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學者的另一片天空——讀《林非散文》(1 / 2)

承蒙作者不棄,饋贈一本袖珍典藏本《林非散文》,讀罷,宛如“一泓清水,蕩去時間蒙在靈魂原野上的積塵”,猶如“一縷春風,拂去歲月罩在生活之旅上的陰翳”,它像“一位長者,在深沉的講述中揭示著世界的奧秘”,它更像“一個哲人,在淳淳的教誨中傳達著人生的哲理”。陶醉在作者充滿激情的美文之中,精心圈點著這些閃爍著思索之光的文字,來自追索曆史與知識分子良知的心靈撫慰,宛如一曲高昂不竭的生命之歌,給人以神往服膺的感動。

作者是一位學者,在學海無涯的生命旅途中,看不到他的枯燥乏味及厭倦蕭瑟。隻有那獨特而迷人的內心世界,以深沉質樸的靈魂思索,在激情萬丈而韻味悠長的運筆展字中,閃耀出知識分子的睿智與真誠、理想與情懷。散文集首篇《舊金山印象》,從“藍得令人心醉”的天空,到“簡直要撲到遊客們心裏去”的柔嫩綠色草坪;從“活像鳥兒形狀”的住宅,到“從頂端的兩側垂下鋼索,像半空中拋下一根根弧線,在橋上並排安放著一對對美麗的豎琴,在呼嘯的海風中彈奏著迷人的曲調的金門大橋”;又從醜陋、肮髒的“風化街”到二次大戰的美國官兵的“墳墓”,把一個充滿色彩的、遙遠而神秘的、荒誕而刺激的舊金山,一覽無餘盡收眼底。作者文思綿長富有詩性的語言,會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在領略行雲般流水的敘事風格中,隨他穿越時空,與文明與未來對話。《普陀山行記》充滿佛學韻味,從皈依佛門的和尚說起,到虔誠跪拜的善男信女,展現出一幅海天佛國千姿百態的人生畫卷,令人莞爾亦即嗟歎:“瞧這些熙熙攘攘的香客,在陽光底下匆匆趕路,這燦爛的陽光並不能照亮他們的心,隻有智慧的光芒,才會驅散他們腦海裏濃重的陰影。”舒展著理性翅膀的思索,給予讀者心靈以啟迪。我聯想到自己每每走進香火旺盛的佛宇寺廟,大多會被虔誠的跪拜者們所誘惑。本來是個無神論者,但身處此境也會盼望神的降臨,把燒香祈禱作為首任,仿佛隻有如此,神靈就會眷顧索求,讓我安心。其實“隻有在這種愚昧和迷信的氛圍中,才會產生欺騙”,這是真理,可是凡夫俗子們又有誰願意接受這勸告呢?虔誠的信徒們把萬能的神明敬為真理,這才是事實。《從乾陵到茂陵》是對中國漢、唐史的一次審閱。乾陵的陡峭、茂陵的晦暗與淒涼,在作者的眼裏都是獨裁者“想牢牢地統治這幽穀裏無數子民”的佐證。站在“高踞群氓頂巔”的丘陵上,作者不想“迅風拂裳袂”的王粲,也不想“登高一長嘯”的李白,而是懷念“將平等觀念高唱入雲的盧梭”,為不甘做奴隸的人們撥開迷霧,為追求自由平等而險走坦途,讓鮮活的曆史教訓縱橫捭闔,噴薄欲出。看似普通雲遊感悟,卻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力量與現實觀照。無論是《武夷山九曲溪小記》《嶽陽樓遠眺》,還是《浩氣長存》《小喬墓畔的思索》,你都會發現,作者那冷峻的思索習慣和濃鬱的文化氣息貫穿始終,讓閱讀者在接受他獨特的語言風格背後領悟曆史文化的魅力,在他細膩的感情迸發中感受人文學者胸襟的博大與真誠,以及領略審美趣味珠聯璧合的感動。

細細品味,你還會發現,作者追求知識的高雅始終貫穿著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在他嚴峻深刻的哲人氣質和厚重莊嚴的字裏行間,能聽到深邃犀利的責任論證,能看出關心國家民族命運興亡的知識分子尊嚴。《我和牛》是作者和成千上萬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在“文革”時期的親身經曆。伴牛入睡,整天疏浚牛尿的無奈,並沒有放棄作為中國人的尊嚴。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與命運搏鬥的勇士”,視牛犢為知己,將牛棚當“安樂國”,自由自在地思索,以高貴的思想權利“審判著時代和曆史”。在回憶那一段荒唐無序的噩夢時,凝聚有複雜的人性批判,表現出知識分子的真實品格。散文《文學史家劉大傑的憾事》和《懷念方令孺老師》,是對那場喪失理性運動的揭露和惋惜。文學史家劉大傑深受學生的愛戴,教書育人的課堂,竟然像“熱鬧的集市”,不僅有文科學生前來聽課,就連“攻讀化學和物理的”學生也唯恐落伍。這樣一位深得學生喜愛且智慧和才華出眾的文學史家,竟會栽在修訂自己著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學術貢獻之上,受“四人幫”的牽連,無端被“造反派”譏諷為諂媚、愚魯、顢頇的“高力士”,使他致死都未能擺脫心靈的屈辱。複旦大學的方令孺老師相比之下還算幸運,她“思想高雅”,深受“唯美主義”的熏陶,雖然“衝破過家庭的羈絆”,追求婦女解放,改變了自己寄人籬下的命運,“卻無法躲避這時代的狂潮”。幸運的是她趕上了“思想解放”的時代,也就有了“常常做著美夢”的心情和“對未來充滿天真的希望”。作者沉浸在關愛自己文學成長的先輩的懷念和敬仰的情愫之中,文字中難免流露一種自然和明朗的美質與真情動人的實感。《分手》《小災小難》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氣氛中,改變成一種難以言狀的、畸形的、殘忍和恐怖的無奈,揭示與反省批判“文革”造成的文化矛盾及人格扭曲的悲劇實質。事實上,作者在他深沉的回憶感懷與靈魂拷問的時候,對於那個瘋狂年代的悲憤和對於中國知識分子命運多舛的感慨,已經在向世人詮釋中國知識分子的擔當與責任,他不像傳統士人發思古之幽情故弄玄虛,也不像平庸之輩想獵奇戲說而逗人,更不像有些文人一味歌功頌德,而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和親身感受講述曆史,讓批判與反思並駕齊驅,而後給人以深遠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