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感冒是鼻、鼻咽、咽喉等上呼吸道的急性炎症,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診斷名詞,也常統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它的主要特征是病原體複雜多樣,多種病毒、支原體和少數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僅主要病原鼻病毒就有100多型。本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較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最多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小兒發病率最高。

危險人群

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免疫功能和呼吸道的防禦功能也減退,一旦患上感冒,就會反複發作,且病程長,還會引起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等疾病,嚴重的還會引發敗血症。

嬰幼兒

嬰幼兒的肌體防禦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嬰幼兒感冒後容易合並支氣管炎、喉炎、中耳炎、扁桃體炎等等。

孕婦

孕婦如果感冒,危害的不僅是自己的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到腹中胎兒的正常發育,感冒病毒容易經過血液侵入胎兒,造成畸胎,同時增加流產、早產的危險。

◆心髒病患者

感冒會明顯增加風濕性心髒病的發病幾率,還會誘發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病人尤其要當心。

慢性呼吸道及肺部疾病患者

感冒首先侵犯並損害的就是上呼吸道黏膜,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肺氣腫等病人,本來就很脆弱的呼吸道和肺部由於感冒病毒的侵入而受到更嚴重的侵害,其防禦功能進一步削弱,故感冒常使這些病人病情加重或並發其它細菌感染。

預防措施

預防感冒可采用下列方法:

每日早晚和三餐後用淡鹽水漱口,可以起到殺滅口腔病菌得作用。

經常用食醋在室內熏蒸15到20分鍾,殺滅居室病菌,確保人體健康。

養成冷水浴麵、熱水浴足習慣,能提高身體抗病能力。

以生薑、紅糖各適量煮水代茶飲用,有防治感冒的作用。

調整工作節奏,長期承受工作壓力的人,患感冒的幾率要比生活在平靜氛圍中的人大。原因是壓力會擾亂你身體的免疫係統。

避免勞累,保證睡眠時間。勞累時免疫係統功能較弱,病毒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睡眠習慣,尤其是在會接觸更多的病毒的春季。

流行性感冒

是流感病毒所致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過飛沫傳播,臨床上有急起高熱、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輕度呼吸道症狀,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髒病患者易並發肺炎。流感主要通過飛沫與直接接觸傳播,具有高度傳染性,以老人和兒童為多,常易在人群中引起大規模暴發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弱,在56℃30分鍾條件下易被滅活,在室溫下傳染性很快喪失,100℃1分鍾即被滅活,但在0~4℃能存活數周,在-20℃真空幹燥條件下可長期保存。對紫外線和化學消毒劑敏感。

流感患者應及早臥床休息,多喝水,注意營養補充,防止繼發感染。高熱患者可用鎮痛退熱藥,但應防止出汗較多所致的虛脫。幹咳者可用咳必清,或可待因來緩解咳嗽。高熱、中毒症狀較重者,應於以輸液與物理降溫,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處理並發症,如有繼發細菌感染時,針對病原菌及早使用適宜的抗菌藥物。

還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藥,如感冒衝劑、板藍根衝劑等,可在發病最初1到2天的時候服用,雖然沒有抗病毒作用,但可以有效地減輕症狀。

為了讓您免受流感之苦,最主要的當然還是預防了,流感的預防方法:增強自身抵抗力,應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地增減衣服,增強身體抵抗力。

管理傳染源

病人就地隔離,隔離至退熱後2天,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3天。

切斷傳播途徑: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和汙染物要用漂白粉、過氧乙酸等進行消毒,室內通風,流行期間禁止大型聚會。

保護易感人群

老人和小孩以及體質虛弱者,屬於流感易感人群,有條件時疫苗接種和流行期間藥物預防。

健康小貼士

流感的其中一個病狀就是發燒,體溫有時可高達39~40℃。此時許多人會服用退燒藥,或使用酒精擦身,或冰敷退熱。其實,在37~40℃高溫下,流感病毒的繁殖受到抑製,如果這個時候去強行壓製,反而會削弱自身的抵抗力,使病毒更易繁殖。所以在發燒的時候,不要隨便吃退燒藥,而是穿上足夠的衣服保暖。

