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腫瘤
第一節概述
概念與分類
腫瘤是機體中正常細胞在不同的始動與促進因素長期作用下所產生的增生與異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後,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長,它不受生理生長,而是破壞正常組織與器官。
根據腫瘤的形態學與生物學行為,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良性腫瘤一般稱為“瘤”。惡性腫瘤來自上皮組織者稱為“癌”;來自間葉組織者稱為“肉瘤”;胚胎性腫瘤常稱為母細胞瘤,如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但某些惡性腫瘤仍沿用傳統名稱“瘤”或“病”,如惡性淋巴瘤、精原細胞瘤、白血病、霍奇金病等。惡性腫瘤可轉移到其他部位,治療困難,常危及生命。
在臨床上除良性與惡性腫瘤兩大類以外,少數腫瘤,形態上屬良性,但常浸潤性生長,切除後易複發,多次複發有的可出現轉移,從生物學行為上顯示良性與惡性之間的類型,稱交界性或臨界性腫瘤。諸如包膜不完整的纖維瘤、黏膜乳頭狀瘤、唾液腺混合瘤等。有的腫瘤雖為良性,但由於部位與器官特性所致的惡性後果,顯示生物學行為惡性的腫瘤如顱內良性腫瘤伴顱內高壓、腎上腺髓質腫瘤伴惡性高血壓及胰島素瘤伴低血糖。
病因
惡性腫瘤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認為腫瘤是環境與宿主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具估計約80%以上的惡性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同時機體的內在因素,如遺傳(遺傳易感性)內分泌與免疫機製等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良、惡性腫瘤的病理特點
(一)良性腫瘤
一般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多為外生性或膨脹生長,擠壓周圍纖維組織,形成纖維包繞,呈包膜樣,徹底切除後不複發。合並出血或感染時,可迅速增大。青春期乳腺纖維腺瘤或巨大型腺纖維瘤,可在數周內明顯增大。良性腫瘤一般不轉移。多無明顯全身症狀,局部可有腫塊,少數出現疼痛、潰瘍、出血與梗阻等症狀。
(二)惡性腫瘤
一些良性病變容易出現細胞異常增生,具有惡性變化傾向,這些異常增生具有癌變傾向的病變稱為癌前病變。
腫瘤的惡變過程包括了細胞增生、DNA複製過度、細胞周期功能紊亂、細胞永生化、逃逸凋亡、血管增生及轉移浸潤等一係列過程。相應的分子機製為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修複相關基因的功能缺失以及凋亡機製丟失、端粒酶過度表達、信號轉導調控機製紊亂及浸潤轉移相關分子事件等,構成了惡變分子機製的基礎。在細胞學上可見到去分化或不典型增生(間變),表現浸潤生長與轉移。其病理特點:
1.發生發展過程為癌前期、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從病理形態上看,癌前期為上皮細胞增生明顯,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2.分化程度不同惡性程度不一,可分為高分化、中分化與低分化(或未分化)三類或稱I』、:(級。低分化者細胞排列紊亂,核分裂多,細胞大小不一,染色不均,有不規則巨核等形態。組織化學方麵,DNA及含量增多,酶活性改變,糖原減少。
3.生長方式除外生性及膨脹性外,主要呈浸潤性生長
4.生長速度快
5.轉移方式為直接蔓延、淋巴或血行轉移以及種植三大類
第二節惡性腫瘤
診斷方法
(一)病史
1.年齡兒童多為胚胎性腫瘤或白血病;青少年腫瘤多為肉瘤;癌多發生於中年以上,但青年癌往往發展迅速。
2.病程惡性者病程較短。低度惡性腫瘤發展較慢,老年的惡性腫瘤發展相對緩慢。
3.過去史①有些腫瘤有家族多發史或遺傳史:如胃癌、大腸癌、食管癌、鼻咽癌。②有些癌有明顯的癌前病變或相關疾病史:如乙型肝炎與肝癌,鼻咽癌與病毒反複感染,腸道腺瘤性息肉與大腸癌。③吸煙、長期飲酒、飲食習慣或職業因素有關的接觸與暴露史。淋巴造血係統惡性腫瘤有時伴有周期性發熱。惡性黑色素瘤是惡性程度最高的體表腫瘤。
(二)體格檢查
1.腫塊的部位明確腫塊部位,有助於分析腫塊的組織來源與性質。
2.腫瘤的性狀大小、形狀、軟硬度、表麵溫度、血管分布、有無包膜及活動度。
3.淋巴結或轉移灶的檢查如乳癌檢查腋下與鎖骨上淋巴結,咽部腫瘤需檢查頸部淋巴結,肛管或陰道癌檢查腹股溝淋巴結。
(三)實驗室檢查
1.常規檢查血、尿及糞便常規檢查。胃癌患者可伴貧血及大便隱血。白血病血象明顯異常。大腸腫瘤可有黏血便或大便隱血陽性。泌尿係統腫瘤可見血尿。多發性骨髓瘤尿中可出現蛋白。惡性腫瘤病人常可伴血沉加快。這類陽性結果可為診斷提供線索。
2.血清學檢查
(1)肝癌、骨肉瘤:血清堿性磷酸酶可升高。
(2)肝癌及惡性淋巴瘤:血清乳酸脫氫酶增高。
(3)產生激素的器官發生腫瘤時,血中相應激素分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