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冷眼乾坤雅俗共賞——從《法撼汾西》到《十麵埋伏》(3 / 3)

張平的作品不是那些風月情濃的寫作,但他對於普通人精神狀態的關注,對人心靈是否愉悅的關懷,對於百姓生活是否能夠幸福無憂的啟示,都充滿真誠的感染與真誠的理想表達,而真的理想就是美,越貼近生活就越能產生美,是那種帶給讀者生活與心靈寬慰的美。除此之外,戰勝腐敗,抉擇於人民是對美的自信與熱烈的追尋,也能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因為從古到今,無論是傳說還是現實,小說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感染力量讓人們始終相信,那些今天看起來仍遙不可及的目標,像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等傳說,如同作家張平的信念與自信所產生出來巨大激情,都是感染讀者相信反腐目標能夠實現的基礎,這就是文學審美的內在給予,是張平作品由通俗易懂轉化為美的藝術境界的必然。

所以關懷、關注、反腐敗、思考、追問等,都會成為我們領會張平作品的關鍵詞。張平也在借助這些力量,以他獨特的創作方式弘揚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張平是樸實真誠的,以作家的責任感向人的精神內核的進發,遭到作品藝術性欠缺的指責與質疑我們也完全能夠理解,比如作品以光明的尾巴結尾有“麻痹民眾精神”的作用等等。以不同視角、不同的審美趣味來解讀張平作品的意義在所難免,但這樣的批評不免有失公允,就是對於逐漸提升審美品味的大眾讀者也不公平。一部文學作品以領導幹部的覺醒和正確抉擇來結尾,沒有人脆弱到會被一個幾經心靈煎熬、良心發現的正義行為所“麻痹”,也沒有人希望麵對腐敗行為的領導幹部們都當睜眼瞎子。文學作品以光明結尾,是給人向上的勇氣,是人理想的追求,因為這種勇氣和理想就產生於人們憎惡腐敗汙染的現實生活,隻有在現實中產生理想和發現理想的生存希望,人們才會感到安全。而文學隻有在表現現實中表達理想的追求,才能夠做到理想的表達和美的表達的高度統一。何況中國的文明發展,也需要我們對前途充滿希望與自信的向上精神。雖然靠人的道德約束來遏製腐敗是無力的,也是最不可靠的,想必張平不會沒有這樣的敏銳。關鍵是張平認為中國的社會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國的法製建設還不健全,一切社會核心問題的症結,還有賴於這個掌握國家命運的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從這個角度出發,張平不回避人性的陰暗,能夠直麵人性的弱點,敢於把人性在時代變革中的考驗和扭曲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對現實主義文學的最大貢獻。

因此,張平被讀者公認為是反腐作家,他的作品被公認為是反腐敗的力作,他的家也幾乎被當成群眾訴說冤情的上訪站。如果他俯瞰眾生的客觀與理性都不被理解,就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批評者在牽強附會,反腐倡廉的心情是不是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急躁。因為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名優秀作家,張平的思維是敏捷而清晰的,他能說“作家不是救世主,關注現實隻是盡做人的本分和作家的責任”就充分說明作家非常理性的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張平有這樣的心理底蘊,正源於他相信黨,相信人民的力量。國家民族的強盛源於執政黨的核心作用,而核心作用則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支柱,何況老百姓的“清官”情結是需要給予肯定的,否則腐敗官員就不會得到有效的監督與揭露。我們從張平冷眼乾坤的審視背後,從他通俗易懂、對於美的藝術境界的追求,會發現一個心靈人格健全與憂患意識沉重的作家,總能為民族文化生態的美化與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耕耘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藝術審美苑地,並讓這片苑地大放異彩,引領讀者抵達會心彼岸,收獲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