他喜歡買很多報紙,實際上感興趣的隻有一個版麵或一篇文章。後來,他給自己規定,買報費用每天不能超過2元錢,長期下來,他就知道哪些報紙組合能滿足自己最大的閱讀願望了。
啟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從短期效果看是養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將有利於孩子及早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使他在高度發達、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理財”讓孩子們學會了節約,“理財”也讓孩子們學到了知識,“理財”更讓他們享受到了快樂。孩子們,讓我們一起來“理財”,享受勤儉節約給予我們的快樂吧!
先儲蓄後消費
引語:先儲蓄後消費,會在很大程度上留存部分額度的可支配收入,為今後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礎,同時,也是養成理性消費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經濟學課隻教兩個概念:第一,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和“消費”行為;第二,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才進行消費。
大家都知道,哈佛教育出來的人,畢業後很多都很富有。其實,他們每月的消費行為跟一般的普通百姓隻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嚴格遵守哈佛教條:儲蓄30%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消費。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隻有超額完成,剩下的錢才能消費。
巴菲特在他的書裏說他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元。到13歲時,他有了3 000元,他買了一隻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多年。現在的他,是美國首富,比“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還有錢。
1945年暑假過後,巴菲特年滿15周歲,進入威爾遜中學。別看他人小,但已經是老板了。
小巴菲特送了3年報,已經攢了2 000 多美元,相當於現在6萬多美元,40多萬元人民幣。巴菲特每天早晚送兩次報紙,一天隻工作2小時左右,一個月就能賺175 美元,收入比他的中學老師月工資還要高。1946年,一個美國成年人,一年能賺3 000美元,就屬於高收入階層了。
巴菲特把錢放在家裏衣櫥的一個抽屜裏,任何人都不準碰。有一天他的小夥伴巴提斯東找他玩。巴菲特小聲說:“哥們兒,來,我給你看看。”拉開衣櫥,打開抽屜上的小鎖,隻見厚厚一大遝鈔票,大部分都是小麵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