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九懷》解讀(3 / 3)

[5]溺水:弱水,《哀時命》有注。舒光:王逸《楚辭章句》:“揚精華也。”淹:淹留,滯留。低佪:徘徊。京:高大的山丘。沚:水中的小洲。

[6]屯:停下。索友:尋求道友知音,王逸《楚辭章句》:“求鬆、喬也。”“友”字原訛作“反”,據洪興祖《楚辭補注》改。皇公:天帝。問師:求其為老師,詢問密要的事情。

[7]歸真:返回自己的真情。夷:喜歡。

[8]逝:遠逝、遠去。南娭:原作“南娛”,據洪興祖《楚辭補注》改。按:司馬相如《大人賦》雲:“吾欲往乎南娭。”南娭即南方,猶如《思忠》裏稱南方為“南榮”。道:經過。幽路:幽暗的道路。九疑:九嶷山。

[9]炎火:可能指火焰山,傳說中的火焰山即在西北邊疆。萬首:王逸《楚辭章句》:“見海中山數萬頭也。”而洪興祖《楚辭補注》:“一注雲:萬首,海中山名。”嶷嶷:高聳之貌。

[10]濟:渡過。蟬蛻:超脫,如同蟬之蛻皮。絕:超越。北梁:地名,可能是一處高高的山陵。永辭:王逸《楚辭章句》:“長訣去也。”即永別。

[11]鬱:浮雲遮蔽而昏暗。霾土:風塵彌漫的地方。忽:風塵刮起之貌。塺塺(méi):塵土飛揚,看不清楚之貌。

[12]息:停止。陽城:楚地名,此處指代豪華名勝之通都大邑。廣夏:高大的房屋。衰色:容顏衰老。罔:失意之貌。中怠:精神的懈倦。

[13]意:意識到。曉陽:曉暢。燎寤:覺悟。診:省視、查看。

[14]襲興:相繼勃興。幸:有幸。咎繇:皋陶。獲謀:得到與君王共同謀劃的機會。

[15]九州:天下。靡君:遇不到如上一句那樣的賢明君王。

“段意”

《陶壅》,即抒發因為君王被壅蔽導致自己不能被重用的憂鬱之情。

與同組辭中前麵幾首的結構一樣,本篇仍然一上來就喟歎時俗之險惡,令辭人不得不采取了遠遊的態度。他乘龍駕鳳,一會兒飛到江海,一會兒飛到火焰山,四處遠遊的描寫仍然表現他在現實中的四處逃避。不過,誠如所有的白日夢抑或幻想,最終他還是要回到現實。在傷感君王不能像古代聖君對待忠臣那樣對待自己,隻得扶著車軾吟詠這首辭。

九、株昭[1]

悲哉於嗟兮,心內切磋[2]。

款冬而生兮,凋彼葉柯[3]。

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4]。

鉛刀厲禦兮,頓棄太阿[5]。

驥垂兩耳兮,中阪蹉跎[6]。

蹇驢服駕兮,無用日多[7]。

修潔處幽兮,貴寵沙劘[8]。

鳳皇不翔兮,鶉飛揚。

乘虹驂兮,載雲變化。

鷦開路兮,後屬青蛇[9]。

步驟桂林兮,超驤卷阿[10]。

丘陵翔儛兮,溪穀悲歌[11]。

神章靈篇兮,赴曲相和[12]。

餘私娛茲兮,孰哉複加[13]。

還顧世俗兮,壞敗罔羅[14]。

卷佩將逝兮,涕流滂沲[15]。

“注釋”

[1]株昭:洪興祖《楚辭補注》:“昭,一作明,一作招。一雲珠昭,一雲林招。”確切意思不詳。從本篇主要講小人當道、摧殘人才來看,並參見下文“皇門開兮照下土,株穢除兮蘭芷”辭句,本篇題目的意思或許有誅除小人、昭明世道之意。

