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找到了腐敗產生的根源。中國的經濟改革說到底,就是產權從國家向市場轉移的問題。國有資產的名義價值如遠低於市場價值,買家就能從政府設定的低價中拿到這筆資產,而政府官員在把國有資產控製權轉售給第三方時,完全可以讓買家獲得暴利,買家也願意從預期暴利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回扣返給政府官員,讓政府官員有了巨大的受賄機會。由此產生的行賄受賄鏈,使得轉型期的中國腐敗現象越演越烈。從基層政權的蛻化到國有大中型企業領導人的蛀蟲專營,再到農村的惡霸村幹部,張平為我們刻畫出了一張幾乎覆蓋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腐敗網,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動搖國之根基。從《法撼汾西》《天網》《凶犯》《孤兒淚》到《抉擇》《十麵埋伏》300多萬字巨著的問世,不僅給改革大潮中的中國社會,留下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逼真圖景,也給人們渾然朦朧的精神世界,留下一道道絢麗奪目而耀眼的光彩。不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啄木鳥》《文學評論》《求是》等眾多國家級權威報刊,怎麼能不斷轉載、連載,上百家報刊發表評介文章以及先後被上百家電台播放,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和專家學者的連連好評,使這些長篇小說多篇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多次榮獲山西、北京等地方優秀小說創作獎。還有這些長篇小說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廣播劇、戲劇、話劇、評彈、連環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像小說《抉擇》被改編成電影《生死抉擇》後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創下全國電影票房的最高記錄。作品也因此登上銷售排行榜榜首,使得一時洛陽紙貴。連海外的華人作家,新加坡的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駱明先生也好奇地問我:張平並非時下風月情濃的暢銷作家,可他的作品卻能再而三地再版熱銷為什麼?我回答,是因為張平冷眼乾坤的社會責任感與作品鮮明的時代精神,征服了讀者的心靈,由此贏得了市場。
從張平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作家理想人格和價值目標堅守著的精神高地,領略到了作家審視人類心靈構建的審美探索品格。作家把中國當代社會的文化生態惡化現實告訴了曆史,把社會主義體製改革中存在的生死抉擇的思索留給世人,讓時代警醒,讓世人警醒,這種深謀遠慮身手不凡的人格力量,是作家生命價值與審美表達的最完美的體現。今天,當文學精神從“五四”時期的主流中心地位,逐漸滑向現代消費社會的邊緣,人們更多地從時尚和廣告的誘惑中,遠離文學精神的熏陶時,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張平作品盡管有揭露腐敗黑暗的沉重,但通俗易通的敘述風格和作品要表達的思想深度,讀者並不感到難懂與難以接受。無論小說敘事方式多麼的複雜化,語言結構多麼時代化,但是小說塑造的人物就像讀者身邊的人,那些道德淪喪、精神頹廢甚至人人痛恨的腐敗惡習,就像發生在讀者生活中的事,並沒有因為人們生活的現代化而視而不見,反而在社會生活的繁榮富裕中,將人性欲望貪婪的本質及危害認識的更清楚。人畢竟是萬物之靈,有著超越機體的心靈構成,對於生命價值意義的清醒認識就在於心靈構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