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平的40萬字長篇小說《抉擇》在社會上引起轟動之時,我便急切地購回一部連夜拜讀。一時間讀得我心潮澎湃、寢食難安,一種心靈的震撼難以言表。作者那種氣度非凡、義薄雲天、披肝瀝膽的正義感及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憂患意識,讓讀者的心緊緊地糾結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之上,也溶化在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大潮之中。在社會轉型人們的精神裂變,需要醞釀良性秩序循環的時候,小說《抉擇》為我們譜寫了一曲真正共產黨員的浩氣凜然的正氣之歌,為反腐倡廉的信念勝利,譜寫了一部撼天地泣鬼神的反腐警世之作。
與時代同步揭露社會矛盾的尖銳性,是《抉擇》具有現實主義衝擊波的原因之一,也是張平繼長篇小說《法撼汾西》之後,再一次犁切現實生活的土壤,以關注改革的責任意識與熱愛生活的火熱激情,將犀利筆鋒伸向時代神經的最敏感處,來引導人們深度思考生存憂患的大作為。小說講述了一個國有企業在體製改革過程中的感人事跡。當華北最大的紡織廠、中陽集團公司的領導幹部集體腐敗事實敗露之後,作為原中陽總經理、後又主管工業的李高成市長驚訝地發現,與這起集體腐敗有關的領導中,竟有自己的愛妻——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兼反貪局局長吳愛珍;有自己很敬重的頂頭上司——省委組織部長,分管工業的省委常委副書記嚴陣,以及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愛將——中陽集團公司總經理郭中姚、副總經理馮敏傑、黨委書記陳永明等。這些關係到企業興衰、改革命運成敗的關鍵人物,這樣一種相互之間極為密切而又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構成了李高成“抉擇”過程中的情與法、公與私、正與邪、是與非的激烈較量心理。李高成最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一個人和一群人搏鬥,人們為李高成沒有顧及麵子,顧及烏紗帽,顧及市長的位子,而大有作為表示讚賞。但在這樣一種以少勝多的現實麵前,也讓人們為這個企業領導人竟能大義滅親而擔心。小說在刻畫人物麵對親情、麵對邪惡的心理矛盾、靈魂煎熬的時候,非常真實地再現了人性質感。沒有回避矛盾,沒有回避風險,沒有回避社會轉型期企業經曆的曲折艱難,使李高成在麵對誣陷受賄30萬元的威脅時,終始弗渝鬥誌,也深刻再現了人性的堅強與不屈,最終把腐敗分子結實的關係網一舉摧毀,給讀者吃下了定心丸,讓讀者看到了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抉擇》被視為反貪小說,是因為作者張平的視點很高,他以凝重、大氣、深刻和尖銳的筆觸寫出了廣大讀者了解與不了解的社會層麵,瞄準改革就是將腐朽摧毀的威懾作用,使作品的重度與厚度並存,為一般小說不能比擬。
歌德說:“一個作家的風格是他內心生活的準確標誌。”張平有他“永生永世為老百姓而寫作”的創作原則,使他的《抉擇》風格獨特、藝術魅力無窮。首先,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從群眾上訪、集體狀告貪官汙吏敗廠,到李高成始料不及,緊急下廠聽取廠領導郭中姚等人彙報及工人代表的彙報;再從李高成親自下廠明察暗訪,到李高成驚訝地發現中陽企業在短短的幾年間,由盈利變為虧損、負債達6億之多等問題,都安排的自然嚴謹,情理充分。特別是當李高成在查到小偷偷出個大偷時,四麵楚歌驚怒了上司。施加壓力、栽贓陷害、借刀殺人等情節步步為營,驚險可怕,這是生死鬥爭引發的高潮,也是故事跌宕起伏的動人之處。作者情緒激昂,敘述真實感人,上下文通體照應,伏線也嚴密可信,讓讀者產生共鳴,反貪行動勢在必行且時不我待,更加堅定群眾支持共產黨人反腐敗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