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成績為第一位的錯誤觀點(2 / 3)

我們還是來看一看第二個境界,第二境界的老師會向學生提出很多問題,而促進學生的思維。但是,學生還不會自己提問題,或者說,提的問題還是有固定模式的。第三境界的教學是真正有創新精神的學習,不僅僅教師自己提問,更多的是解放我們自己的頭腦,使我們的思維開闊,自己能夠在知識的原野上縱橫馳騁,從而真正達到自由王國的境地。達到這個境界的學生的特征就是永遠有問不完的問題。據報載有一名中國的中學生在中國的高中學習時,有很開闊的思維但總是因為最後幾步計算錯誤而不能得高分,並受到老師批評,後來他去了美國讀大學,每次上課都不停地問老師問題,有一節課老師實在無法回答他的問題就發動全班同學為他鼓掌。這名學生第二年就當上了學校的校長助理。這樣的學生無疑是有創新精神。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哲學家羅素問穆爾,“誰時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回答:“維特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隻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流露著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後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一次有人問維特根斯坦:“羅素為什麼落伍了?”他回答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維特根斯坦所處的境界正是我們學習要追求的第三個境界。

下麵,我們通過一個梯形麵積公式的例子來具體地說明學習的三境界。第一個境界的我們,會這樣上老師的課:梯形的上底是a,下底是b,高是h,那麼梯形的麵積是什麼呢?梯形的麵積公式h(a+b)/2。大家要記住這個公式。於是教師出一些題目對學生進行訓練,比如上底是5,下底是9,高是5,求麵積是多少。然後進一步進行一些變式訓練,這是中國教師最擅長的,諸如告訴你麵積、上底和下底,求梯形的高;或者兩個梯形,上底下底相同,一個梯形的高是另一個梯形的2倍,那麼這兩個梯形的麵積有什麼關係等等。通過這樣的反複訓練學生應試的能力大大增強了,考試時碰到有關梯形麵積的題目,基本上沒什麼大問題,因為一些常見的變化老師都訓練過了。這是第一種教知識的境界。第二種境界的教師則會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梯形的麵積公式是h(a+b)/2,他會通過種種辦法暗示我們通過圖形的剪切,把梯形變成等麵積的三角形,或者把兩個同樣的梯形顛倒一下拚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通過這些途徑自己把梯形的麵積公式推導出來。這種教師的境界無疑就高明多了。現在的中學生,不知道梯形麵積公式的很少,可是如果繼續問他,這個公式怎麼來的?可能就會難倒一大片了。有一些學生就會說,這是書上的公式,或者,這是老師教的。這便是明顯的第一種境界的教學成果!相反,如果有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夠講出推導這個公式的過程,那麼,他的老師就已經是第二境界的老師了,或者至少,這個學生已經是第二境界的學生了。如果第三種境界的教師出馬的話,他可能就在黑板上畫一個梯形,然後請同學就這個梯形發表想象。有學生會說這是一個特殊的四邊形,並說出作為梯形它必須具備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特征;還有學生會說這種圖形可以作為瓷磚的圖案鋪地板而不留縫隙,教師會鼓勵其思考具有這種性質的圖形的特征;有學生會想到其他圖形都有公式可以計算麵積,那麼梯形也應該能夠推導出麵積的公式,教師讚賞他的這種思路,然後啟發大家思考梯形的麵積和什麼有關係。通過嚐試,得出如果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固定的話,盡管梯形的形狀還不確定,但是麵積已經不變,然後再去推導梯形的麵積公式。這樣,教師就把知識的產生、發展以及得出結果的整個過程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學生麵前。當然,如果有學生推導出不一樣的梯形麵積公式,盡管可能很麻煩或者不正確,但是這就是一種探索精神,不但需要肯定,也是教師竭力要培養的。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就會逐漸被打開,而不是囿於書本、囿於教師,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意識就會逐漸得到增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