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民族靈魂的真實吟歌——論張平創作的審美個性(3 / 3)

三、理想和現實的完美結合

在眾多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張平的作品總能奇峰突起,意蘊超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不僅僅是因為作家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重要的是他能用理想、用真誠來正視民族改革,關心國家的榮辱興衰,以過人的膽量和氣魄實踐著他的獻身精神。這在市場經濟初步形成,受極端自私自利的貪欲支配所造成的一些負麵現象——審美觀的世俗化,功利主義的膨脹,由錢權交易所造成的社會不公,貧富懸殊,黑勢力團夥霸道等等的社會現實麵前尤顯可貴。

山西曆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學底蘊深厚,這無疑都為張平的創作提供平台,熏陶了他熱情奔放的樸實情感,培育了他耿直、堅強的性格,同時使他的作品風格擁有了濃鬱的地方文化特色。他在作品《法撼汾西》中,將山西人民愛戴的一位好書記作為原型,而惹怒一些對號入座的人,掀起的一場狀告作家的官司轟動全國。那時有人惋惜作家引火燒身,有人為作家憤憤不平。張平為此付出了很多,卻也大長了人氣。接著他把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苦悲鄉情走向工業改革,始終不渝地對人生價值意義進行探索,對人性給予關注,以更飽滿的政治熱情表現關係國家命運興衰的重大題材。在作品《抉擇》中,他反映腐敗與權錢交易的矛盾衝突,是站在人民的立場對權勢發起的進攻,是呼喚正義的一場戰鬥,沒有過人的膽識和氣魄,沒有真理在胸的凜然正氣,沒有美好的理想境界,不可能寫出這樣驚世駭俗的好作品,更不可能威懾到犯罪利益。《天網》在改拍成電影的過程中,作為全國人大常委的謝鐵驪導演,因此接到太多的恐嚇電話,不得不請警察在現場保護。《抉擇》被改編成電視劇,曾拍過《孔繁森》的導演陳國星竟長時間找不到一家讓他們進行實地拍攝的工廠。尤其是《十麵埋伏》對司法領域腐敗現象的真實揭露,使得某些監獄從此謝絕作家記者的采訪等。正是文學與現實的有效契合,才體現出張平作品的威懾力是巨大的。

然而,張平作品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比如大多人物直逼生活真實的場景,多少讓閱讀顯得沉重,難以實現文學形象內蘊的模糊性和多義性的輕鬆。同時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對號入座而困擾創作。文學理論上,文學形象不是一種精確的、定型的、直觀的形象,它在一定的模糊性上產生的多義性,才會對讀者的心理狀態和觀念意識產生影響。但是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使張平作品在營造懸念、張弛、排比、反問、心理刻畫等等的藝術手法是成功的。他出色的語言敘述功底總蘊涵著充足的張力,一係列持續性的反思追問,不僅蘊含著作者對一個時代的特殊理解,同時在故事與敘述之間構成的緊張關係,確實卓有成效地把小說敘述藝術推到了一個高度,為藝術作品的可讀性以及所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帶來了審美效果。

文學理論家顧祖釗教授在對文學的本質界說中闡述:“文學的初級本質體現為言理(誌)、言情、言史三個互補性的側麵;中級本質體現為對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性質;高級本質則體現為上層建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由於意識形態部分本身都屬於曆史哲學的一個方麵,文學總的來說最終還屬於曆史哲學意義上的‘曆史’。”這顯然道出了張平作品本質性涵義的價值,在於能為曆史哲學意義上的“曆史”鑒別意識形態真偽的可行性。西方學人克裏瑪在評價卡夫卡的《變形記》時說:“再度體現個人內心衝突的非凡能力,使他製造出這樣一部作品,他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我們生存的最本質問題,將影響外部世界的變化轉向我們的精神變化,他的價值就是無法估量的。”張平能讓人們在善與惡、美與醜以及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中,從他對藝術獨特的審美個性中,對社會曆史進步產生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和新的思考,特別是在對現實生活背後的深層次的民族、社會、文化以及政治體製問題的反思借鑒中,唱響民族靈魂的真實吟歌,讓不老的民族音符,不斷地滌蕩著人們精神領域的汙泥濁水,因此,他的作品的價值實在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