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 三博士之父陳克正:教孩子“玩學習”(1 / 3)

把學習視為玩兒,充分開發“玩兒”的內涵,深度挖掘讀書學習的娛樂成分和趣味成分。這就是“玩學習”的家庭教育理念,被媒體譽為“家教革命”。實踐已經證明,讓孩子“玩學習”,他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博士:陳淑華,1969年生,沒有受過良好的早期教育。五年級時接受父親的教育訓練方法,成績一路上升,1987年登上武漢市江夏區高考榜首,進入武漢大學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係,畢業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武漢生物製品所免疫學專業碩士,最後在德國耶拿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陳中靜,1974年生,小時候天資不好,別人一遍能學會的字,她需要教30多遍才會。經過父親的訓練方法,她成了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博士生。陳中州,1975年生,一開始,她就在父親的教育下成長,1998年獲得江夏區首屆華羅庚數學金杯賽第一名,2000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陳克正,湖北武漢人,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係,1979年開始,一直在武漢市江夏區任教。三個女兒都生長在農村,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齡前教育。但是,正是在他的引導和教育下,三個女兒先後成才,都成了博士研究生。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學習上,三個女兒並不是以刻苦勤奮取勝,而是一路“玩兒著”走向成功的。

學一點管教藝術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在這件事上,陳克正的看法是,做父母的,不要說孩子好管與難管,無論是好管還是難管都得管。他指出,想做一位成功的父母,就得盡力多學一點管教孩子的藝術。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陳克正的妻子下地幹活去了,大女兒陳淑華在縣一小讀書還沒有回來,陳克正煮了一鍋稀飯,還有上頓剩下的一小碗幹飯,二女兒陳中靜與三女兒陳中州都爭著要吃。因為飯不多,陳克正當時想,中靜是姐姐,應該讓著妹妹,於是他把那一小碗幹飯給了中州,這下,中靜一下子就發孩子氣了。

中靜很強,平時大家總是將就她,中州就比中靜小16個月,特別溫和,很聽話,在靜或者別人麵前吃點虧,也總是不在乎,陳克正那天的處理,完全違背了“常規”。中靜也就5歲多,這次她滿臉不高興,眼淚直流,離開小飯桌,把筷子一扔,一屁股坐到地上,身子往後一倒,一雙小腳在地上亂蹬,一雙小手亂抓,樣子十分難看。當地人稱之為“搭蝦子”。

當天的情形,陳克正腦海裏至今仍能清楚地記得。三個孩子中,這是第一次遇見,他完全沒有思想準備。不過,陳克正當時比較冷靜,沒有像一般的家長一樣,立即在女兒屁股上打幾巴掌,而是讓中靜一個人在地上亂滾,自己像沒事人一樣,讓中州自己吃飯,不理她,陳克正也盛來一碗稀飯,吃了起來,但心裏卻不能平靜。

陳克正想,得想個辦法來解決孩子這樣的問題。他決心動點腦筋,專門“備”一次課。中靜在地上鬧騰了幾分鍾後,見沒人理她,就不亂蹬、不亂滾了,靜靜地躺在地上哭。哭了幾分鍾後,還是沒人理她,她不再哭了,眼睜睜地躺在地上,躺了幾分鍾還是沒人理她,她就悄悄地爬起來自個出門去玩去了。

妻子回來後,陳克正把這件事告訴了她,妻子一時也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來。他們非常擔心中靜的這種不良性格。

為了盡快讓中靜改掉這個壞毛病,陳克正整整想了一個星期,設計了一套又一套的“教案”。陳克正比較認同說理教育,這種方法,他也在家裏試過幾次,有時有效,有時卻沒有效,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你給他講道理,他也不懂,這樣小的孩子是比較難管的。

陳克正想,那天如果我在中靜亂蹬、亂滾的時候,與她好好講理,她一定不會聽,因為她愛麵子,不會當麵認輸,而且她又很強,如果她不認輸,陳克正自己又難以下台,最後會逼得自己采取過激行為。

陳克正又想,如果選擇在她完全消氣的時候和她來講理,情形會是怎樣呢?經過認真思考後,他以為這是最有可能進行說理教育的時機。於是,他像真正上講台一樣,開始認真地“備”起了課。他設計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教案”:

一天早晨,陳克正拿出4個蘋果來,讓中靜、中州一起坐在飯桌旁,先給她們每人削了一個蘋果,在她倆高興地吃的時候,在中靜沒有想到的情形下,有意識地給她們“講課”: “靜靜、州州,以後,你們有什麼要求,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講,如果講得有道理,爸爸媽媽一定會讓你們滿意。但是,一定不能亂吵亂鬧,靜靜你聽著,一定不能‘搭蝦子’, ‘搭蝦子’很醜,以後不再‘搭蝦子’,能做到嗎?”

話是對她們倆說的,中靜自然聽得出主要是為了上次“搭蝦子”的事,這時,她也會直覺地感到爸爸完全是為她好,這時,她再也沒有丟麵子的感覺,也沒有堅持說“我要”的想法了,而且現在也不存在爭飯的事了,這時,她嘴裏又正吃著爸爸削的蘋果,她自然隻有點頭了。

此後,中靜僅僅重犯過一次,就徹底改正了這個壞毛病。這說明,通過這種教育,中靜的自我克製力大大增強了。這種是很難得的,正因為“難能”,所以“可貴”。

這件事,讓陳克正悟出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大道理:選擇好進行說理的時機,是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成敗的重要條件。他認為,管教孩子要有一個“法”,這個“法”就是管孩子的指導思想。具體地說,在這件事上這樣管孩子,是為了什麼?有時候,一些父母管教孩子盡管是出於愛心,看似是為了孩子好,但結果還是適得其反。

教子點睛:

管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父母,一方麵應該正確認識管教孩子的意義,另一方麵也應該掌握一些正確的管教孩子之道。管教孩子確實是一種藝術,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多學一點這樣的藝術。

以訓練代替說教

陳克正認為,家庭教育主要是“訓練”,而不是說教。一提到“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一般人就會聯想到小學教育,以為一般的孩子6歲上學,而如果在小孩4歲時就教他認字數數,還教他ABC,那就是在進行早期教育了。在淑華2歲多時,陳克正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會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有的父母想讓“鐵”能早日成“鋼”,就讓四五歲的孩子學這學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