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冷眼乾坤雅俗共賞——從《法撼汾西》到《十麵埋伏》(1 / 3)

第一次走近張平,讓我真實地體會到,張平不僅僅隻是個“會講故事”的人。

那是新世紀初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山西文聯的兩位先生手捧著紅豔豔的請柬來找我,邀請參加張平新作《十麵埋伏》的首發式及作品研討會,激動之餘也很好奇。激動的是,和張平從未謀麵,但作品我久縈於懷,這次能見到他本人並直麵請教一二自然很好。好奇的是,我何德何能竟被邀請參加他的作品研討會?見到張平之後才明白,原來他是從山西日報那篇《信念的勝利》中認識了我。而他謙和儒雅的外表,敦厚敏銳的文人氣質,跟他冷靜內斂又充滿嚴厲深邃的文字形成的鮮明對比,再一次印證了我對於他作品的印象:冷眼乾坤雅俗共生。“冷眼乾坤”指張平責任感強大的現實力度。而“雅俗共生”則是他作品審美運筆的精彩。

《十麵埋伏》一部60萬字的長篇巨著,讓張平寫得辛苦也收獲了辛苦。他不惜“跟蹤特警隊”,不惜長途跋涉和公安民警“到鄰省一個偏遠的鄉鎮去解救人質”,不惜親臨監獄和犯人交談深入調查采訪,對案件進行理性分析與梳理,才會把人物“王國炎”一個在押犯人,在監獄內能過上酒肉飯飽的日子,寫得獨到別致令人驚詫與震撼;將錢權交易的監獄內外布控的一層層腐敗關係網,描寫得複雜而深刻、令人毛骨悚然且不寒而栗;讓偵察員“羅維民”隻是一個監獄的普通管教民警,卻不畏艱險,舍生忘死,不僅要與犯人王國炎英勇搏鬥,還要跟監獄內的腐敗現象鬥智鬥勇,為摧毀黑勢力的社會關係網盡警察的一份良知和責任,敘述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社會現實:中國社會進入改革開放的轉型時期,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無論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個人家庭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大改觀。這本來是國家走向富強、人民幸福美滿、改變舊風貌的大好時機,可是一些腐敗現象卻隨之滋生,而市場意識和市場行為的深刻影響,特別是商業意識的急劇擴張,對於金錢的崇拜與道德行為規範的削弱,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受到了衝擊,導致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生存認知困惑,企業因機製轉軌而倒閉,職工下崗就業很困難,腐敗現象不僅滲透的領域在擴大,蔓延的速度直接影響到幹群關係的緊張;而惡勢力無孔不鑽,威脅到老百姓生活的安定等等,就連監獄這樣封閉的生存空間,也會變成一道靈魂煎熬的人性醜惡現場。這是社會文化生態發生的變化,是時代發展帶來的隱患,如何超越現象表層,展開對社會製度、人性異化以及生存希望的精神追問,完全在於作家的責任感釋然。

張平是眾多現實主義作家中,很具有個性特色的作家之一。他關注民眾疾苦,揭露腐敗現象,和時代脈搏同步所產生的現實衝擊波至今仍未平息。從小說《法撼汾西》開始,就從未停止過對於百姓生存困境的思考與描寫揭露腐敗現象的鬥爭。《法撼汾西》中他塑造了一位僅僅因為對200元錢的懷疑,竟然造成農民李榮才從青壯年到老年長達30年的冤案,令人詫異。無論李榮才是家破人亡、生不如死的煎熬,還是漫長的苦苦上訪伸冤過程,最終能鳴冤昭雪,還是歸功於鐵麵無私、光明磊落、一心要為民做主的縣委書記劉鬱瑞。而劉鬱瑞僅僅為了公正與良心,竟與腐敗專製分子鬥爭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冒著生命危險,才使這一轟動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冤案得到平反。耗盡心血的李榮才,等到冤案平反時,卻已成為白發蒼蒼而悲憐老邁的70歲老者了,其中滋味令人心酸。小說的故事雖曲折驚險,常有驚顫撼人心扉之處,但農村的基層幹部能專橫跋扈、墮落腐化到令人發指毛骨悚然之境地,不禁讓人想問,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國之脊梁的農民都沒有生存保障,國將焉存?這些農民“父母官”的人卻不把農民的生存、生命當回事,這和《抉擇》中那些廠長經理們大肆貪汙公款,瘋狂掠奪國家財產,在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中墮落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社會發展中急需鏟除的大毒瘤。作品以近涉遠、深邃尖銳的問題意識以及作家對於國家興亡、民生希望的憂患責任感,顯示出高度統一的意義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