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奶也被拉到席上。她又給酒意朦朧的客人敬酒。怕失態的客人,也不好拒絕她。礦長代表回敬,張三奶高興喝個碗底朝天。他外甥忙拉住姨媽:姨媽!’張三奶扶住站不穩的外甥:“冰冰;到你嫂屋裏歇歇!”。
談論的話題仍是吃。大家天南海北聊起山東的菜,北京的麵。乘著酒興,王主任對圍坐酒席旁的姑娘媳婦說:“你們趴鍋燎灶多年,做飯炒菜方麵,也算大廚,咱靈寶的大刀麵,酸漿麵,糊湯麵,苦累,沫糊,糊卜,水疙瘩都做得地地道道。可你們知道:這麵條的祖宗?它的來曆?“大家七嘴八舌,說個一大會兒。之後,還停住嘴,恭請王主任講講?王主任乘著酒興:“咱們中原這裏一向以麵為主,一日三餐,包子、油條、饅頭、麵條、燒餅離不了。麵食中,麵條家族可謂人丁興旺。單說河南,燴麵、鹵麵、炒燜麵、酸漿麵,方便麵…其實,麵條也有三代五輩的。如何排輩分,論親疏?4000年前,新疆孔雀河流域出現小麥。先秦時期,咱們中原人已種、食小麥。秦漢時代,旋轉石磨、篩羅及鐵鍋、蒸籠、烤餅爐等烹飪灶具的發明和出現,人才由“粒食”向“麵食”轉化。表皮上撒芝麻的“胡餅”,用麵粉蒸製的“蒸餅”,發酵的“酒餿餅”蒸製的圓形麵食“饅頭”以及世界學者公認的全世界麵條的根——水引都出現了。水引係冷肉汁和麵粉搓揉成筷子粗的條,一尺一段,浸在水中,然後拉成闊薄如韭菜葉的條,下沸水鍋煮熟。唐代,由杜甫詩《槐葉冷陶》得知,麵條入駐民間。這時,有熱麵、冷麵、湯麵、撈麵,還有最早的“翡翠麵”。宋朝是麵條市場化,大繁榮時代,《東京夢華錄》記錄,麵條花色樣式多種,如“外澆頭”、“插肉麵”,馬可波羅就在此時將麵條帶入意大利,成就意大利麵條。元明清時期,麵條成為主食。寬的“經帶麵”,窄的“掛麵”,幹的“春盤麵”,葷的“羊湯麵”,油煎的“炒麵”,還有臊子麵、炸醬麵、海鮮味的“蝦麵”、添加五香料的“五香麵”應有盡有……。”。大家拍手稱道。王主任得意洋洋:這可賺不少顏麵。圍坐的,由張三奶請來專門照理此事的趙大伯看出端倪,正想來倆句,張大爺先打趣他:“十裏八鄉,你算是豆漿會勾芡、漏勺能煮飯、凍肉炒不爛的“能人”,今個兒,可要把老虎溝的威風耍耍。要不,人會說,老虎溝的老虎是麵蒸的。”趙大伯幹笑一個:“你們城裏人見得都是大世麵。其實不知道我們農家的老故事。就說今個兒的菜,也是靈寶老城裏頭的城隍爺爺、奶奶---大有來頭的。自從唐明皇迎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後,楊貴妃家鄉--靈寶人便以皇親國戚自居。姑娘出嫁,戴鳳冠,著紅綢棉褲褂,包裝成豐腴嫵媚的楊貴妃模樣。由於女兒身價不菲,所以,挑女婿不能含糊,考女婿的“試題’’五花八門,小夥兒的長相、言談、氣力都做‘‘大考提綱’’。就連吃飯,也能考女婿是不是‘八成’。‘八成’,這個詞彙用於烹飪挺恰當,十成的油溫可是需要撥打火警119;八成油溫則可以爆、炒、炸、溜…;十成熟的飯菜,熟爛少形狀,口感差;八成熟則有靚色美型,口味佳。反之,‘八成’移植到女婿頭上,和‘二百五’;‘半吊子’一般無二,屬貶義。農家的‘‘相親’’,又叫“初見”。逢集日,男方一群人借買豬崽之機,對女孩家評頭品足。女方偕一家子用賣雞之名,瞄瞄男娃娃。男娃心慌意亂地看一眼對麵那分不清的“女影”;姑娘則紅臉不時瞄瞄對麵。中意後,照例,雙方大人各自“埋伏”,男娃,女孩有媒人引入飯店開宴。
“初見麵”四個菜,先是“幹煎豆腐”上桌。此菜寓意:吃不上肉,吃豆腐。“未來女婿”可不可吃“未來媳婦”的豆腐?第二是“旱芹醬肉”。此菜成了媒人的“專利”。他們應補償幾片肉,是他們倆片肉唇給大家辦來好事。“未來女婿”不能吃它。。第三是熱烹閿蓮,此菜需多吃,彰顯“未來女婿”心眼多如閿蓮的孔。尾菜是--綠豆芽菜。綠豆,不用落地都能生根發芽。它寓意:未來女婿生存,生活能力強。應一掃而光它。
