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有趣的漫畫:爺爺問他的孫子,你知道米是從哪裏來的嗎?孩子指指裝米的壇子說,米是從那裏來的。爺爺啼笑皆非。在孩子的生活經驗中,壇子就是出米的地方,而不知道米是從稻來的。一個大城市裏的小學生到了農村一段時間之後,回來感慨地說,原來米是從田裏長出來的。也許我們覺得好笑,但是這個小學生的感慨的確是發自內心的,當他隻看到米這個結果,而從來沒有體驗過育種、插秧、灌溉、鋤草、施肥、收割、曬幹、脫粒等一整套工序過程,不知道這些工序的前因後果,他當然不會無師自通,知道“米是從田裏長出來的”!而當我們總是隻把知識的成果拿給自己,而不讓自己看到知識產生的過程,那麼我們自己就很有可能認為,知識就是從書本上來的。這個不是笑話,是悲劇。
這是很久以前的一個例子了:一位優秀的化學老師所任教的一個班的學生在當年的高考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績,全班化學學科的平均分達到90多分,而滿分是100分。學生們大多考上了重點院校。一年之後,學生紛紛回母校看望這位老師。老師突發奇想,把一年前高考的化學試卷重新拿出來,讓非化學專業的他的學生們重新做一遍。結果出來了,同樣這些學生,一年前平均分是90多分,而一年後平均分隻有15分左右,而這15分基本上是跟化學思想方法有關的內容。不能說這個老師不優秀,不能說這些學生不優秀,也不能說這個事情很偶然,相反,這個例子太有代表性了!如果我們在另外的地方,換作另外的學科,同樣來做一個實驗,很可能會得到類似的結果。而這個結果,雖然很讓人震驚,但是細細想來,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以預料到的。不信你去問問那些已經工作的大學畢業的白領,問他們還記不記得高中時學過的數學公式,比如說三角函數的一些公式等等。結果我想大家都應該能夠猜出來,除非此人大學讀的是數學係,否則這些公式他肯定基本忘光了。麵對這樣的事實,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要學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按照這個化學老師做的實驗,我們所學的知識,85%一年之後就忘得差不多了,隻有15%是仍然記住的。而這15%的內容,不是單純的知識點,而是思想方法。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花費大量時間灌輸給自己的內容、現在花大量時間反複操練的題目、反複背誦的知識點,對我們的長遠來說,可能毫無用處。在祖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處處都在進行著如此低效率的學習,隻是因為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首先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是首先要通過考試。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事實。
這是一個在同學中影響甚遠的誤區。在知識、信息發展緩慢的年代,也許我們對於知識、結果的學習還沾沾自喜:牛頓花1.2年時間推導出來的二項式定理,一個普通的中學生隻用1.2個小時就學會了。難道我們也讓自己用一兩年的時間去推導二項式定理嗎?這個反問是有力的,也說明了知識的學習並非完全沒有必要。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知識增加和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僅僅依靠知識的傳授,就指望自己能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困難越來越大。據稱,現在全社會每4年有75%的知識被更新,也就是說一名大學生4年大學畢業之後,他所學的大部分知識將很快一點沒有用處。因此,那些我們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和結果即使仍然固執地留在我們的腦海裏,而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被我們忘記,可能也已經被不斷發展的社會所淘汰,沒什麼意義了。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知識是從哪兒來的?知識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書本上來的,更不是老師講出來的。知識是經曆一個從無到有,不斷產生、發展、變化、更新的過程的。我們學習知識固然重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比學習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在掌握學習知識方法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一名老師的教學,一般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即是簡單的傳授知識。一般的老師,隻要專業基礎沒什麼問題,不要講錯、講漏,基本都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完成的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道理人人都會講,但是要講清楚、講透、講的吸引學生,這不是一般人隨隨便便能夠做到的。現在的教學,絕大部分還停留在第一個境界,所謂好的老師,也就是誰更會講,誰講得更精彩而已。不信,去看看公開課,你自然會得出這個結論。第二個境界是老師教給的方法。有不少同學通過老師的思索,在力地追求第二境界。老師們也傳授知識,但是重點卻不在知識,而在於讓我們知識的學習,掌握科學的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的不會直接把問題的答案告訴我們,而問學生為什麼?我們視得出答案的過程而不是答案本身。因此,比結果更重要。他們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很多東西,而是鼓勵學生去探索,引導學生去思索。坦率地說,有這個境界的意識的老師是不少的,但是真正在這個境界裏有所成就的老師卻不多。最高的境界是第三個境界,那就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何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