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勞逸結合。引發腦中風的一個因素就是過度勞累,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長時間過度疲勞,防止長時間超負荷運動,防止過度用腦。生活有規律,適當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
另外,在冬季尤其要注意。冬天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時,要做好保暖的準備,以免突然遇冷,血管急遽收縮,使血壓突然升高,而增加腦中風的機會。
健康小貼士
老年人是中風的高發人群,人群監測資料顯示,55到75歲之間的發病人數最多,占總發病率的64%,其中55~65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達到了34.6%,45歲以下發病的比例占4.4%。因此,55歲以上人群應該加強預防,防患於未然。
您的胃最怕什麼
了解您的胃
胃是消化道最龐大的部分,呈囊狀,位於左上腹部,胃分為胃賁門、胃底、胃體和胃竇四部分,成人的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賁門在胃的入口,向上連接食道,幽門在胃的出口,向下連接十二指腸。
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組成。其中胃黏膜層表麵有許多皺襞,當胃內充滿食物時,皺襞就會消失。
胃的機能是貯存和初步消化食物。食物由食道進入胃裏,經胃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後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胃裏的化學性消化主要是由胃液來完成的,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這樣就可以使食物在胃裏順利的通過。機械性消化主要是通過胃的蠕動來進行的,胃的平滑肌發達,收縮時引起胃的蠕動,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有些人吃了冷飯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後,會感覺“心口痛”,其實是胃痛,是胃壁肌肉不正常收縮——痙攣造成的。
您的胃最怕什麼
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又很多人的一些錯誤的生活習慣正在損害著我們嬌嫩的胃:
過度疲勞
無論是體力勞動或是腦力勞動,過度疲勞會引起胃腸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調,造成胃粘膜損害。
暴飲暴食
人的消化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次進食過多,都可引起消化機能亢進,患急性胃腸炎。另外還會使胃過度擴張,食物停留時間過長,輕則造成胃黏膜損傷,重則造成胃穿孔。
常吃夜宵
晚上人的消化能力減弱,吃的夜宵將會長時間停留在胃裏,會促使胃液的大量分泌,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如果這個時候還經常吃一些致癌的食物,就會對胃造成更大的損傷,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胃癌。
過度節食
胃經常處於饑餓狀態,胃酸、胃蛋白酶相對過多,胃酸不能被食物稀釋、中和,久而久之造成胃黏膜損傷。
過度酗酒
酒精會損傷味蕾細胞和胃黏膜,還能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反過來加重對胃的損傷。
嗜煙成癖
吸煙可促使粘膜血管收縮,減少胃粘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吸煙還能刺激胃酸和胃蛋白的分泌,從而導致胃粘膜的破損。
狼吞虎咽
進食時如果咀嚼不細,狼吞虎咽,就會因為吃進去的食物粗糙,而加重胃的負擔,延長食物在威力存留的時間,損傷胃黏膜。
相反,細嚼慢咽,能增加唾液分泌,從而使胃酸和膽汁分泌減少,有利於胃的保護。
飽食後運動
飽食後短時間內劇烈運動導致胃蠕動增快,繼而出現胃痙攣,出現胃部疼痛不適、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有的甚至可能造成胃扭轉。
常吃生冷食物
尤其是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就吃生冷食物易導致胃寒,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
細菌感染
已經查明幽門螺杆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原因之一。潰瘍病人可通過餐具、牙具以及接吻等密切接觸傳染幽門螺杆菌,不潔的食物,也是感染源之一。
過度飲茶、咖啡
咖啡和濃茶都是中樞興奮劑,都能通過反射促進胃粘膜缺血,使胃粘膜的保護功能遭破壞,而促成潰瘍發生。
濫用藥物
目前認為會損傷胃粘膜的藥物主要有三類,一是乙酰水類,以阿斯匹林為代表,目前已廣泛被用於冠心病的防治,應用小劑量的腸溶藥,可減少對胃粘膜的損害;二類是泰鬆、消炎痛、布洛芬等抗炎藥物;三類是皮質類固醇等激素。平時應盡量避免應用這類藥物,如非用不可時,要控製劑量並在飯後服用,同時注意觀察其不良反應,如有不適要及時停藥。
精神緊張
人在緊張、煩惱、憤怒時,其不良情緒可通過大腦皮質擴散到邊緣係統,影響植物神經係統,直接導致胃腸功能失調,長期抑鬱、焦慮,易患胃潰瘍。
健康小貼士
很多人做菜時喜歡勾芡,這個小動作卻有很大的用處,不僅能夠使營養物質得到保存,還能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這是因為勾芡所用的芡汁大部分用澱粉和水攪拌而成,澱粉在高溫下糊化,能夠吸水、吸異味。一般的菜肴,其湯比菜味濃,而且湯中還有許多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做菜時勾芡會使湯汁裹在原料上,食物中的營養素不容易損失。而且澱粉是一種多糖聚合物,它可與胃酸作用,形成膠狀液,給胃壁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或減少胃酸對胃壁的直接刺激,保護胃黏膜。
冠心病跟著季節走
著名特型演員古月因突發大麵積心肌梗塞,搶救無效,於2005年7月2日晚在廣東去世,享年66歲。在惋惜之餘,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由於冠心病發病前沒有絲毫預兆,如果病人得不到及時地搶救,後果將是不堪設想。
認識冠心病
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冠心病的定義是:由於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或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冠脈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導致的心肌損害。本病的基本病變是供應心肌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故其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簡稱為冠心病。冠心病以心絞痛型和心肌梗死型最常見。
心絞痛常表現為胸骨中上部的壓迫痛、緊縮感、窒息感、重物壓胸感,並且胸痛逐漸加重,隻需幾分鍾即可達到高潮。
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病人在發病前往往就有先兆症狀了,如果很長時間內,都感到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心急、煩躁;突然嚴重的心絞痛發作,而且次數越來越頻繁;患者疼痛時伴有惡心、嘔吐、心動過緩;出現心功能不全的症狀,如呼吸困難、發紺等就要當心,是否是心肌梗死的征兆了。
另外冠心病還包括無症狀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無症狀心肌缺血,病人並沒有什麼症狀,隻有通過心電圖檢查才能發現心肌缺血,所以叫做無症狀型或者隱蔽型冠心病。這種情況一般來說病人感覺是比較輕的,但是正是因為沒有症狀,所以可能會更危險。
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表現疼痛不太明顯,但是胸悶、憋氣或者發生心功能不全,就是我們說的心衰。這時候心髒明顯地擴大,心髒功能嚴重衰退。
最嚴重的就是猝死,是所有冠心病當中最凶險的,病人一開始就表現為猝死,救治的希望比其他幾種類型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