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腎綜合征出血熱

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廣泛性損害,臨床上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腎損害為主要表現。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

流行病學

1.宿主動物主要是小型齧齒動物類,如黑線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人不是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有5種,即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接觸傳播、母嬰傳播及蟲媒傳播。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有明顯的季節性如黑線姬鼠11月至次年1月,5~7月家鼠3~5月。我國疫情最重,除青海、新疆均有病例報告。

發病機製及病理生理

發病機製未完全闡明,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損傷作用(免疫複合物,變態反應、細胞免疫反應、各種細胞因子和介質作用)等。

1.休克的發生機製病程的3~7日常出現低血壓休克稱為原發性休克。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失血漿性)使血液濃縮,血液循環淤滯,進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

少尿期以後發生的休克稱為繼發性休克,主要是大出血、繼發感染和多尿期水與電解質補充不足,導致有效血容量降低。

2.出血發生機製①血管壁的損傷。②凝血受損:血小板減少和功能障礙,肝素類物質增加和所致的凝血機製異常是主要原因。

3.急性腎衰竭發生機製主要由於腎血流不足,腎小球和腎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損傷,腎間質水腫和出血,腎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壞死。腎素、血管緊張素的激活,以及腎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阻塞等原因所致。

臨床表現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發熱期、低血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複期5期經過。

1.發熱期除發熱外,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症狀、毛細血管損傷和腎損害。起病急驟,發熱常在39~40攝氏度之間,病程為3~7天。全身中毒症狀表現為全身酸痛、頭痛、腰痛和眼眶痛,一般稱為“三痛”。多數患者出現胃腸症狀。部分患者出現神經症狀,多為重型患者。

毛細血管損害主要表現為充血、出血和滲出水腫征。腎損害主要表現為蛋白尿和尿鏡檢發現管型等。

2.低血壓休克期一般發生於病程的4~6天。本期持續一般1~3天。

3.少尿期繼低血壓休克期而出現,亦可與低血壓休克期重疊或由發熱期直接進入此期。

4.多尿期一般出現在病程的9~14天。注意防止繼發性休克或電解質紊亂。

5.恢複期症狀、體征基本消失,一般尚需1~3個月才能完全恢複。

第三節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又稱日本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以腦實質炎症為主要病變,經蚊傳播,流行於夏秋季。以高熱、意識障礙、抽搐、病理反射及腦膜刺激征為特征。

1.傳染源人畜共患自然疫原性疾病。豬是主要傳染源,其他家畜、家禽也可傳播。病人和隱性感染者不是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病毒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三帶喙庫蚊是主要傳播媒介。

3.人群易感人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地區性、嚴格的季節性流行(7~9月)高度散發性(家庭成員中少有同時多人發病)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1~14日,典型的臨床經過分為三期:

1.初期病急,體溫在1~2日內高達39~40攝氏度,全身症狀,可有頸部強直及抽搐,本期持續1~3日。

2.極期病程4~10日,初期症狀加重,主要表現為腦實質受損症狀:高熱、意識障礙、驚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及其他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並常出現腦膜剌激征及自主神經受累的症狀和體征。

3.恢複期極期過後,體溫逐漸下降,症狀好轉,一般於2周左右可完全恢複。

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增高,早期中性粒細胞為主。

2.腦脊液呈病毒性腦炎改變,病初1~3天腦脊液可正常。

3.血清學檢查①特異性181抗體,病後3~4天出現,可早期診斷。②血凝抑製試驗。③補體結合抗體。④中和抗體。

4.病毒分離(第1周內死亡者的腦組織可分離到病毒)。

第四節鉤端螺旋體病

急性動物源性傳染病。鼠類和豬是主要傳染源,經皮膚和黏膜接觸疫水而感染。主要臨床症狀早期為鉤端螺旋體敗血症,中期為各髒器損害和功能障礙,後期為各種變態性反應後發症,重症患者有明顯的肝、腎、中樞神經係統損害和肺彌漫性出血。

病原學鉤端螺旋體,適宜溫度28~30攝氏度,在潮濕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個月。幹燥環境下數分鍾死亡,對各種消毒劑無抵抗力。

