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豐盈的精神內涵與人格魅力做底蘊,是林非散文最大的特色。作者視散文為學術研究中新開啟的另一片綠洲,他用智慧播種,以真情經營,“精心地去描摹對於人生和宇宙的感受,宣泄出濃鬱的感情,升華起深邃的思索,跟讀者朋友們坦誠地對話”。讓你閱讀後也不會“跌落在平庸和瑣屑中間,浪擲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作者緊握一隻能曲直達意境的神筆,常能讓你跟著他的酣暢淋漓陳述而感動。讀散文《離別》時,我掉淚了,我雖也有過和林非夫妻與兒子遠行求學離別的相似經曆,也能體悟到父母在期望與欣慰中的擔心和掛念。可是我還是被感動了,感動作者那徹骨濃情的父愛,感動他凝練豐盈的文筆之美。兒子考上了“托福”“GRE”並得到芝加哥一所大學的獎學金,在機場送行時夫妻倆複雜而激動心情,寫得活靈活現,寫得非常動人。兒子走了,無疑帶走的是他們的思念,留下的是他們的擔心,作為母親肖風竟“在送兒子上飛機的大廳裏沒有掉一滴眼淚,是不想讓兒子看到她離別時的傷心”,可是回到家後,她“撫摸著他今天早晨還睡過的被褥,眼淚終於掉了下來~”。這極富有水乳交融的親情摯愛,讓人動情。我由衷地為林非夫婦驕傲,為他們遠在芝加哥的兒子祝福,希望他能經常給父母寫信,用最優異的成績回報天下父母的可憐之心。親情、友情、愛情無不是作者心靈儒雅和諧的參照物。和日本學者丸尾常喜的學術交流,和韓國學者許世旭的朋友交往,把同是研究魯迅與中國文化誌趣者的那份友情,寫得沁人心脾,感人肺腑。海外華人的那顆“沉甸甸”的中國心,作者收獲了也感動著,希望能成為中國學者與世界學術交流的動力,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添彩。
秦弓先生在論及林非散文的個性特征時說:“林非散文的思索與行吟相伴,既生動潤澤,又舒展自如,絲毫沒有給人以枯燥滯澀之感。”是的,閱讀中我多次被熠熠生輝的語言藝術而傾倒,為林非詩人般氣質和浪漫的心靈所折服。散文“憑借文字本身豐盈的光彩,充分表現出多種多樣靈動的風格來,而感情與思想的激流就蘊藏和滲透於其間”,讓人讀得心曠神怡,津津有味,有時情不自禁淚流滿麵,感動不已。這樣的散文就像一首首響徹雲霄的樂章,酷似作者喜愛的音樂,在“充分表現個人品性和獨特情致”中升華,慰藉人的心靈。
在讀完後記《我心中渴望的散文》以後,我似乎更明白了林先生為什麼會在頗有成就的學術研究中,還千方百計地擠出時間,孜孜不倦地開墾著散文這片綠洲的意義。他真誠地告訴讀者:“散文創作中包含著深刻的思索,思索生命和奮鬥的涵義,思索種種宇宙現象的意蘊,思索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隻是“散文無疑是一種主觀性很強,個性異常鮮明的文體,因此在它裏麵就不可能沒有‘我’的出現,不過這個‘我’自然必須是真誠的,樸實的,具有理想和感情色彩以及哲理思索本領的”,否則“無法引導讀者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與道德情操,無法趨於‘善’的前景了”。這些深刻感悟,是作者的也是我們的,顯然也道出了散文寫作的真諦與精髓。掩卷之後我仍舊難以平靜,回味無窮,故而提筆將感動和收獲留下與讀者分享。
(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