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及時複習。所謂及時,不是指學完就複習,也不是等學到的知識忘得差不多時再複習,而是在大量遺忘發生之前進行複習。研究證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遺忘材料的數量是先多後少,尤其是學習新東西過後的20分鍾內是遺忘最快的時候。所以,針對遺忘的規律,我們必須在未遺忘之前進行複習。許多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在總結其學習方法上,都有共同的一點,就是複習及時,並且先密後疏。即複習開始時,間隔時間要短,複習次數要多些。以後間隔時間可逐漸加長,複習次數逐漸減少。學習中抓住了及時複習,防止遺忘的記憶規律。因為及時複習,可以使知識有一個比較高的保持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保持量下降的幅度漸慢。由於開始就有一個比較高的保持量,因此,學習起來就顯得輕鬆自如。而有些同學,學習完以後,不注意及時複習,而恰恰這時遺忘的速度是最快的。過一段時間,特別是到了複習考試,知識的保持量已經很低了,這樣再學習當然就要花費很大力氣。
其次,還要經常複習,因為每複習一次都會獲得一次鞏固記憶、加深理解和增添體會的收獲。
再次,複習時要全麵和重點相結合,以點帶麵地複習。
有一種記憶方法叫分組歸類記憶:在記憶較多材料時,為了便於記憶,可將所記的材料分組歸類,加以組合,形成不同的記憶組塊,可以大大提高記憶效率。比如,有112種礦物名稱,要求兩組被試者去記,一種辦法是把這112個詞打亂次序讓他們記,另一種辦法是把它們按上下位概念組織起來讓他們記。結果是用後一種辦法去記的那組被試的記憶效果好,第一遍就記住了3個詞,第二遍112個詞全部記住了。用前一種辦法去記的那組被試者第一遍隻記住了21個詞,第二遍才記住44.8個詞。另外,在分組歸類記憶時,按自己的分類識記比按別人的分類識記效果好。比如,有52張卡片,每張上寫一個名詞讓兩組被試者去記,一種情況是讓被試者按別人的分類去記,另一種情況是讓被試者按自己的分類來記。結果是按自己分類來記的那組被試者比按別人分類去記的那組被試者記憶效果高1倍。當然,對記憶材料進行分組歸類這種記憶法是建立在對材料理解的基礎上的,如果對學習材料沒有理解,也就談不上分組歸類,因為歸類本身就意味著必須通過思維過程的分析綜合理解的過程才能實現。
學習一個較長的材料,我們對所記憶的內容,通過加工整理將其歸類和係統化,並以提綱這種簡化的方式保持在記憶中,這種簡化的方式不僅便於記憶和保持,而且也便於回憶。編寫提綱一般包括3個方麵:一是把材料按照意義分成各個組成部分。二是提出每個部分的小標題或提出容易聯想的支撐點。三是將各個部分按標題或分出的支撐點聯接成一個係統。
由於編寫提綱,使材料獲得了條理性,同時把很長的材料形成不同的單元即記憶組塊,而且小標題又是為了提示應回憶的內容,因此形式上也比較豐富。
另外,分組歸類不一定隻按一個標準,可按記憶材料的機能、構造、性質、大小、顏色、重量、場所和時代等分類。為了便於記憶,在進行分組歸類時,分為多少組,各組內有多少個,必須要合適。如果分組太多,記憶就費勁。分組太少,組內的個數就會增加,每組內的個數相差太多也不好記。分類的時候,總會有不好確定屬於哪類的特殊事物,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必非給它們找出共同性不可。如果把這些特殊的事物歸納在一起,也自然能夠編成1組。
還有一種是閱讀與試背結合:人們記憶材料,可以有兩種方法:一是從頭到尾一遍一遍地念,念到全背下來時才算完;二是先念幾遍,然後不看書試著背誦,背不出來的地方或遺漏的地方再看書糾正,這樣直到全部背下來為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沒有完全記住材料之前就盡早地嚐試回憶,是提高記憶效果的重要條件。實驗也發現第二種方法(叫嚐試背誦法)比第一種方法好,並認為最好的時間比例是閱讀占40%,嚐試背誦占60%。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學生識記一段課文,一組學生連續閱讀4次,另一組學生閱讀2次,嚐試背誦2次。分別在1小時、1天和10天後進行測驗。結果發現,邊閱讀、邊背誦組的效果要明顯高於連續閱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