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是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作家,他創作的原則是為人民大眾、為老百姓說心裏話。從80年代創作的短篇小說《祭妻》《姐姐》《糟糠之妻》《血魂》等,到90年代的長篇小說《法撼汾西》《天網》《凶犯》《孤兒淚》《抉擇》以及《十麵埋伏》,都先後在社會上引起轟動。評論家以題材重大,矛盾尖銳,揭示深刻,衝突激烈來肯定張平的創作風格,指出張平作品的現實意義。那麼,張平作品揭示的內涵是對人生價值的意義探索,還是對社會法製思想體係建構的熱切期望,抑或消除腐敗以高昂民族靈魂的真實吟歌而引發人們思考。要深入了解張平作品的思想內涵,彰顯作家的人文理想與作品審美價值的一致性,對張平小說創作的審美個性進行剖析是唯一途徑。
一、豐富的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
張平是山西這塊黃土地上孕育出來的優秀作家,汾河水養育了他真誠坦率的性格,黃泥巴塑造了他樸實淳厚的品德,三晉大地五千年的文化熏陶了他成為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作家。他的創作立場非常鮮明:為人民大眾而創作。作品的出發點是為老百姓說心裏話。這無疑把“山藥蛋”派的“為百姓服務”和“以人為本”的創作宗旨及精神繼承下來了。因此,山西作協主席焦祖堯才會風趣地說張平是“徒弟讀懂了師傅”。
一部作品、一個人物形象能揪動百萬讀者的心,讓人一次次品味和觸摸藝術生命的意義,除了堅信人民群眾不僅是曆史的主人,更是曆史的創造者之外,那就是堅持實事求是,忠於生活,不浮光掠影,不媚世流俗,嚴格按照曆史的客觀真實進行創作,這是“山藥蛋派”鼻祖趙樹理文學精神的靈魂,是趙樹理文學創作的準則。張平讀懂的正是這一創作準則和靈魂,他清醒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用藝術再現老百姓關注的焦點與心聲。比如80年代塑造的人物,大多是以人物內心的悲苦之情,襯托出普通百姓命運多舛與生活的不易。小說《祭妻》中的蘭子姑娘、《公判》中的葉兒嫂、《姐姐》中大學教授的女兒等等,雖然都濃聚有張平少年時代隨父下放農村、家庭生活悲苦的影子,但他卻能夠通過對個體生命的體悟,以作家敏銳的觀察和體驗,對原生態的生活進行提煉和升華,對醜惡、落後和愚昧等非人性的現實進行批判,由此體現出非凡的藝術才華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不僅以樸實憨厚的平民意識渴望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更以強烈的責任意識揭露陰暗,從而產生了社會影響。1991年至1993年《法撼汾西》和《天網》的相繼問世,是張平渴望社會清明的成功嚐試。作品中的主人公作為基層領導如何以身作則,杜絕以公肥私的正麵描寫,契合了老百姓渴望“清官”的傳統意願,使老百姓為之擁護。那些魚肉百姓的貪官才會在小說強烈的社會反響中對號入座,服膺靈魂的煎熬。人們對張平批判腐朽與腐敗現象,直麵現實為民請命的勇氣給予了肯定,但他卻因此被推上了被告席,成為權貴們興師問罪的對象。隻是官司並沒有給小說作者帶來遺憾,遠道而登門拜訪的寬慰,電話不斷的感人聲援,跑到北京專程找張平要給予經濟資助的支持等等,都給予作家鬥爭的信心和勇氣。張平感動也理智,他明白作家不是救世主,隻有憑借一腔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熱血,憑借作家人格修養和學識修養,敏銳的審美感應和藝術思維以及難以推卸的社會責任感,永不疏離人民的愛憎,在解剖自己思想靈魂的搏鬥中解剖社會,才能為人民交出最滿意的答卷。
張平始終認為:“文學不關注人民,人民又如何會熱愛文學。”這是張平文學創作思想的真情流露,也是他能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的真誠表達。他的長篇小說《抉擇》內容厚重、深刻,是渴望進步、鞭撻腐敗與人民清官情結最完美的結合。他懂得人民要歌頌的是什麼,渴望的又是什麼,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張平發現老百姓雖然對一些貪官汙吏滿腹怨氣,卻從沒有失去對黨和政府反腐敗的信心。特別是城市工業的生力軍,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的工人師傅們,雖然麵對國有資產的流失而痛心,麵對下崗再就業的生存競爭而焦灼,但仍然非常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相信黨的反腐倡廉決心等,這些都為作家把握時代氣息、順應民心所向,成功塑造李高成、楊誠等這樣的反腐英雄人物打下堅實的正義基礎和創造了震撼心靈的魅力。他的新作《十麵埋伏》更是鮮明生動,感染力強。小說以一個普通監獄偵察員羅維民和一個在押犯人王國炎的智鬥為線索,揭露了社會黑勢力勾結官場腐敗分子形成的黑網,和惡勢力蠢然思動而枉費心機的生死搏鬥,驚世駭人。評論家稱之為“中國當代第一部正麵揭露司法腐敗,展示司法隊伍中權與法、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兩種社會力量強力對抗,殊死較量的長篇小說”。這是張平以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和憂患意識,繼承革命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又一部鼎力之作;是張平在渴望與批判的焦灼中揭示民族生存艱難的價值體現。他所追求的藝術社會性必將會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法律法規的健全及完善,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與推動作用。他作品的美感力量,在為讀者提供豐富的審美消費和審美體驗中,也將產生從感性愉悅到精神享受的審美心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