[2]於嗟:籲嗟。切磋:指心中如同被切割一樣的難受痛苦。

[3]款冬:款冬草,因在冬天而生故名。葉柯:枝葉。

[4]瓦礫:碎石塊,指各種小人庸人。進寶:指庸人自認為寶貝,從而在朝廷上登堂入室。捐棄:丟棄。隨和:指隨侯珠、和氏璧,都是最為名貴的寶貝,比喻賢良之人。

[5]鉛刀:鈍刀。厲:高高的。禦:使用,指鈍刀被重用,比喻小人被重用。頓棄:丟棄。太阿:太阿劍,名貴的寶劍,比喻賢人。

[6]驥:駿馬。垂兩耳:耷拉著耳朵,形容垂頭喪氣。中阪:半山腰。蹉跎:虛度時光。

[7]蹇驢:瘸驢。服駕:拉車。

[8]修潔:品行高潔之人。處幽:退隱。貴寵:權臣。沙劘:摩挲之意。

[9]鷦:鳳凰。屬:跟著。青蛇:大蛇。

[10]步驟:馳騁之意。桂林:桂樹的林子。超驤(xiānɡ):超過、高舉。卷阿:洪興祖《楚辭補注》:“卷,曲也。”《說文解字》:“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此處指高大的山丘。

[11]儛(wǔ):舞蹈。

[12]神章靈篇:指歌舞高妙。赴:與、就。曲:其他的曲子。相和:應和。

[13]餘私娛茲:王逸《楚辭章句》:“我誠樂此,發中心也。”複加:無以複加之意。

[14]還顧:回頭看。壞敗:敗壞。罔羅:綱紀。

[15]卷佩:打點行裝。逝:離開。滂沲:滂沱。

“段意”

這是組辭的最後一首,表現了辭人對社會混亂、摧殘人才現象的悲哀。

這首辭一上來就是哀歎:悲哉於嗟兮,心內切磋。下文全部都在對比賢人與惡人、忠良與佞臣:瓦礫之於隨和;鉛刀之於太阿;騏驥之於蹇驢;鳳皇之於鶉;鷦之於青蛇……反複強調黑白之間的顛倒,顯得觸目驚心。

這樣來看題目“株昭”之意,就是抒發對這種現實的不滿,以期君王察納雅言,誅除奸佞,采納賢才。

一、亂曰

皇門開兮照下土,株穢除兮蘭芷[1]。

四佞放兮後得禹,聖舜攝兮昭堯緒[2],

孰能若兮願為輔[3]。

“注釋”

[1]皇門:帝王之門。下土:王逸《楚辭章句》:“見萬方也。”株穢:植物汙穢的根,比喻小人奸佞已經在朝堂上盤根錯節。除:拔除。蘭芷:誌潔之士。出現。

[2]四佞:傳說中的四大亂臣賊子,即兜、共工、三苗和鯀。攝:攝政。昭:發揚光大。緒:後續的事業。

[3]若:如此。輔:輔佐。

“段意”

最後的亂辭,已經把全篇的意思概括得清楚明白了:期望君王掃除朝廷上的奸佞,仿效古代的堯、舜、禹一樣,勵精圖治,那麼我本人以及所有的賢人都願意做你的輔佐之臣。

所以,《九懷》之懷,自屈原之懷到辭人自己之懷,直到最後把這種為國擔憂的心思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出來。而傳統楚辭“亂辭”那種祭祀的作用越來越淡,在這一小節中已經完全沒有了,甚至來自楚國的抒情色彩也被堯舜禹等北方儒家傳統色彩所取代。這是漢代楚辭的又一大不同。

“解讀”

《九懷》作者為王褒。王逸《楚辭章句》在本篇之前寫道:“《九懷》者,諫議大夫王褒之所作也。”

曆史上有兩個王褒,另一個是六朝時人,曾經由南朝入北朝。這裏的王褒,乃西漢宣帝時人,字子淵,生卒年不詳,或卒於宣帝晚年,蜀州資中(今四川資陽)人,當時著名的辭賦家。

漢宣帝提倡歌辭音律,工於歌辭辭賦的王褒被益州刺史王襄推薦,得以受召入朝。宣帝遊獵、宴飲、巡幸,王褒常常隨從,並應詔寫一些歌頌的辭賦。王褒應詔所作《聖主得賢臣頌》,得到宣帝賞識,擢升為諫議大夫。皇太子也很喜歡他寫的《甘泉宮頌》和《洞簫賦》,時常令後宮宮人誦讀。其後,有方士說益州有金馬碧雞之寶,宣帝命他前往祭祀,結果王褒道中病死。

