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2 / 2)

那位同事終於沉不住氣,麵孔一變,拍桌怒吼:你轉過臉,靠牆站著去!

我無奈地、倔強地照著他的命令做了。

我從小學念到大學,還從來沒有被老師罰過站。但是,那個晚上讓我嚐到了罰站的滋味。

就這樣,我站著度過了一個夜晚。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夜晚。後來我才知道,在第二天,我們文學研究所的全體人員就離開北京,奔赴河南的“五七幹校”了;後來我才知道,他們那樣做是“急於求成”。

這是我在十年動亂中的遭遇的一個縮影。

在那天晚上的審問中,有一個名字始終掛在審問者的嘴上。

那就是:杜書瀛!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遭遇比我更悲慘,受到了更多的迫害(事過境遷,我也不想再多說那些令人心酸的往事了)。

他的名字反複地和我掛在一起,就在那個晚上。這使我終身難忘。

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

書瀛兄度過了一個不正常的運動,經受了磨難的鍛煉,又恢複了正常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和生活。

在文學研究所這樣的學術機構中,最重要的難道不是出人才、出成果嗎?

書瀛兄可以說是其中的優秀的一位,在我看來,也是比較突出的一位。

“十年動亂”的遭遇沒有壓垮他。他仿佛變為另外一個人。他杜絕了消沉。他不像某些人那樣的碌碌無為,而是昂首前進,在學術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績。

他已年逾花甲,雖然不在文學研究所上班了,但人退而心不退,仍然精神飽滿地在學術事業上踏踏實實地耕耘著。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了他在“文革”之後和在退休之後的突出的成績:他出版了專著12部,這還不包括他主編、翻譯、評點的書籍5部,以及集體著作2部、資料書籍1部;另外,他還發表了論文81篇,另有詩歌、散文、雜記53篇。

和那些當年在運動中審問他、斥罵他、迫害他的人的預期相反,他終於露出了英雄的本色。他笑在了最後。

書瀛兄新出的專著,請我寫序,並在“後記”中對我說了一些溢美之詞。我深感慚愧,又忐忑不安。

謹在這裏聊綴數言,作為一個老朋友的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