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 司衛東之父司有和:早期誘發育英才(1 / 3)

通過有意識地誘發各種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可以讓少年兒童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其智力獲得快速發展,這就是國內著名的“早期誘發”理論。司衛東從小沒有接受完好的早期教育,從高小開始,正是父親對他試用“早期誘發”的家庭教育方法才促使他獲得較快發展的。

司衛東,1970年10月出生,安徽省含山縣人。1986年9月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處攻讀博士並獲博士學位,現在美國賓州大學做超導研究。

司有和,1945年6月生,教授。中國科技寫作學的奠基者和創始人。曾任中國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信息與決策研究所所長,現為重慶大學教授。在中國科技大學工作期間,曾參加了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創建工作,是我國超常教育最早也是最富成果的研究者之一。出版各類學術專著20多種,其中包括多部超常教育方麵的著作。鑒於他在家教理論及實踐方麵的出色成績,1994年全國婦聯、原國家教委為他頒發了“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園丁獎”及“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合理誘發孩子的智力

司有和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著巨大的智力潛能,所以,父母隻要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采取合理的誘導措施,就完全可以讓孩子的智力得到超常的發展。

遺憾的是,因為教育不得法,人們的這種智力潛能大都沒有能夠得到應有的發揮。有關研究表明,普通人的大腦隻利用了3%,就是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人,他的大腦也隻利用了10%。如果一個人的大腦再多開發1% ,他就都能成為智力超常的人。

因此,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需要及早挖掘、誘導孩子,讓他發揮出潛在的智力。但這並不容易,司有和常說,父母們要想在早期誘發過程中獲得好的效果,自己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

這些素質包括:良好的家教心理狀態,辯證的誘發實施觀念,正確的家庭教育目標,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一定的文化科技知識修養等。尤其是前三點,父母一旦具備,就可以彌補文化知識不足的缺陷,就能想出恰當的方法來解決早期誘發過程中產生的困難。

(l)良好的家教心理狀態

父母的心態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對教育好孩子是不是有信心,對孩子是不是滿腔熱情,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是不是能做到耐心、細致,是不是能克製自己的衝動,是不是能體諒孩子的反複無常,自身是不是能做到始終如一,遇到困難時是不是能想辦法解決等,這些都屬於家庭教育心態的範圍。

要想讓自己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述心態必須是“是”。否則,父母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現代家庭教育的要求。

(2)辯證的誘發實施觀念

司有和認為,父母在實施早期誘發過程中,要以辯證的觀念對待實施的方法、措施、效果等。他常說,兒童有兒童的心理、認識、行為等,父母不能以成人的心理、認識、行為去衡量他們。所以,早期誘發教育的方法既是父母主觀意誌的體現,又要適合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怎樣獲得較好的誘發教育的效果呢?司有和認為,要把握好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父母有意識設計的誘發方案能不能對孩子產生“刺激”作用;另一方麵是孩子對該“刺激”能否“自覺自悟”。如果沒有“刺激”效果,誘發就不會有效;有“刺激”效果,而孩子不能自覺自悟,也不會產生誘發效果。

早期誘發教育的本質,就是如何按照父母的意圖,有意識地設計一個又一個“刺激”,並讓這些“刺激”產生作用,達到誘發目的。好勝心強的孩子,用“激將法”會有刺激作用;自覺性強的孩子用心理暗示法即可;興趣廣泛而不穩定的孩子可按興趣遷移原理,采用逐步逼進法,等等。

孩子是否自覺自悟,是決定教育成敗的最後一關。早期誘發的各種方案,即使“刺激”效果很好,也隻是外因,它隻有通過孩子的內因起作用。所以,父母在設計方案時,應盡可能地讓方案引起孩子的領悟。當方案沒有產生“刺激”效果,或者孩子沒有領悟時,父母應及時修改方案或重新設計方案,重複試驗,直到孩子領悟,對孩子產生積極“刺激”效果為止。

(3)正確的家庭教育目標

司有和常告誡父母,“拔苗助長”就等於把參天大樹扼殺在幼苗萌芽的狀態,而“因噎廢食”同樣會讓饑餓的小鳥餓死在鳥巢中,這些在家庭教育中都應引以為戒。因為孩子對許多事情的認識片麵模糊,對自己更不了解,所以,父母應該幫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幫他製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

(4)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否適當,對誘發孩子智力發展至關重要。在本章內容中會詳細介紹司有和的教育方法。如果能聯係孩子的實際,辯證地使用,不失為一種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5)一定的文化知識修養

父母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這是實施早期誘發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如果父母對教育學、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不清楚,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去誘發孩子的智力。

教子點睛: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具有潛在的智能,科學研究表明,如果能讓這種隻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那他們的智慧絕不會低於任何一位有成就的大師。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孩子的潛在智力達到十成。隻要充分發揮出這種潛在智力,孩子就能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激發興趣,轉移興趣

積極的、穩定的興趣,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這是司有和激發孩子學習積極性的又一重要原則。

國外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認為,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教育和促進孩子發展的起點。如果拋棄這個起點,就會阻礙孩子發展的道路。可見,“興趣”確實是孩子成長道路的起點。

司有和把“激發興趣”作為早期誘發教育的第一個方法。他認為,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在“激發興趣”中,他主張,首先要了解孩子,認真分析孩子的特長,明確孩子將來的發展方向,然後根據發展方向培養孩子的興趣。

當兒子司衛東進入小學高年級時,司有和的早期誘發思想已經初步形成,並應用於家庭教育的實踐。他是這樣做的:先花時間觀察孩子,經過觀察,他發現兒子喜歡唱歌,可是每一首歌都唱不到頭;喜歡看足球比賽,可是並不好動;試探兒子的動手興趣,結果一台很好的收音機讓他拆得裝不回原樣……最終,司有和發現兒子喜歡看書,性格好靜,所以認為他學理科比較合適,於是根據這個大的方向來激發他對科學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會促使他產生興趣。司有和從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這一點出發,注意在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誘發又都以身邊的科學為內容。

例如,坐火車時,司有和就問兒子:“東子,你說這車窗外的樹為什麼往後跑呢?”“因為火車在往前開。”兒子回答。“那你再看看遠處,”司有和說,“遠處的那些樹是往後跑還是往前跑呢?”

不看沒事,這一看竟然糊塗了,遠處的樹怎麼會朝前跑呢?整個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圍繞一個看不見的軸在轉動,孩子好奇地看著他:“爸爸,這是怎麼回事?”這樣就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主動學習知識解決自己的疑問。

再如,在教孩子騎自行車時,司有和問:“我要把一個箱子從外屋推進裏屋,有摩擦力好不好?”“不好,推起來費力。”兒子回答。“那自行車輪子跟地麵有摩擦力好不好?” 司有和又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