菜肴不隻‘考女婿’;地主招考長工;衙門選聘師爺;私塾請先生等,都是由吃相選定。這另類的‘地方考試辦法’堪比江湖相麵,算命。
過去,靈寶的招聘,可絕對“人文”。地主雇傭長工,四個菜;衙門官吏招“師爺”,四個菜;私塾聘先生,也四個菜。
靈寶一帶,長工的“典範”當屬下衛鎮的柳木兒。他身高七尺〔約有倆米三十〕。吃,從未飽;穿,衣裳沒遮嚴;睡,老綣土炕邊。一次割穀,他騙說:“娘!明個兒割穀,有七八個人幫忙,多做些飯”。他媽蒸一鍋穀麵饅頭,燒一桶湯。送地一看:三畝穀全割倒,就兒子一人。飯沒讓她拿回,柳木兒吃個淨光。母親含淚問:“夠不夠吃”?柳木兒舔舔碗沿:“差不多”。
十八歲起,柳木兒做長工。一試吃,東家很滿意。一個月下來,地主婆直發愁:一頓一桶湯,半鍋饃饃,真招架不住。
雖說沒倆年,柳木兒一命嗚呼。可,那“能吃能幹”的招長工“試題”確保留下來。
五六月,瘋狂野長的韭菜臭【醜】得連牛也不瞅。農婦割草一般割些,河裏淘洗,河灘晾曬。回家亂刀剁剁。一碗青鹽撒下,被“冰雹”砸爛身子的韭菜焉頭蜷身在陶土罐“避暑”。殘冬,田野的韭菜隴蓋著“棉花被”過冬,鹹韭菜才讓青黃不接的餐桌多一抹綠意。它加一把辣椒麵,水一和,便成菜。來親戚,才熱一勺油澆去。那猶如春雷的聲響,那香噴噴,油汪汪的色相,令腸胃感動。
深秋的芥菜比鹹韭菜的命運好不了多少。河裏淘洗,沙灘晾曬。回到家,葉子和根莖“離婚”。葉切丁;根莖切絲。紅的發紫的小麥麵醬分別裝扮它們。油炒麵醬,分開醬燒,分開包裝做鹹韭菜的“陪房”。這“一妻二妾‘陪著農夫過到陽春三月。
窯腦門上曬幹的辣椒串揪些放鍋焙焙,石臼搗個稀巴爛。鹽、醋湊熱鬧。菜名:酸辣水子。那個酸辣,叫腦門透汗,叫江姐也咂牙。
還有最高檔的’農家燉人參‘。這個“人參”是油菜在初冬的根莖。大拇指粗,半尺來長,連著須和千年山參沒什麼倆樣。隻是口感苦澀難言。油燒熱,把切麻將塊的“人參”燉煮爛透。那個味,實不敢恭維。
常年親自勞作,主食是穀麵饃的小地主試長工:這四個菜,配十多個穀麵饃就開考。
長工怎樣一氣吃完那些?一口饃,一口菜,根本吃不快:一口饃,一口湯,根本吃不光。巧長工來個“饃夾菜’。放倆回褲帶,才算過關。
過去,衙門官吏的“秘書”不是官方聘任。全是私人招考。它是官員的傭人。“師爺”除給老爺管家、管事,還像媳婦一樣給老爺鋪床、疊被、倒便盆、做吃食、補衣衫、看門、護院……。由於衙門“師爺”管事諸多,所以,比挑媳婦還要嚴格。每招“師爺”,老爺會邀同僚上酒樓,點四個菜。像“三堂會審”。
古代,小地方沒有冰箱、冷庫之類的保鮮冷儲設施。本地人不善於風幹、煙熏、醃製地儲存肉製品。他們把肉放哪兒?逢年過節殺豬,豬頭、蹄、腸肚用鬆香鍋拔淨毛,泡去血汙。塗上麵醬,燜到鍋內。麥稈火燒倆三時辰做“醬燒豬頭”。豬胴體扔進菜油缸。一年下來,肉顏色如新,不會腐敗。
酒樓的“冰箱”和它一樣。客人點的菜,並非現炒鮮吃。涼菜,葷數鹵肉;素多幹菜。熱菜需用泥土燒製巴掌大的藍缽碗。底下擺肉,上頭墊些幹菜、蘿卜之類,丟幾顆八角、花椒加水籠中蒸。點菜後,一揭籠蓋:熱乎乎、香噴噴直吸引人的眼球。
醬燒豬頭的一位“鹵大腸”做請客頭道菜。名曰:花花腸子。師爺動此菜,旁人會講:這個人不可用。他在主人麵前都動“花花腸子”;師爺不理會此菜,旁人會講:這個人做師爺不行!他不會動“花花腸子”。
五花肉煮八成熟,抹上糖色在八成熱油炸個“天花臉”,切三分厚,三寸長,擺入藍瓦缽。加八角、鹽、蜂蜜、幹菜沫蒸個柿紅色。就是甘甜糯軟的“吊子肉”。師爺、主人都不可吃。一方吃它是“吊子”【貶義,笨蛋的意思】;雙方吃它,倆個“半吊子”。旁觀者也不愛揀這“便宜”。
