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母親(9)(3 / 3)

曼貞一邊聽她說,一邊心裏難過起來,過去的一些淒涼日子,和現在的寂寞的掙紮,平曰不願意向人訴的苦,於今又都回旋到眼前。她從來沒有聽到人這樣同她說過,也沒有企望這個年輕的夏真仁會了解她。她又想到孩子,小菡不是那麼閃著怪懂事的眼睛來聽她們說話嗎?於是她望著小菡的已是散亂了的兩條小發辮答道:

“不是的,過去的時曰,我是太享福了,因為我的父母太愛我。現在呢,我也仍然是享福的,因為我的孩子都還算乖。你說我沒有孩子會更好些,我不懂,我實在是為了孩子們才有勇氣生活。那個時候,唉,我是連像你這樣的朋友也沒有的。我現在,這大半年來,得了你們許多幫助,才算懂得了一些事,從前真不懂得什麼,譬如庚子的事,聽還不是也聽到過,哪裏管它,隻要兵不打到眼麵前就與自己無關。如今才曉得一點外邊的世界,常常也放在心上氣憤不過,我假如現在真的去刺殺皇帝,我以為我還是為了我的孩子們,因為我願意他們生長在一個光明的世界裏,不願意他們做亡國奴!”

夏真仁把小菡抱起來坐在膝頭上,因為小菡不懂得她媽說些什麼卻又似乎感到與自己有關,她不安的去握她媽的手。所以夏真仁便趕快來抱她,而且說道:

“小菡!媽媽喜歡你,姨姨也喜歡你,你不要鬧。”她用臉去親她。又接下去說道:

“曼貞姐!你講的不錯,我相信你,不過你到底能丟開小孩麼?”

“那些事當然還遠得很,事情到了麵前再講,也許這樣,也許那樣,現在還是講現在吧。你到底年紀輕些,多夢想。”

說得夏真仁也笑了,於是她又說道:

“那就講現在吧,依你的計劃我們先弄一批人馬,你說怎麼弄法?”

“怎麼弄法麼?”曼貞望著她笑起來,“像你動不動好像就要上陣去,或是刺人去,那是一輩子也弄不起來的。莫說這群小姐們,就是少爺們也要駭跑。我看我們先算算人數,有好多,邀了起來,起個名目,隻說讀書,互相幫助,將來在社會上做事,也要互相提攜,這樣,我包你都肯來。慢慢多懂得了一些事,你又經常鼓吹,我們還要堂長講幾次,他也是維新人物,那就更容易辦些了。以後我再同舍弟講,有些人可以不告訴她的,我們就不告訴,你看呢,這樣行不行?”

“行!行!我們就這麼辦吧!小菡,你也來一個!”夏真仁小孩子似的跳了起來,於是她算著人數:“你,我,於敏芝,吳文英,蔣玉,我嫂嫂也可以,唐蘊也還好,你說怎麼樣,還隻七個人,嗬!杜淑貞去邀她麼?你一定不讚成。”

“楊毅倒很好,她雖不大說話,我看是很踏實的。你說好不好?”曼貞不答她卻隻問著她。

“好,對的,她是很好的。隻是杜淑貞呢,我以為有她也好,她不是還同我們說過,願意同我們結拜?”

“我曉得,有她也有好處,不過這個好處靠不住,我是從這種家庭走出來的。不過,你既然讚成,那也好,不過我們卻不要存這個心,以為她會肯為公益拿出八百一千,假使安上這個心,反倒不好。我看,就這樣好了,明天,或者今天你到她家裏去一趟,就說依她的話,我們結拜姊妹,明天我再來同敏芝她們說。現在我要回去丁,家裏那個又在望丁,近來他一到這時候就吵。小菡,你的書包呢?”

