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理性激情的開發——序《紅黃綠》(1 / 1)

要是說,近年來軍事文學創作的發展,顯得打些沉悶、徘徊多於躍動的活,處於軍事交學的研究和理論建設,就更你能令人感到振奮了。從事軍事文學批評工作的,至今也還隻是屈指可數的十餘人。而絕對數量的微小,又必然影響相對的質量,散兵遊勇,布不成陣,打幾聲冷槍,換一個地方;大家談論起來,總有些人意難違天命之感慨。因此,當我看到向前這本評論集子的時候,感到格外親切,在這被冷落的土地上,甘於寂寞而又勞作不輟的,仍然有人在。

我曾與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首屆三十五位同學一起學習過一段時間,我所能給予他們的,太少太少了,倒是他們,常常在許多方麵啟發了我,幫助了我。就說向前吧,他最初給我以深刻印象的,是在第一次全係學員的討論會上,——不知是由於新來乍到的生疏,還是作家的矜持,討論會一開始,就冷場了,我作為主持人,心中不免暗暗發急,隻有把希望寄托在幾個事先打過招呼的班長們身上。果然,朱向前跳出來了,侃侃而談,雲山霧罩,居然一口氣就講了四五十分鍾,且大有欲罷不能之勢。使我驚喜的是,他不僅為討論會解了燃眉之急,還表現出了較好的觀論素質。那番發言就是後來經過整理,分別發表《文學評論》等刊的《小說“寫意”初探》。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那以後,向前的理論熱情被點燃了,不斷地噴射出閃閃爍爍的火花。

軍藝文學係的同學們相處一段時間後,便相互發現了別人具有某種優勢,這是決不可不給予充分估計的。就向前麵言,他的優勢似乎是在於,除了與許多人一樣,年歲不算大,卻也經受過生活的風霜,有這一代人多思而早熟的共同氣質,此外他還接受過嚴格的文學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軍藝前,他已在福建電大學習四年,八個學期中有六個學期被評為優秀學員。至於軍藝文學係的教學,則是天才教育式的、薈萃北京的名流學者、專家教授、作家批評家,拿出各自嘔心瀝血的見解來,叫它是密集式的知識轟炸也好,叫它是高信息強輸入也好,總之它要求學員有相當的基礎準備,方能夠獲益匪淺,得到理性的升華。水之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向前恰恰是在這堅實的根基和天馬行空式的教學中,尋得了自己的優勢。

我這樣說,並不是揚批評而抑創作,二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也許最理想的是二者融彙貫通。向前確實是創作與批評二者得兼的,創作中有一些感悟,就形成了他的理論文字,理論上的思索,又反過來作用於他的創作。他寫過詩,寫過散文,後來又致力於小說,雖然所作不多,卻每篇都能多少見出一點獨特的思想來。正因為創作與理論並重,又總是生活在一個作家群的環境中,他的批評就形成了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與創作“不隔”,他的評論文字,總是貼緊創作現狀,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現實性。他曾經稱道孫紹振的《文學創作論》是“形而下”的理論(“下”到創作之中),是具有啟發創作的實用性的(這裏的“實用性”並非貶意),向前自己的批評也可以作如是觀。他的又一特點,是常常從思考創作的缺憾入手,這既見出他頭腦的清醒冷靜,又與他從事創作實踐時不得不反複掂量是分不開的。真正意義上的創作,每一次都是新的突破,而突破,又往往是從最薄弱最不足的地方著手的,於是,他談“疲勞感”,談停滯,談困境,借以知人和自省。當然,這種挑毛病,反彈琵琶的思路,若是形成一種定勢,怕也會束縛思想,妨礙他的理論激情的開發和拓展。不知向前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