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兒子問司有和:“爸爸,這道應用題怎麼做?”司有和一看,原來是一道工程題。題目說:“有一條馬路,甲隊要巧天修完,乙隊要12天修完,現在甲隊修了5天後由乙隊去修,問兩隊共多少天可以修完?”司有和按題意一步一步寫出算式,寫一步,說一句,兒子“嗯”一聲,寫完算式,兒子高高興興地抄在本子上,作業也就完成了。
可是,問題很快就發生了。前幾天曾問過的同類習題又不會做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司有和這才明白,一道題,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孩子沒有經過一個思考過程,接受的隻是現成的結論,並沒有真正理解,所以印象不深,記不住,不能鞏固加深印象。所以,應該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孩子,讓他掌握。於是,司有和改變了輔導的方式。
比如算術問題,司有和采用反問法,啟發孩子思考,由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聲不行,要講出道理來。提的問題逐漸向計算的結果靠近,以至於最後讓孩子自己豁然開朗,明白解答方法,並自己列出算式來。經過這樣不斷地訓練,培養了孩子學習的能力,讓孩子掌握了解題的思路。
孩子進入初中後,問具體習題的情況大大減少了,這與司有和在小學時就注意孩子的學習方法,訓練解題思路有很大關係。另外,司有和認為,啟發孩子分析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簡單地解釋一些生活中見到的現象也很重要。
有一年暑假,司衛東指著牆上一個圓圓的光斑,問:“爸爸,那是怎麼回事?”司有和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孩子自己找答案。兒子看看屋裏,隻有五鬥櫥上有陽光。然後,他發現隻有媽媽梳頭用的鏡子是圓的,可它又不在陽光裏,於是就小心地伸手碰了碰鏡子,牆上的光斑立即動起來。
他們都笑了。“那鏡子的陽光是從哪兒得來的呢?”兒子還是不解地問。司有和高興地解釋說:“照到五鬥櫥鏡子上的陽光,反射到圓鏡子上,再反射到牆上,就成了這光斑。”邊說邊用兩塊鏡子做了多次反射的試驗。
接著,司有和又拿來一個臉盆,盆裏放了一枚5分硬幣。然後讓孩子向後退,一直退到剛剛看不見硬幣的地方。這時按住硬幣向臉盆裏倒水。水一滿,孩子就說:“看見了,又看見了。”司有和又解釋說,這是光線折射的結果,並趁機介紹了一些光學知識。孩子頓時對光學產生了興趣。於是,司有和勉勵孩子,要好好學習,將來就可以學到這些內容了。
對孩子來說,學會學習很重要。考試成績並不能衡量學習的好壞,學習好壞的根本標誌在於會不會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著名教育專家埃得加·富爾在《學會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教孩子學會學習,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
教子點睛:
父母應該認識到,讓孩子學習並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讓他學會學習,讓他具備學習力,因為在現代社會,學習力就是競爭力。隻有學會學習,具備了終身的學習力,孩子才能具備終身的競爭力,才能在當今社會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穩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除了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習能力的高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情緒。
司有和認為,情緒和智力的發展關係非常密切。積極而穩定的情緒是鼓舞孩子學習的動力,是推動他學習進步的保證。一個孩子如果情緒容易波動,那麼他的學習興趣也不穩定,學習自信心也會不足。所以,父母要運用恰當方法來穩定孩子的情緒。
怎樣才能穩定孩子的情緒呢?通過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司有和歸納了三點:脫離情境法:及時地將孩子帶離產生或可能產生不良情緒的環境;滿足需求法: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促其自慰法:引導孩子多角度認識問題,使孩子能自找寬慰,穩定情緒。
1986年6月底,離高考隻有幾天了,兒子報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進入了最後的複習衝刺階段。按道理來說,這個時候的孩子應該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
可是,一天晚上,兒子走到司有和跟前,說:“爸爸,今天夜裏我想看電視。”司有和一愣,心想:都什麼時候了,還看電視?不過,他沒有說出來,稍微遲疑了一下,他問:“什麼電視?”“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賽,現場直播。”看來兒子早就打聽清楚了。
“什麼時間?”司有和又問。“夜裏三點。”兒子回答。司有和心中又一驚:夜裏三點鍾起來看電視?這哪像是幾天後要參加高考?不過,他還是沒有阻攔,說:“行。不過,爸爸三點醒不了,你把電視機搬到你屋裏去,到時候自己起來看就是了。”兒子興奮地把電視機搬了過去……
司有和就是根據“滿足需求法”來處理這件事的。孩子既然提出來要看足球賽,一定是很喜歡。如果不讓他看,他就一定不高興,不高興就一定會影響考試的情緒。高考是重大的考試,一定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所以,這時候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能拒絕。他看過電視後也就安心了,也就不會影響應考情緒了。
到了高考時,司有和更加注意孩子的心理。兒子參加高考時,司有和也送他去。每場考試結束時,都細心地觀察他的神情。
第一場語文考過後,一出考場兒子就說:“我的漢語拚音可能沒有寫對。”“考過就算了,錯了就錯了,不要再想它。”司有和安慰他,然後他領著兒子到馬路上散步去了,他們欣賞著街景,全然不像是高考生和家長。
司有和之所以這樣做,是避免孩子產生不良情緒,尤其是對答案,對參加考試的孩子隻有壞處沒有好處。對答案的結果直接影響下一科目的考試。司有和這樣做的方法就是“脫離情境法”,把孩子盡快帶離可能會產生不良情緒的現場(對答案現場)。
下午是考化學。兒子緊鎖著眉頭走出考場。司有和知道可能出師不利,同樣沒有問他考得如何,隻是很平靜地問:“怎麼樣,有些緊張嗎?”“是的。卷子在手裏翻來翻去,好像都會做,可又覺得都不會做。”兒子懊喪地看著司有和。
“考砸了也沒關係。”司有和安慰孩子,“這種緊張的心情是盲目的。你想想,為什麼緊張呢?擔心考不上?擔心爸爸媽媽批評你?擔心你的同學笑話你?都不會。不就是換了個教室做考場,換了個不認識的老師來監考,其他和平時在學校內考試有什麼兩樣呢?既然沒有區別又何必緊張呢?”
這時,旁邊有幾個考生在對答案,兒子想停下腳步聽聽。司有和就對他說:“不要對答案。對了,沒什麼好高興的;錯了,也已經錯了,知道得早,隻會對下麵科目的考試有影響。”兒子聽了一擺手,說:“好,不想它了。”
司有和這樣安慰兒子,是怕他因化學考試失利的情緒而影響後兩天的考試,用的方法就是“促其自慰法”。
作為父母,應該把上麵的穩定孩子情緒的三種方法運用到實踐中來,相信一定會對自己的孩子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子點睛:
在穩定孩子的情緒很時,父母還應該主意把握兩點:一是幫孩子調節好情緒,以朋友的身份,多孩子一些安慰、理解和鼓勵;二是父母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給孩子,甚至是拿孩子出氣,在家庭教育中要絕對避免類似的情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