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邁向極端的頌歌時代(2)(2 / 3)

集中地體現了這一特點的是詩集《竹矛》,十五首都是這樣的長句,大量排比的新賦體詩。《竹矛》一首,以普通的“竹矛”起興,確認它是“偉大的曆史畫筆”,用它來畫出“時代的足跡”,如:

黃河的濁浪洗過你血染的紅纓,

巴山的夜雨潤過你翠綠的新漆,

你聽過大渡河那雷鳴般的濤音,

你看過五指山那彩綢似的紅霞。

綠緞般的湘江中你撐過竹筏,

怒雲似的秦嶺上你舉過大旗,

雪山宿營曾用你架過帳篷,

草地行軍曾用你擔過行李。

煙塵滾滾,你迎過長江的早霞,

黃沙漫漫,你送過戈壁的落日,

馬鳴蕭蕭,你馳過中原的霜晨,

鼓角陣陣,你卷過南國的日夕!

這樣的詩句,用在別的物象上麵也是適合的,例如,既可用在竹矛上,當然也可以用在大刀、紅纓槍、步槍等等上。無休止地把眾所周知的史料,作為華麗工整的對仗句子“裝填”到小小的“竹矛”中去,看起來氣勢磅礴,飛騰千裏,但是內容是空虛的。通篇近百行,隻講了一句話:“竹茅是中國革命的象征。”特別是,詩人沒有自己的見解,這裏除了字麵上的花樣之外,詩人自己並無創造,特別是從思想上沒有提供新鮮的東西。這個現象便相當的可怕:隱藏在非凡氣勢後麵的是思想的貧乏(失去個性的貧乏)。

幾乎連綿不斷的“左”傾潮流衝擊著社會生活,也衝擊著詩。以詩歌的情況看,由於政治的放鬆而贏得了前後不到三的喘息機會,從而造成了短暫的、但卻是少有的藝術繁榮。其實,就在這個繁榮的興起以及繁榮的形成背後,一種不安定的因素已經醞釀並形成著,的優秀詩篇,幾乎全是表現國內國際的階級鬥爭的內容,這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現實:對階級鬥爭的估計是否符合事實?詩是不是應該放棄其餘一切的關注而專注於解釋現行政治的中心觀念?

同時,這些優秀的以“階級鬥爭”為主題的詩篇,幾乎毫無例外地回避了生活的真實狀況。嚴陣寫於的《淮河評論》是表現淮河一帶的農村生活的,他寫:“多少大風曾卷起你遙遠的塵沙,多少苦霜曾打落你滿樹的花蕾,多少烈日曾烙焦你六月的禾苗,多少洪峰曾衝去你八月的穀堆!”他隻講造成淮河現實生活困難的隻是“狂風惡浪”、“狂風暴雨”等自然災害而絕不談“人”——人的指導思想的錯誤所造成的惡果。後來,一晃而過,抽象地講“把天大困難在手心捏碎”,而完全回避了對於現實的“評論”。《淮河評論》——隻評無知的天地,而不評有知、有記憶、會思考的人。它回避當代生活極其錯雜的矛盾,而且又心平氣和地寫起對於現實的讚美詩:“啊,舉目遠眺,到處桃紅柳翠,紅旗紫霞。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啊,洗耳恭聽,新曲鶯鶯滿嘴,車響馬嘶。”這種回避現實而徒作概念鋪排——一個命題本來用幾句極精練的話就能講清的,卻總要這樣的大場麵——的風氣,到了後期已形成巨大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