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小學生在學著投資,其實一些中學生和大學生早就在股市裏小試身手了。不過,他們的投資有個特點,就是以爸爸媽媽的名義開戶。但在實際操作時有的家長讓孩子跟自己一起操作,有的家長會放手讓孩子去幹,也有的孩子隻是出資人,具體的操作都靠父母,孩子則是單純的受益人。
啟示:帶孩子走進“錢”的世界,不可缺失的少兒理財教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金錢教育宜早不宜遲。
家長在為孩子購買理財產品時,根據理財產品的期限,首先應考慮到家庭的風險接受能力。其次,合理配置資金的流動性。再次,在購買理財產品前,要結合目前的市場環境進行。最後,還要結合孩子所處的生長階段以及家庭的財務狀況,配置靈活多樣的理財產品,以最低的風險獲取最大的投資回報。
高薪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理財
引語: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對錢沒什麼概念,也不知道如何理財。正是由於不缺錢,反而讓這些孩子不容易理解錢的價值和勞動所得之間的正確關係。對他們來說,錢是與生俱來的,和自己沒有關係。
如果富裕家庭的父母不主動為孩子建立金錢和勞動之間的正確關係,不教會他們如何尊重通過勞動而獲得的報酬,孩子很容易相信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甚至會導致孩子們濫用錢財。遺憾的是,有些富裕的家長卻認識不到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打點好了孩子對一切財產的需求,即使自己過世,孩子還會有遺產,一生都無須為錢財操心。
可是,不懂得尊重金錢的價值,孩子們是不可能獲得管理錢財的能力的。和成年人一樣,他們可能亂花錢、亂投資,更有甚者會把家裏的財產揮霍一空。實際上,研究的結果和大家普遍認為的正好相反,家族企業很少能一代一代地繼續經營下去。一般來講,到了第三代,財產就差不多花完了。範德比爾特家族就是一個可悲的例子。這個家族曾經富可敵國,現在卻錢財散盡。因為範德比爾特晚年疾病纏身,思維出現錯亂等問題,使曾經一度富可敵國的家族,逐漸在美國財富榜上跌落得無聲無息。
身為上海某電器公司總經理的徐先生正值不惑之年,憑借敏捷的思維和堅韌不拔的意誌將自己的電器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事業如日中天。妻子黎女士,今年36歲,現任上海某保險公司高級經理,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黎女士的父母親退休多年,一直照料外孫女。
多年以來,徐先生和妻子一直忙於事業,無暇照顧女兒,覺得對女兒關心較少,心裏難免有些愧疚,加上家庭經濟較為寬裕,所以從不吝嗇為女兒花錢。每天由黎女士的父母打車接送女兒上學、放學,每月交通費約有1 000元;女兒喜歡吃零食、快餐,每月這方麵的花銷約有2 000元;夫妻倆偶爾休息逛街,將為女兒購回一大堆時裝、玩具,每月花銷在2 000元左右;此外,他們為女兒安排了外語、舞蹈、鋼琴、美術等名目繁多的興趣班,每月花銷在3 000元左右。以上幾項開支合計為8 000元。
徐先生和黎女士先前並沒覺察到這樣關心和疼愛女兒有什麼不妥之處,可是再過兩個月,黎女士的妹妹要生小寶寶了,黎女士的父母需要回去幫忙照料。林先生覺得女兒已經上初中了,可以放手讓她獨立打理自己的開銷,可是如何讓女兒學會理財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針對以上徐先生家庭出現的狀況,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亟待解決的是調整消費習慣,徐先生和妻子讓女兒自己打車上學、放學,這不是長久之計。即使家境殷實也不能讓孩子產生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應該讓她體會到父母掙錢的艱辛,過平常人家的生活。
建議徐先生的女兒每天和同學結伴乘公共汽車上學、放學,每月交通費控製在200元之內。女兒處於成長期,應改變吃零食的習慣,將此費用控製在每月1 000元左右。
徐先生和黎女士曾瘋狂為女兒購買時裝和玩具,這其實是不需要的。孩子的衣著應注重舒適、得體,玩具應以益智為主,每月花銷應控製在500元左右。至於為女兒安排的諸多興趣班,容易使孩子分散精力、抓不到重點,況且也給了孩子太大的壓力,應該把握一至兩種興趣進行開發,費用可節約至1 500元。這樣,在不考慮正常學費的情況下,徐先生的女兒每月開支可控製在3 200元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