“好,我今天就到杜淑貞那裏去。我送你到門口好了。”夏真仁在搖籃裏撿起了小菡的書包,三個人走出了幼稚園。

果然一邀都歡天喜地的答應了。大家都出主意,想在這天大大的熱鬧一下。杜淑貞要邀到她的園子去,於曼貞也搶著要做主人,她說她年紀大些,後來決定在曼貞的家裏了。曼貞沒有出嫁以前,嫌親戚家的姐妹們來往得不勤,也曾在這園子結拜過一些姊妹,一個月裏請幾次客,常常熱鬧熱鬧。她的父母都鍾愛她,看見她們姊妹們聚在一塊不過談談針線,談談小說,下棋吃酒,就也不管她。後來大家都出嫁了,有的離了武陵,不離開的不是為兒女纏著,就是為家事纏著,行動都不自由,好容易盼到一個機會,才能見一次,談個半天,要大家全聚在一塊兒就不可能了。曼貞在小菡父親沒有死以前,一回武陵住的時候,便感到寂寞,想念那些兒時的朋友。她媽也想法接一些客人來,但是那些客人都變了,親熱裏透著虛偽。後來小菡父親一死,一切的事情她都不願去想,有人來看她,她心裏感謝,沒人來理她,她也不怪,人情的冷暖她經曆得很夠了。她從沒有想到她又會在這後園裏接待她的新的姊妹們的。何況這些新的姊妹們,已經不是隻圖大家聚在一塊兒談談笑笑,而是願意在社會上,在事業上永久團結成一體,共同努力的呢。過去她怕孤單,她一個人在孤單裏向前奮鬥,她不敢希望有朋友,然而現在她卻有了這麼多的朋友,至少她們都了解她,同情她,願意幫助她,同時也要她的幫助。她真說不出的高興,她對小菡說:“你知道麼?等下有許多姨姨來,你的真的姨姨們呢。”她又對大說:“不要認生,懂麼?姨姨們都喜歡你的。”小菡看見媽高興,便跳跳蹦蹦的笑著,大也跟著笑起來。她對於三太太也說了,並且請了她,這天隻有她一個人是客。於三太太也笑著答應了。她近日似乎同曼貞好了許多。原因是曼貞已經分開住,自己料理一切,同時又總還照顧她的上學的孩子們,兩邊的丫頭老媽子離遠了些,也就少生許多事。而雲卿又正預備出門,他吵了好久要到上海去,現在他真的要走了。曼貞又叫了臘梅來幫忙,一家人都曉得這天姑太太請酒,結拜姊妹。

吃過早飯,人便陸陸續續的來了。杜淑貞特別備了一份禮,由曼貞伴著去見於三太太,也跟著叫舅媽。在前邊坐了一會才回到後邊來。後邊園子自從曼貞來住後,便收拾得很幹淨,現在正當暮春的時候,有些花雖說謝去,有些卻正開得茂盛,象那棚上的木筆,花台上的牡丹,繡球也還鼓著雪白的大球,盆中的玫瑰和月季,也透著濃烈的香味,更有那樹下路邊的一些紫色的蝴蝶花,白色的野玉簪,爛漫的灑在那些嫩綠的草間,真是可愛得很。臨園子的幾扇大窗,都吊起來了。又是一個大晴天,好些蝴蝶和蜜蜂都不時要飛到屋中來,一些小雀子也要飛到窗外的階上,吱呀的叫。她們坐在房子裏爭著發表一些關於儀式上的意見。大紅灑金的蘭譜擺在書案上,隻等專會寫字的於敏芝去填。於三太太送了一對大蠟燭和一萬響的炮竹來給她們賀喜,還有幾色點心。秋蟬和臘梅都在辮子上紮了大紅繩。後來還是依了曼貞和夏真仁的意見,免除一切儀式,隻交換蘭譜,蘭譜上仿了流行的那一套,隻加了一些“共同努力互助,如有違約,人神共棄……”蠟燭真的也就點在書案上,還燃著檀香,於敏芝恭恭敬敬的伏在這裏小小心心寫了兩個鍾頭,大家又簽丁字,才算完結。炮竹留著沒用處,也就在院子中放了。小孩們撿了一些,拿到花園裏去放著玩。

到吃晚飯的時候,於三太太到後邊來,一共十個人團團的圍了一個大圓桌。小孩們便坐在旁邊一個小方桌上。現在她們一點都不拘束,也不客氣,都因為高興,又因為在學堂裏玩慣了的,所以總是有講有笑。有幾個同於三太太很熟,有幾個還很生,可是也很親的都趕著叫三嫂子。吃了兩輪酒,蔣玉提議要來一個玩意才好。杜淑貞便說最好一個人說一個笑話,說得不笑的便要罰酒。好些人都反對,因為不會說笑話的太多,後來還是於三太太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