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總論
第一節傳染病感染過程
病原體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開始了感染過程。病原體是否被清除或定居體內,進而引起一係列病理改變,主要取決於病原體的致病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也和外界幹預有關。
病原體被清除
病原體進入體內,可被機體防禦第一線的非特異性免疫屏障所清除,霍亂弧菌被胃酸清除。或被特異性被動免疫(來自母體或人工注射的抗體)所中和、或特異性主動免疫(通過預防接種或感染後獲得的免疫)所清除。
隱性感染又稱亞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僅導致機體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隻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因而在臨床上不顯出任何症狀、體征,甚至亦無生化改變,隻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的感染。隱性感染是最常見的類型。
顯性感染
顯性感染又稱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不但引起機體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態反應而導致組織損傷,引起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五種過程中發生率最低。顯性感染過程結束後病原體可被清除,而感染者獲得穩固的免疫力,如傷寒。然而,有些傳染病,如菌痢、流行性感冒等,病後感染者的免疫力並不穩固,容易再度受感染而發病。
病原攜帶狀態
按病原體的種類不同:分為帶病毒者、帶菌者與帶蟲者等,發生於顯性或隱性感染之後恢複期攜帶者與健康攜帶者,發生於顯性感染臨床症狀出現之前者稱為潛伏期攜帶者。
按其攜帶病原體持續時間在3個月以內或以上而分為急性與慢性攜帶者。所有病原攜帶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顯出臨床症狀而能排出病原體。
潛伏性感染
病原體感染人體後,由於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將病原體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將病原體清除時,病原體便可長期潛伏起來,等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才引起顯性感染稱潛伏性感染。常見的潛伏性感染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瘧疾、結核病等。潛伏性感染期間,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這是與病原攜帶狀態不同之處。潛伏性感染並不是在每種傳染病中都存在。
第二節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條件
(一)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病原體已在體內生長繁殖並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包括:①患者;②隱性感染者;③病原攜帶者;④受感染的動物。
(二)傳播途徑
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另一個易感者的途徑,稱為傳播途徑。
1.空氣傳播通過呼吸道傳播的傳染病有麻疹、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2.食物傳播病原體汙染食物,經消化道進入人體內。如甲肝、戊肝等。
3.接觸傳播病原體經過與黏膜或皮膚接觸而進入人體內。經接觸傳播的傳染病有鉤端螺旋體病、日本血吸蟲病、鉤蟲病等。經性接觸傳播的傳染病叫性病,如淋病、尖銳濕疣、梅毒等。
4.蟲媒傳播病原體感染蟲媒後經其叮咬進入人體內。經蟲媒傳播的傳染病有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
5.血液、體液傳播病原體存在於血液(血製品)體液中,通過應用血液或血製品、分娩或性交傳播,如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6.母嬰傳播病原體從母體血液內經胎盤感染宮內胎兒或於圍生期感染胎兒。如乙型肝炎、艾滋病、虐疾、梅毒等。
(三)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
對某一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為易感者。
傳染病的特征
傳染病與其他疾病的主要區別,在於具有下列四個基本特征,需綜合地加以考慮。
(一)有病原體
每一種傳染病都是由特異的病原體所引起的。
(二)有傳染性
(三)有流行病學特征
在質的方麵有外來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麵有散發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傳染病發病率在時間上(季節分布)、空間上(地區分布)不同人群(年齡、性別、職業)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學特征。
(四)有感染後免疫
傳染病的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傳染病報告製度是早期發現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須嚴格遵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將法定傳染病分為三類。
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製措施。
(二)切斷傳播途徑
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廣義的消毒包括消滅傳播媒介即殺蟲措施在內,狹義的消毒是指消滅汙染環境的病原體而言。
(三)保護易感人群
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提高人群非特異性免疫力和特異性免疫力這兩個方麵。
1.提高人群非特異性免疫力通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2.提高人群特異性免疫力
(1)主動免疫:進行疫(菌)苗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的特異性免疫力。
(2)被動免疫:接受注射抗毒素、丙種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被動免疫常用於急需進行免疫預防的人群,注射一次特異性免疫球蛋白一般隻能保持特異性免疫力一個月左右。
第2章常見疾病
第一節病毒性肝炎
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五種,即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細胞胞漿內複製通過膽汁從糞便中排出。隻有一個血清型和一個抗原抗體係統。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是其傳染源。糞-口途徑為主要傳播途徑。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後1周從糞便中排出。臨床上黃疸前期傳染性最強。發病集中於幼兒。病後可獲得穩固的免疫力,一般認為可維持終身。
2.乙型肝炎病毒完整的病毒顆粒又稱顆粒。分為包膜與核心兩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質即乙肝病毒表麵抗原。核心部分含有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乙肝病毒抗原、病毒DNA及DNA多聚酶。
臨床表現
(一)病毒性肝炎的臨床分型
1.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型肝炎、無黃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
3.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亞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膽型肝炎。
(二)各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1.急性黃疸型肝炎臨床表現可分為3期,總病程約2~4個月。
(1)黃疸前期:甲型肝炎與戊型肝炎發病較急,常伴全身症狀(發熱、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狀、尿色逐漸加深。乙型肝炎與丙型肝炎發病較慢,常無發熱。一般5~7日。甲肝黃疸前期傳染性最強。
(2)黃疸期:自覺症狀好轉,但尿色繼續加深,出現黃疸,約於2周內達高峰。
(3)恢複期:黃疸逐漸消退,症狀減輕以至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複正常。本期平均1個月。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是一種輕型肝炎,由於無黃疸而不易被發現,但發生率遠遠高於黃疸型。
3.慢性肝炎僅見於乙、丙、丁3型肝炎。
(1)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肝炎遷延半年以上,但總的趨勢是逐漸好轉;隻有少數轉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2)慢性活動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各項症狀明顯,慢性肝炎表現(肝腫大,質地中等以上,伴肝掌、蜘蛛痣、毛細血管擴張或肝病麵容。進行性脾腫大,肝功能持續異常,並可伴有肝外器官損害等特征)。
治療
1.急性肝炎一般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複。一般對症支持治療。症狀明顯及有黃疸者應臥床休息。
2.慢性肝炎抗病毒、抗纖維化治療。
3.重型肝炎肝性腦病的防治①氨中毒的防治;②恢複正常神經遞質;③維持氨基酸平衡;④防治腦水腫。
預防
1.控製傳染源
2.切斷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