流行病學

多種動物可感染鉤體並帶菌,成為貯存宿主。主要為田間野鼠中的黑線姬鼠和家畜中的豬與犬。對人主要是間接接觸傳染。侵入途徑是通過皮膚,特別是破損的皮膚,其次為黏膜。人對本病普遍易感。病後可獲得較強的同型免疫力。本病分布甚廣,以熱帶、亞熱帶為最多。我國僅西北地區未發現本病流行。主要流行於夏秋季。

臨床表現

潛伏期7~14天,臨床表現的主要特點,分為:流感傷寒型(輕),肺出血型、黃疸出血型、腎衰竭型及腦膜腦炎型。

(一)早期

流感傷寒型。即單純敗血症,其主要特點為:

1.高熱乏力、頭痛。

2.肌肉疼痛全身肌肉酸痛,腓腸肌明顯。肢體軟弱。

3.結膜充血較明顯,無炎性分泌物。

4.淺表淋巴結腫大與疼痛。

(二)中期

器官損傷期,起病後3~10天,為症狀明顯階段。

肺出血型,病情加重出現不同程度的肺出血。黃疸出血型,出現進行性加重的黃疸,出血和肝腎損害。腦膜腦炎型出現頭痛、頸抵抗及陽性病理征等腦膜炎表現;以及嗜睡、神誌不清、抽搐、昏迷等腦炎表現。

(三)後期

恢複期或並發症期少數病人在發熱消退,恢複後可出現下列後期並發症:

1.後發熱鉤體病經治療或自愈後3~4日,再出現發熱,38攝氏度左右,經1~3日而自退,此時並無鉤體血症,不需抗生素治療。

2.反應性腦膜炎少數患者在後發熱時或稍後出現腦膜腦炎症狀與體征,但腦脊液鉤體培養陰性,預後良好。

3.眼的後發症退熱後1周~1個月出現,以葡萄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常見。

4.閉塞性腦動脈炎病後半月~5個月出現,表現為偏癱、失語、反複短暫肢體癱瘓。腦血管造影表現為腦基底部多發性動脈炎或狹窄,血清鉤體補體結合試驗及血凝試驗陽性。可能為變態反應所致,多數病人於治療1~2個月後可恢複。

實驗室檢查

血清學試驗常用顯凝試驗(顯微鏡凝集溶解試驗)特異性和敏感性均較高。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均高於顯微凝集試驗。

治療

(一)一般治療

臥床,補充營養、水、電解質等。

(二)對症治療

1.高熱可采用物理或藥物降溫,對劇烈頭痛者可用鎮靜藥物,毒血症狀嚴重者可用糖皮質激素。

2.赫氏反應的治療及早采用鎮靜劑,如異丙嗪,氯丙嗪或苯巴比妥等;及早采用氫化可的鬆靜注或靜滴;物理降溫。

第五節傷寒

傷寒是由傷寒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持續發熱、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細胞減少等。少數有腸出血、腸穿孔。

病原學傷寒杆菌,不產生外毒素,其菌體裂解所釋放的內毒素在發病機製中起重要作用。

流行病學

病人與帶菌者均是傳染源。糞-口傳播,可通過汙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觸、蒼蠅與蟑螂等傳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後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發病者。

腸道病變特點

傷寒的好發部位在回腸末端,也可以累及腸道的其他部分。傷寒特征是全身單核-吞噬細胞係統增生性反應,回腸下段的集合淋巴結與孤立淋巴濾泡最具特征。

病程第1周,淋巴組織增生腫脹,第2周腫大的淋巴結發生壞死,第3周壞死組織脫落,形成潰瘍。若波及病灶血管可引起腸出血,若侵入肌層與漿膜層可導致腸穿孔。第4周後潰瘍逐漸愈合,不留瘢痕。

臨床表現

(一)初期(侵襲期)。

病程的第1周。起病緩慢、發熱、常伴全身不適、食欲減退、咽痛和咳嗽等全身症狀。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樣上升可達39~40攝氏度。

(二)極期病程第2~3周,並發症多出現在本期。高熱稽留熱為主要熱型,發熱持續10~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