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適當改變理財觀念,不能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到生意當中,要考慮資金的分流和組合,以備家庭或者生意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麵,小薑雖然還年輕,但也要考慮醫療、養老方麵的問題,可以購買適當的保險。
樹立現金的救急意識,手中要有一定的可以迅速變現的資金以備家庭急需,可以考慮用3~5個月的家庭收入,即6 000~10 000 元作為活期或者定期存款以應急。還要適當地存一部分資金,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在每月作為零存整取。
要適當地投入一些風險投資,因為小薑的家庭抗風險能力比較小,而且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可以購買部分風險較小的基金或藍籌股作為投資。
積極消費更要穩妥理財
引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溫飽之餘有了理財的需要。理財是伴隨我們一生的生活方式。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會有不同的理財目標,比如買房、結婚、生子、孩子教育、改善家居、旅遊、退休養老等,這就需要我們製訂不同的理財規劃。而即使麵臨同樣的目標,每個人又因為家庭結構、收入高低及生活水平的不同,也需要製訂不同的目標執行計劃。理財,需要科學規劃;家庭資產,需要合理配置。而這一切,都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
人到中年,事業有成,在經濟上和生活方式上都趨於穩定。但是人到中年又肩負著子女教育和父母贍養的責任,而雙重壓力下的我們,如何構建穩固的家庭財務結構,穩妥解決子女教育和父母贍養的問題,同時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呢?
陳先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就來到深圳一家大型企業做工程師,不久認識了女朋友小吳,小吳當時在另外一家企業做銷售。畢業六年多,陳先生夫婦工資雖然不是特別高,但目前已經有房有車,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過著比較幸福的生活。“我能夠在畢業後較短的時間內,同時擁有房子和車子,主要還是我們敢於從銀行借錢消費,隻要有合理的規劃,我覺得這樣還是挺劃算的。”陳先生這樣介紹著自己。
2006年,陳先生在結婚前就從長遠考慮,買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將來有了小孩子,再來個客人的話,兩間房肯定不夠住!”陳先生表示,為了買房,他選擇了銀行按揭方式。交房之後,由於手頭的資金大部分花在首付方麵,陳先生和小吳一合計,選擇了在當時還比較新潮的裝修按揭。陳先生這樣再次說起了買房裝修的事:“等我們存下足夠的錢再來裝修的話,我們至少還得在出租屋窩個大半年,通過裝修貸款的形式,我們提前住進了新房。”
2007年,陳先生和小吳結婚並生下一個女兒。兩口子早早就開始為女兒的未來考慮了,在給女兒上戶口之後就給她辦了一個銀行存折,每個月按時往裏麵存款。“後來聽朋友介紹說,定期定額比較適合做長遠的投資,每個月固定地購買一個基金產品,200~1 000 元不等,長期積累下來,會有非常不錯的收益,而且也不必擔心市場漲漲跌跌。”陳先生認為,他們購買這些金融理財產品都是為孩子準備的,為她將來的教育、生活作準備。
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還掉裝修貸款之後,陳先生夫婦手頭也有了一定的積蓄,看到街上私家車的不斷增加,為了上下班方便,兩人一合計便買了一輛代步車。“買車的時候,我支付了五成首付款,剩下的五成同樣是通過銀行貸款辦理的。”陳先生介紹說,雖然現在每個月還銀行的錢就要4 000元左右,但這項支出僅占家庭月收入的兩成左右,因此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壓力。“買車之後不僅上下班方便多了,而且在周末的時候開著車,帶著家人出去兜兜風,不但增進了親情,更享受了駕車自助遊的快樂。”
啟示:陳先生的妻子說:“我現在的生活非常舒適,老公很能幹,也很愛家,老人們身體都非常健康。家裏的房子、車子都已經齊備,保險為我們未來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還有富足的錢來做金融投資。”
白領家庭“漢堡包”式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