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信念的勝利——評張平長篇小說《抉擇》(2 / 2)

其次,環境豐備,人物更顯生動。凡藝術佳作都必有內精外廣之優勢。李高成能徹底地了解到上至官場的爾虞我詐、權錢交易,下至上萬名職工的百姓生活底細,關鍵在於他曾經有過的基層體驗和市長經曆。將省內外數十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和私營企業的采訪,作為小說《抉擇》的大背景,使張平筆下的人物各具特色,靈動鮮活。善良、正義,虛偽、虛榮、貪婪、利欲熏心,都深深蘊含著一種苦澀、一種悲愴、一種人生的無奈,但無論如何當麵對權錢的誘惑而直裸裸地彰顯出人性脆弱一麵的時候,都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人性本真認同感。郭中姚在工廠遭遇逆境時,能吃苦肯幹、立誌發奮自強,到了真正當上了廠長總經理,卻變得殘酷陰險,貪得無厭,好色墮落。吳愛珍從熱情上進的姑娘到當上市長夫人、反貪局長,隨著環境地位的變化,思想蛻化,意誌不堅定,最終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像這樣的描寫,深含作者的價值取向與道德批判。而作者又能在正義被歪曲,尊嚴被淩辱的關鍵時刻急脈緩灸、宕開一筆,以有力、自然的鐵證錄音,洗淨李高成30萬元受賄的真相,以事實還原了主人公本就正義和善良的人性自覺,大有禍福所倚又揭示出人生喜悲相隨之自然規律,讓讀者與李高成為此轉折一起悲歡,一起落淚。小說對於普通人物夏玉蓮、勞動模範秀枝的刻畫也用情至誠,真切地反映出她們的生活現狀,讓讀者有身臨其中陽之境直感,有同情勞動人民質樸的心情,可見作者廣征博引的文筆功底波瀾老成,能觸動中國的改革者——工人階級的思考與擁護,是小說人物塑造成功的價值所在。

“需要權的時候我有權,需要錢的時候我有錢!這才叫真正的不倒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才是正兒八經的高瞻遠矚!”平鋪直敘,單刀直入插入心髒要害,又鋒發韻流,頗具有個性化的敘述語言,是《抉擇》中毫無費解之辭,凝重而迅疾的又一魅力所在。作者好像在刻意追求一種語言上的密度和厚度,多用排比、重複、獨白、反問,來展現人物的矛盾心理與靈魂革命。以“冗贅之弊”的危險,來幫助揭示典型人物內心疑慮、痛苦、悲憤思考的性格特點,沉悶之惑之中見風骨,跳躍性大,現代節奏感強,使其充滿汪洋恣肆的思想張力。比如:一方麵是金粉豪華暴利盤剝下的極度奢靡享受,而另一方麵是工人們發不了工資,節衣縮食仍買不起藥,孩子上不起學,夜晚點不上電。營造出這樣一種天壤之別的鮮明對比,襯托出的意義在於:反腐敗的緊迫感與危機感並存,如再不重視有動搖國之根本的危險。作者說:“假如有朝一日出了大變故,甚至於就像前蘇聯和東歐那樣……”、“為了老百姓,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也不放棄自己的立場和信仰。這一抉擇可能要犧牲自己,這同戰爭年代的堵槍眼沒兩樣”。鏗鏘有力的語言運用更為《抉擇》營造出悲愴、凝重、雄健的美學氛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心靈撫慰作用。讓讀者堅信,像李高成這樣有膽識,有氣度,有積極戰鬥的人生,有一腔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忠誠熱血的好幹部還在多數,腐敗鬥爭的勝利將指日可待。也相信作家能像他所塑造的人物那樣:獻身於理想,對自己最後的《抉擇》勝利絕不後悔。

改革為作家提供了展示理想與自我價值的機會,也為文學帶來巨大精神建構的題材和內容。張平說:“文學不關注人民,人民又如何會熱愛文學。”一個崇高人格的心靈呼喚,我相信這正是讀者深深喜愛《抉擇》的關鍵所在!

(199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