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奇襲倉亭獲卜已 宛城如故廣(2 / 2)

“末將明白……”

此刻卜已聽到身後大喝,轉身瞥了一眼即刻回頭打馬狂奔。五千大軍因主帥喪失鬥誌頓時也成了一盤散沙,雖然各小方各自為戰抵抗一陣,但終被趕上的漢軍一陣猛擊,逃竄四處。

“哪裏逃!給俺過來吧。”

“啊……”

混亂中,典韋手持雙戟衝進了卜已的護衛隊,左衝右突殺出了一道血路。看到“鶴立雞群”般的黃巾統帥卜已,典韋撇開左右深入一把將對方抓了過來。卜已如一隻紙鶴一般,被對方帶起飛了起來。

皇甫嵩倉亭得利,生獲卜已。於此同時白馬、延津兩大渡口也出現了變說,本來急著渡河的大軍,到了第二天黃巾斥候再看對岸發現人數少了一大半。

黃巾斥候將情況報知白馬渡口的卜已副將時,還未來得及部署卜已被生擒的消息就傳到了陣前。沿岸兩大渡口的黃巾士卒頓時士氣大落,可要命的是一隊鐵騎從西側衝了過來,頓時黃巾東西兩側被夾擊,士氣落到了穀底。

此時卜已副將之所以在白馬津而不是在延津渡口,是因為後期漢軍把從延津渡口的大軍調往了白馬。

卜已副將卜經即刻隨著漢軍的調動而調軍,豈不知正中了皇甫嵩與程昱合謀大處“聲東擊西”之外的計策——局部先虛後實,先以大軍壓住渡口做渡河狀,半路抽軍別渡以麻痹對方,而後再返回來趁虛而入快速渡河。

統帥被擒,兩軍夾擊,黃巾士卒鬥誌盡失。

在漢軍大軍夾擊的猛攻以及卜已的“現身說法”軟硬兼施後,東郡的黃巾賊軍向皇甫嵩投降。至此,東郡的黃巾主力被打滅。

皇甫嵩東郡生擒卜已,打敗黃巾的消息傳到洛陽,朝廷上下無不歡呼萬歲。如故,靈帝對皇甫嵩及有功將士進行了一番犒勞賞賜,姑且不提。

但朝廷上下看到皇甫嵩再立新功的時候,眾人也把注意力轉到了其他兩位統帥朱儁與董卓身上,甚至有人開始左右打聽二位的進展如何。

與皇甫嵩同時進軍豫州各郡有所成功的朱儁,理所當然地首先受到了眾人的關注,其次就新統帥東中郎將董卓。

話說朱儁與皇甫嵩從潁川分軍領兵南下荊州南陽郡後,將荊州刺史徐璆及南陽太守秦頡找來進行了一番商議與緊急部署。

朱儁所帶人馬與荊州郡兵聯合,人馬達到兩萬餘人,從一開始就實施了圍城計策,以想要將南陽黃巾統帥趙弘十萬大軍圍於宛城而“甕中捉鱉”。

趙弘號稱十萬餘眾,雖說對方家屬眾多能打仗的兵力十之三四。但相比朱儁就那麼點兵力數量上還是大占優勢的,前期因為經過長途跋涉,所以朱儁三人也不敢大勢沒命地攻城。

而從六月初夏,再到仲夏七月,天氣燥熱異常。朱儁大軍暴曬在城外,人人煩躁根本就不適宜作戰。以此將近兩月的時間,雖有小打小鬧,但一直沒有大的進展。

如此討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三大軍都無進展的情況下,朝廷上下也是“睜一眼閉一眼”。

但進入八月以後,皇甫嵩卻在東郡弄出了大動靜,竟然把東郡擺平了,其他兩軍都奄奄一息般,豈能不招來非議之詞。但一兩個人,似乎還掀不起波瀾。

但就在這時,死水裏投過來了一塊大石頭,搞得朝廷上下波瀾不斷。投石的“頑童”不是朱儁,而是董卓。

話說董卓接替盧植後,不想步盧植“後塵”,與部下簡單商議後,不顧部下勸阻,脾氣爆發。下令急與張梁交戰,雖然用計取得了局部小勝,但被寡不敵眾,被張梁分軍襲擊大營,出戰幾近無利可圖。

但董卓並沒有痛定思痛,首戰不利的情況下,數日之後又接受了張梁的挑戰。

董卓讓自己副將宗員親自帶軍為先鋒,自己帶著大軍押後迎戰。可遇見張梁,他似乎是遇到了天敵,第二次被對方以類於前次的方法襲擊了東軍大營。

這次轅門沒差一點被燒了,漢軍看到轅門上的燒痕,都似乎是燒在了自己的心上。

更為讓人痛心的事情是,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在營救被黃巾大軍包圍的統帥董卓時,將戰馬借給對方,自己卻陷入了重圍,不幸殉國遇難。

董卓率領殘軍沮喪地回到東軍大營,將宗員按軍中大禮進行了安葬。事後深知敗軍之禍難免,但不敢有所隱瞞,將陣前戰況如實地向朝廷稟報。

本來朝廷上下這汪水還是寧靜如鏡,董卓的廣宗戰報一到,簡直就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天剛過午時,靈帝接到前線新戰報,看完後不禁勃然大怒。來不及等第二天早朝,顧不得酷熱,即刻召集朝臣前來南宮大殿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