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燧人氏(1 / 2)

燧人氏又稱“燧人”,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關於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

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位聖人,有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於是就折下燧枝鑽木取火,人們就把這位聖人稱為燧人氏。《太平禦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裏。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遊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號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同書卷七八引《禮古文嘉》雲:“燧人始鑽木取火……遂天之意,故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的傳說(見《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九州論》)。今河南商丘流傳有“燧人擊石取火”的活神話。

燧人弇茲氏有三大分支:一為大鵹(li),二為少鵹,三為青鳥。弇茲合雄氏以玄鳥為圖騰,其三大族係合稱“三柯氏”,也稱三青鳥氏。他們以燧人弇茲為始祖,尊稱他為“伊薩姆”,或“伊薩姆那”,各分支的首領則稱“耶勞”。

玄女部大鵹柯烏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肅張掖市北),其族屬又稱魁隗氏,分支甚廣。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遷徙,以居延海(今殘留嘎順諾爾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龍首山及阿爾泰山脈的杭愛山)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於貝加爾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爾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源)。一支沿阿爾泰山北麓西遷至東歐。一支由弱水西遷至阿爾泰山南麓烏倫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進入準噶爾盆地和塔裏木盆地。

須女部少鵹柯諾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澤(今甘肅張掖市臨澤縣,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盤古支,居於古浪(今甘肅武威市古浪縣)。其分支東遷至西海之東賀蘭山,北躍陰山入燕然山、貝加爾湖,與柯約耶勞支會合;另一支由陰山向東進入灤河流域及東北平原;一支由六盤水進入北洛水,與柯約耶勞的環江部為鄰。

柯約耶勞後世為張姓,在挪得建有張國(今甘肅張掖市),另有一支,後來被賜封為楊姓,於環江上遊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諾耶勞的後世沿桑幹河及支流黃水河發展,遷居於渾河、壺流河,建都於代王城(今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再遷涿鹿山,建“洛烏”城(又稱下洛,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

燧人弇茲本部柯約耶勞一支沿太行山往東進入今河北省境內,弇茲氏建都於靈壽(今河北石家莊市靈壽縣),燧人氏建都於蒲陰(又稱完縣,今河北保定市順平縣)。其後又北遷於大王店,建都於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縣),定天地之中靈台(今名戊己台)。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屍子》雲::“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拾遺記》雲:“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遊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古史考》雲:“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三墳》雲:“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清末著名學者尚秉和先生說:“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治,幾經試驗,始鑽木得之。其功又進於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聖,而利賴之深矣。”又說:“或謂火化而食始於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尚先生在《曆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還說:“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於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關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溫矣。至黑夜燔柴以禦虎豹,猶後也。當夫登台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發達美備耳。其創於燧人,無疑也。”尚秉和先生認為,戴慶幸為何如,真驚天動地之偉業矣。既有火則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為之,今所謂石器時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