別讓細菌毒害你的食物

警惕細菌性食物中毒

在各類食物中毒中,細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見,占食物中毒總數的一半左右。細菌性食物中毒是因食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汙染的食物後發生的急性疾病。症狀主要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細菌性食物中毒多表現為一個家庭或一個集體中多人發病,但也可單個人發病。能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細菌有許多種,幾乎所有的食品都有被細菌汙染的可能。

細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在氣候炎熱的季節。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熱,濕度大,適合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而人體此時的抗病能力又相對較低,因此很容易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傳染病。

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率高,病死率低,我國每年發生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事件總數的30%~90%,中毒人數占食物中毒總人數的60%~90%。細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是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這是因為這兩個季節,氣溫高,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細菌容易繁殖,而且這個時候人體自身的防禦機能較其他季節有所下降,更容易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

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為動物性食物,例如肉、魚、奶、蛋等,植物性食品如剩飯、豆製品等也可以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

夏季的細菌性食物中毒雖然隨時可能發生,但是如果稍加注意,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麵需要注意:

把好食品的選購關

選購食品時,應該注意保質期和食品衛生。不買不衛生的盒飯,不能吃放置時間超過4小時的盒飯。不要買路邊攤商出售的自製熟肉、涼拌菜、豆製品;不吃過期的、無標識的、包裝破損的食品。總之購買食品時,要仔細辨別出廠日期和有效期,不要食用過期食品。

食品的烹製應注意

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食品食用前應煮熟煮透,不吃醃製的海產品及水產品。吃海鮮時,應該炒熟或炸透後再吃,用開水焯、用醋拌和用酒醉的加工方法都是不安全的。尤其像毛蚶、牛蛙一類的水產品,體腔內都存留有霍亂弧、甲肝病毒等,如果加熱不徹底,就會被人體吸收而致病。

剩飯菜的處理

平時做飯盡量吃多少做多少,盡量不剩飯菜,尤其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食物特別容易變壞。

未吃完的剩飯菜一定要用保鮮膜包好放在冰箱裏冷藏保存,以防食物在冰箱內交叉汙染。尤其是涼拌菜,千萬不要吃隔頓剩下的。

食物要趁熱吃,因為熟食冷卻到室溫時,就是適合細菌生長的溫度,它們便開始在上麵生長,經冷卻或存放於冰箱中食物食用前應徹底再加熱。

控製細菌的繁殖

在適宜的溫度下,一個細菌經8小時的連續繁殖就能生成1600萬個細菌。大部分細菌適宜的繁殖溫度在37℃左右,在10℃以下,絕大部分細菌繁殖緩慢。因此,別以為把食物放進冰箱就保險了,食物放在冰箱裏隻能暫時延緩細菌的繁殖生長,並不能起到殺滅細菌的作用。

前麵《冰箱存放東西的學問》裏給您介紹過,有些細菌,如李斯特氏菌、耶爾森氏菌等能在4℃左右緩慢繁殖,所以冰箱並非保險箱,食品不宜在冰箱中過久保存,食用前必須再次加熱。

鹽醃、糖漬、幹製可以有效地控製細菌的繁殖,改善食品的風味。

餐具衛生

餐用具要洗淨消毒,並妥善存放,避免被細菌感染。另外,飯前便後要洗手,避免病從口入,平時可多些幫助殺菌的食物,比如大蒜。

阻斷傳播媒介

蒼蠅、蟑螂、紅螞蟻等可以作為細菌的傳播媒介,因此,如果在家中發現這些害蟲,要注意消滅它們,阻斷傳播的媒介。

增強自身抵抗力

夏季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提高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這是阻擋細菌侵襲的最重要一道防線。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對策

如果發生食物中毒,如在2小時內,可以自己在家使用催吐的方法。

患者自己或他人用中指、食指或者幹淨的羽毛刺激咽後壁促使嘔吐,直至吐出苦水為止;

取食鹽20克,用涼開水200毫升稀釋後一次喝下,如果不見效,可多喝幾次;若是吃下去的是變質的葷類食品,可服用十滴水促使迅速嘔吐;

如果食物中毒時間已超過2小時,患者精神較好,可服瀉藥,用生大黃30克,一次煎服。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緩解患者的病情,應迅速送至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