《漢書·藝文誌》載王褒有賦十六篇,流傳至今的,有《聖主得賢臣頌》一篇,《洞簫賦》一篇,《九懷》一篇,此外有《甘泉宮頌》、《碧雞頌》殘文。《隋書·經籍誌》有《王褒集》五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王諫議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九懷》亦是九首短章組成的作品,與《九章》、《七諫》等其實是一樣的。題目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說:“懷者,思也。”這個解釋當然不錯,但考察諸如《七諫》、《九思》、《九歎》等篇章的題目,就能知道這類題目無非都是抒發情緒、懷思古人等,與主旨的關係並不太大,要考察本篇的主旨內涵,還是要深入到作品的字裏行間去。

關於本篇的主旨,王逸《楚辭章句》說:“言屈原思見放逐,猶思念其君,憂國傾危,而不能忘也。褒讀屈原之文。嘉其溫雅,藻采敷衍,執握金玉,委之汙瀆,遭世溷濁,莫之能識,追而湣之。故作《九懷》,以裨其詞。史官錄第,遂列於篇。”

他認為這是王褒追念屈原而作,從辭中透露出的那種奸佞當道、賢人被排擠、君王不賞識自己的苦悶與傷感,以及歲月更替帶來的焦慮感來看,王逸的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不然本篇也不會被收錄進來。但是,綜合全篇與王褒的生平來看,本篇依然以抒發個體情緒、向君王表達諷諫之意為主。王褒仕途比較順利,也頗得宣王歡心,與司馬相如、東方朔等人的身份地位並不同,因此,本篇之重點,並非在強調個體的苦痛,而是借此期望君王能夠追慕聖賢,重用有才能之人。從某種意義上,本篇與他的《聖主得賢臣頌》的主旨有更多相似之處。

本篇的語言比較格式化,每一首短篇,都保持了字數和句式的一致。這在顯現漢代楚辭之成熟的同時,也表現了楚辭已經形成了某種固定格式,其辭情的縱橫已經大打折扣。

本篇包括了《匡機》、《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九篇短章,加上最後的《亂曰》,一共分成十章。

從整體上來看這首《九懷》,便能發現本篇雖然是九首短章加上亂辭組成的組辭,但短章與短章之間結構很緊湊,抒情所圍繞的問題也都很集中,基本上都是關於國君如何分辨賢愚,賞罰分明;賢人應當怎樣憂國憂民等。

因此,這一篇已經成為了典型的漢代楚辭,除了抒情話語中能看到屈原等楚辭作品的痕跡外,相異之處成為最主要的特征。屈原作品中對君王的態度基本上是一種感情的抒發,他的作品文學性更強,更具辭情畫意。而漢代楚辭中,文學色彩越來越成為一種外在的修飾,主要的目的是對君王進行勸諫,比如這一首組辭,辭人與君王之間的關係全然不是屈原那種以男女喻君臣的關係,而是清辭麗句掩蓋下的政治勸諫。

當然,題目是《九懷》,辭人的傷感懷思也是很多的。

從結構上看,《九懷》從第一首到第八首,每一首的結構都很相似。都遵循了“哀歎——遠遊——哀歎”的抒情結構。比如第一首,開頭是“極運兮不中,來將屈兮困窮”,中間是“乘日月兮上征,顧遊心兮鄗酆”,開始了遠遊,但最後重新變成了“撫檻兮遠望,念君兮不忘。怫鬱兮莫陳,永懷兮內傷”。

其後直到第八首,都遵循了這種結構。而第九首則是純然地抒發小人當道的感情,並向君王提出勸諫。

從風格上,《九懷》的辭句比其他的楚辭作品都要嚴整,句子之間的排列也很整齊。句調流美,抒情暢達。《華陽國誌》卷十上把王褒與司馬相如並提,謂之“王淵豔麗、蔚若華圃”,這個評價用來評論本篇也是比較恰當的。

“思考題”

一、簡述王褒的生平。

二、怎樣從《九懷》看漢代楚辭體作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