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回答不了,司有和就解釋說:“自行車後輪和地麵的摩擦力向後,那麼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動自行車往前,所以人在蹬車時,就可以往前行駛。”
“那這個有摩擦力是好的。”兒子說。“但是前輪跟地麵有摩擦力又是不好的。”司有和接著說。兒子又好奇地看著司有和……
類似的實例很多。如回到鄉下時,司有和帶孩子爬山,鑽溶洞,看鍾乳石,他就對孩子講山水古跡;和孩子進城時,在公共汽車上,有位子也不坐,而總是站在最前麵看司機如何開車;就是平時洗衣服,洗衣機排水,水流形成漩渦時,也要把孩子喊過來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渦中心的空洞處試試,告訴孩子那裏確實沒有水,然後再給孩子講龍卷風形成的道理……
這樣一次又一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誘發,終於使兒子初步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由淺入深”地把激發起來的興趣鞏固下來,形成穩定的興趣。司有和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推薦科普書。
司衛東長大後,在一次閑談中說:“爸爸,要不是小時候看了您給我的《物理世界奇遇記》和《低溫世界》,我恐怕現在不會搞超導機理的研究。”可見,當時給孩子推薦科普書的做法確實起了作用。
司有和認為,早期誘發方法在“激發興趣”中,還應注意到孩子的現有興趣和父母確立的培養方向(目標興趣)不一致的情況。這時候,父母應該反複思考自己確立的方向是否正確。如果確實正確,是孩子的現有興趣不妥當,那麼父母就要設法把孩子的現有興趣轉變為已經確立的目標興趣。
這就是“轉移興趣”,通過有意識的教育活動,孩子的興趣是完全可以轉移的。所以,父母們不用擔心,興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孩子們的興趣,很不穩定,隨時都可能發生轉移。這種轉移,有自發轉移和人工轉移兩種。表現在孩子身上,前者就是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愛那個;而後者則可以通過父母有意識的教育活動來實現。
孩子的興趣單一,自然不好,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孩子的興趣。可是,孩子興趣太過廣泛,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有的興趣對孩子成長發展不但沒用,甚至還會產生負作用。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的興趣要區別對待,以確定對不同的興趣所應采取的發展、保護、轉移、製止等措施。
司有和認為,家長應該從孩子很濃的興趣中,選擇與目標興趣相關聯的興趣,關聯越多越好。然後就把目標興趣的內容夾在與其關聯最多、孩子興趣最濃的現實興趣活動中,讓孩子在高高興興的活動過程中,接觸、了解、認識目標興趣的內容,從而使他的興趣產生轉移。
教子點睛:
父母應該主意,孩子目標興趣的產生,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而是他在接受誘發過程中自發產生的。另外,如果通過誘發,孩子的興趣仍然沒有轉移到目標興趣上來,父母就需要改變方案,直到他自發產生興趣為止。
培養自覺性
所謂自覺,就是不需別人督促,自己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自覺性是一種意誌品質。司有和曾說,自覺,對於少年兒童的成長和智力發展的作用很大。少年大學生並不神秘,在同齡的孩子中,別人在玩耍、消磨時間時,他們卻自覺地去學習文化知識了。
現在的孩子,潛在的智力水平相差並不大,隻是非智力因素上的差異,使智力發展出現了不同。這裏的非智力因素,首要的一條就是自覺。自覺性強的孩子,學習成績會明顯地上升。
司有和說,要培養自覺性,有許多方法,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在糾正不自覺行為的過程中培養自覺性。父母可以在糾正孩子的盲從中培養他的自覺性。有的孩子做作業喜歡對答案,隻要一發現自己的答案與別人的不同,就認為是自己錯了,並馬上按別人答案改,這就是盲從。盲從是孩子意誌力不高的表現,是與自覺性相反的意誌品質。糾正了盲從,就是提高了自覺性。
司有和認為,要糾正盲從,必須進行長時間的培養。每次作業要求孩子自己檢查,父母發現錯誤也不要具體點出,當然更不要告訴他正確答案,而隻說有,或說有幾處,讓孩子自己去找。甚至沒有錯,也故意說有,鍛煉孩子的自我判斷能力,讓孩子敢於否定父母的意見。這樣,才能有效糾正孩子的盲從行為。
不過,有些行為也不是盲從,但也確實是不自覺行為。比如,孩子答應做的事,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又不去做了。這不是盲從,但屬於不自覺行為。
要糾正這種不自覺行為,司有和認為,“狠抓初犯”是十分重要的原則。當孩子在某個問題上第一次出現不自覺行為時,父母應抓住不放,及時教育,就容易在他形成穩定的意誌品質前糾正。司有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是這樣做的,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司衛東上初中的時候,被每天中午廣播電台播送的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吸引住了。但是,孩子以前不習慣睡午覺,所以在中午做作業,晚上則早點休息。現在如果中午聽評書,作業就擠到晚上,就會影響休息。所以,司有和跟孩子商量:是不是中午不聽,如果想聽,改在下午課外活動時間電台重播時收聽,孩子同意了。
可是,有一天中午,司有和與愛人外出辦事,回來時,還沒進門,就聽見屋裏的收音機正響著劉蘭芳的聲音。司有和一敲門,孩子趕緊先關上收音機,然後才來開門。司有和認為,孩子在中午聽廣播這件事上自覺性差,雖然是初犯,但必須抓住不放。
不過,司有和並沒有罵他,更沒有打他,而是坐到他的麵前講起道理來。從自覺的重要性講到自覺的作用;從少年大學生自覺學習的故事講到自己自覺地工作;從今天你是個孩子,隻有不用父母督促,自覺地學習,講到將來在工作中,才能不用領導管。最後,講得孩子難過地低下頭。“爸爸,你別講了,我保證以後中午不聽廣播了。”兒子伏在桌上難過地說。
教育產生了作用,但還沒有達到根本目的。司有和說:“不是不讓你聽《楊家將》,而是說自己決定、同意的事,就要自覺地去執行,不論幹什麼事都應當如此。”
這次及時的教育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此後,司衛東學習的自覺性大大提高。
教子點睛:
很多父母認為,現在的孩子“很難管”、“管不住”。其實,正確的作法是,不去“管”,而是去激發和培養孩子的自覺性。隻有孩子自覺了,他才能真正上進。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覺性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逐步培養中形成的。
教孩子學會學習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說過,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能有走路的能力,也就是培養學習的能力。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很多能力,比如,課前預習的能力、課堂聽課的能力、課堂筆記的能力、課後複習的能力、作業解題的能力、動手實驗的能力、應對考試的能力、信息獲取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記憶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思維的能力、自學的能力、創新的能力、自我調節的能力,等等。
司有和認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教給孩子學習方法,以此來培養他的學習能力。對此,司有和並不是一開始就很明確。剛開始的時候,司有和以為自己是大學老師,孩子不過是個中小學生,還會有什麼回答不了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