盧氏縣山高林密,野生黑木耳遍山。沿靈寶到黃河乘船運東西南北。別看盧氏木耳薄如蟬翼,輕比孤葉,可一“喝水”就會幻術,頓漲巴掌大、厚比肉片。味更追生猛海鮮。泡木耳隨手一撕,拌核桃仁便是好菜。吃木耳喻意:有責任心、願擔責任。
先上的“花花腸子”,主人客氣地讓,師爺哪敢動;後來的“吊子肉”,師爺有眼巴巴看著;木耳端上,大家又哄搶。師爺還沒動筷子,尾菜“滾蛋湯”又催人歸。
水燒開,蛋磕破一潑,即離火。一條金帶飄滿江湖。配青葉、紫菜、放鹽、醋、香油,真正大家【佳】。
一人一口,大夥〔滾蛋〕。中意的主人才留下同師爺談話。
鄉間有錢有勢的鄉紳有資格開私塾。同宗、同村人掏一些“份子錢”。私塾一般在祠堂,私塾先生一般是總考不上‘舉人”的“秀才”。每年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都可以招聘先生。
那天,婚喪嫁娶的主持帶學生家長在村頭恭迎,村長和鄉紳穩坐中堂,廚師擺開四個菜“開考先生”。
今天,大廚真丟臉!肉切得沒大沒小、薄厚不勻,炒得也不夠火候,白白糟蹋了一碗“醬燒肉”。穿長衫、渡方步,挺起脊梁骨“競走”的先生還真沒法下筷子:孔聖人語,割不正,不食。肉割不方正,烹調得不好,不吃它!
村長又讓:吃吉蛋,吃雞蛋。一個雞蛋,倆蛋殼水上籠打個轉就端下軟嫩像漿糊的“鮮肉”。根本夾不起塊。先生又不能學大家眼疾手快,邊撈邊吃。
芥末粉條上!農家人都嘲笑斯文人那扭扭捏捏的百態,好出文人的洋相。廚師用菜來圓大家的願。這重施芥末的粉條正等先生上套。
新坐館的先生哪料這些?好不容易沒人下筷子,他心急手緩拉幾根光溜溜的粉條送鼻子底下,未張口,便有噴嚏。止不住,大袖掩著,頭到桌底下,一個勁彎腰撿元寶。幾個主考同圍觀者笑散了身子。
第四道菜,原是“鯉魚跳龍門”,可時常沒福分吃到。就偷換個“青龍過江”。一碗調許多醋、辣椒麵的滾燙鹽開水,碗沿上置一條青蔥。寓意:學生會成龍成鳳。看到它,眾人一哄而散。留下孤零零的先生單喝這碗令肺腑翻江倒海的“下午茶”……。”。有滋有味的故事混合難辨熱?涼?甜?辣?的下酒菜,連那通讓腦袋膨脹,令手腳舞蹈的‘雞尾酒’。不覺得,太陽由西牆跑到東台階。
冰冰早溜到姨媽屋子說話。張思德看是時候,進去搭訕著表叔:“小表叔:聽我三奶說您是工程師!我揀到不少金礦石,您給看看?”張三奶也打圓場。冰冰一麵得給姨媽的麵子,一麵也想逃避大家勸酒。拉開褲帶,借上廁所走出院門。張思德忙前麵帶路。
窯洞前,早擺不少礦石。不等張思德讓煙遞水。瞟了一眼那堆‘狗頭金’。冰冰就坐板凳上對恭恭敬敬的“大侄子’開講:“小秦嶺黃金勘探原則是:黃金礦脈的礦石總是以伴生方式存在,以黃金礦石伴生硫、鉛、銅礦石為最理想的富礦脈。判斷其黃金品位高低?一般,伴生硫的黃金礦石品位不如伴生鉛礦石的黃金礦石品位;伴生鉛的黃金礦石不如伴生銅的黃金礦石品位高。伴生硫的黃金礦石品位依據硫礦石的存在形式也可以判定它的大致品位高低。成點存在的硫金礦石品位不如成片存在的硫金礦石;硫金礦石的硫顆粒粗的黃金品位較有細硫顆粒的硫金礦石品質差些……。你這堆多是硫金疙瘩,品味低,每噸礦石頂多十來克品位,現在金價不到二十元每克。還要倆個九的純金【百分之九十九】。這麽低的品位,大選廠可以不賠錢。小的混汞碾根本不用它。”張思德一邊維恭,一邊不甘心又從窯洞撿一些送小表叔眼前。
搬石頭的張思德還沒有累斷腰,他小表叔卻不耐煩。看看著急得眼睛冒火得張思德,他覺得應引導一下張思德:“聽我講個老故事;函穀關過去有個老財主,並不像其他有錢人,那般省吃儉用。而很張揚,每天要殺一隻雞。他邊吃邊給長工講:函穀關得雞可不一般;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嚐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一次,孟嚐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嚐君不敢得罪秦昭王,隻好留下來。不久,秦昭王改變了主意,把孟嚐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隻等找個借口殺掉。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嚐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孟嚐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回國。到函穀關,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穀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隻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嚐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嚐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穀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嚐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從此,函穀關的雞因幫助良善的人而成名。每天吃一隻,會修道成仙。看他得意的樣子,一個長工很難受:憑什麼他每天一隻雞吃?我也要吃一隻。也真湊巧,上地路上,不知誰家雞在刨食吃。他看四處沒人,一鞭子打死。裝糞布袋口帶地那頭的堰下,他靈機一動,用牛尿糊住雞身體,火石引燃枯草幹樹枝燒製。待燒幹泥,一股肉香繞鼻梁。他趴開灰,剝掉泥巴,三口並倆口吞。誰知,卡住喉嚨,死了。死後,他仍不明白。就向靈寶城隍爺爺。奶奶訴冤。城隍爺生前是唐玄宗身邊的太監,說話謹慎,想三回,才說話。城隍奶奶---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卻等不急:“你遊蕩到東嶺看看前邊一道嶺存放你的祿糧;緊挨著才是你東家的。長工到屬於自己的那道嶺看看,就一隻雞。當然吃了它就要下地獄。而東家那道嶺上,漫天飛的是雞。看來,他的命又好且長。這個故事的理,你要明白。其實,我們在小秦嶺勘探黃金時發現不少宋代,明代,清代人們采掘黃金礦石的遺跡。他們用柴火燒,涼水攪;岩縫下木頭橛子再給木頭橛子澆水;用石頭搗鼓……方法很多。他們也專門采掘白色半透明的含天然顆粒金的脈線。古人很有智慧,也很早發現黃金,他們為何不大量開采發大財?沒那個能力罷了!現在。國家投資多少?光勘探就幾百個工程師,用十多年時間。動用過飛機,曾鑽岩眼幾千個,……。幹啥哪能那麼容易?小秦嶺“狗頭金”哪能那麼容易找到?”。
‘狗頭金’的願望落空了!張思德跟著小表叔,在送他表叔回三奶家的路上,張思德懶得走路、說話。
張思德晚上生氣的,睡不著。他越想越生氣:憑什麼人家滿山雞可吃?就這一隻?我還真不信這,收拾家當,下靈寶城裏玩玩?太虧了,天天晚上敲打半夜,全是廢石頭。不過了!不活了!收拾,收拾家當,到靈寶城喝碗羊肉湯,吃吃肉夾饃,來碗酸漿麵就著石子饃夾涼粉,甑糕、脂油餅,肉凍子…。吃個遍;再到橋頭嫖三天。最後,走哪兒算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