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不同學科學習的“黃金法則”(1 / 3)

我們大家都知道,種植不同的農作物,要根據不同的氣候、地形因素做到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其實,“因地製宜、因時製宜”的思想在各個領域都是適用的,對於學習當然也不例外。學習上的因地製宜,就是要依據不同的學科的特點和個人實際情況製定不同的學習任務和方法;而因時製宜就是在不同的複習、應考階段製定不同的策略以突出重點。借用周總理的一句話,那就是要“求同存異”。在教師講授主流知識的節奏下,把握好每個人“各異”的方向。

一、記憶的方法——文綜三科

都說文科就是背書,但大家似乎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我確實很用功地看過書了,但還是背得亂糟糟——曆史事件先後分不清,評價無法對號入座,政治要點記不全等等。這確實惱人。我認為,所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書,就是在合上書本以後幾乎可以條理清晰地複述。照著這個目標,可以嚐試一下如下幾點小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自問自答法。知道自己背的是什麼是背好一切的前提。在一章書講完後,可以把知識用問題的形式展現。即分割成塊。比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背景是什麼?評價是什麼?”,“國體與政體的含義是什麼?關係是什麼?”等等。肉要一塊一塊的吃,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背書也如此。向自己提問的過程,就是熟悉知識的過程,一個個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書本的脈絡。

2.關鍵詞法。用最精煉的詞來代替冗長或是修飾性的句子,既可以減少記憶負擔,又可以保證要點不重不漏。比如“戰國時期農業發展的表現有哪些?”答為:鐵農具開始使用……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生產效率……興修了大量水利工程等。那麼把它歸為“鐵”“水”“牛”,或“水”“鐵”“牛”,三個字便可以串聯起全部的內容,要點一個不會丟。當然,這樣高度概括的前提是我們要讀熟課本,這樣才可以由關鍵詞組出答題時需要的正確句子。這個方法對於政治學科也是適用的。政治術語常常有一些定性的名詞,例如“關鍵”“核心”“本質”等等,而這些詞在答題中又是絕對不能隨意更改的,那麼不妨就以這些詞作為關鍵詞記憶。三個代表的內容,就可以這樣記憶。

舉例:實行君主立憲製的國家都有哪些?可簡記為:英日泰比西瑞挪;

又如:實行單一製結構的國家有哪些?可簡記為:中法意日匈波蒙。反複念幾遍直到像念“常使英雄淚滿襟”、“每逢佳節倍思親”那樣順口熟悉,自然就記得牢了。另外我們可以采用口語化記憶、術語化答題的方式來簡化記憶過程。用最通俗的大白話來記知識,答題時再轉化成書麵文字。

舉例:漢朝實行的編戶齊民製度的目的?可簡記:管人,收錢(編戶齊民製度既是行政製度又是賦役製度)答題時再轉化為:加強對百姓的控製,保證國家的賦役征派。

3.對比列表法。對比記憶,實質是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事件都可以拿來比較。古代史是一個最典型的模式。每一個朝代都是在前代基礎上的發展與變革。抓住這個特征,我們就可以像背乘法口訣那樣“橫背豎背”都自如了。(文化的表格)在這裏向大家提供幾個可以比較的實例:

曆史學科:

文藝複興、啟蒙運動與新文化運動(背景、內容);

馬基雅維利和商鞅的主張(內容);

查理二世反攻倒算與袁世凱尊孔逆流(性質);

雅各賓派的激進措施和前蘇聯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評價),等等。

地理學科:

農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區位因素;

同種氣候類型在不同大洲的分布等。

這一係列知識經過比較,都可以尋找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對於我們把握事件的性質,以及客觀地評價曆史事件是頗有裨益的。

4.質疑讀書法。“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貴在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疑之外無時不介,可疑之書,層出不窮,屈原《無問》,王充《論衡》都是質疑的精華。

5.循序讀書法。即由簡至繁,由淺人深讀書,古人雲:“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常采用此法,朱熹說“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理在於此。

6.溯源讀書法。務求明確知識的來龍去脈,對其產生、發展的過程把握透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用在讀書方法上,就是善於溯源讀書,搞清來源和流向,從而真正把書讀懂讀活。

7.推測讀書法。就是在閱讀關鍵外或疑難外,掩卷而思,或沿著作者思維軌跡追蹤探索。牛頓說“沒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貢獻”。即使推測沒有新發現,也可消除大腦疲勞,精神振奮,提高讀書效益。

8.逆向讀書法。在讀書過程中,善於調整或改變思維方向、角度追求新知。逆向讀書法可以開拓思路,把知識讀活。例如歐氏幾何認為,過直線外一點可以而且隻能作一直線與之平行,但年輕的羅巴切夫斯基卻向相反的方向去構思,如何可作不隻一條平行呢?由此產生了“非歐幾何”。

9.滲透讀書法。就是在潛心鑽研某一問題時,要讀一些相關學科的書刊,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以不同見解方法來思考,以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博係眾家之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並有所創新,有所發現。

10.個性讀書法。是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讀書之法。人的性格、背景、氣質、基礎、潛力、才幹多不相同。如能正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塑造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和特長,就一定能高效地讀書,並獲得應有的成功。

再講一下文科學習的基本要求:

1.讀懂。

凡須掌握的知識,一定要反複琢磨,理解透徹,讀一次不懂,再讀,三讀,直至讀懂決不走馬觀花一知半解,若明若暗。古人雲,“讀書破萬卷”,關鍵在“破”字上,破即讀懂。不懂就要有疑善問,務求破疑弄個明白。

2.讀通。

融會貫通,聞一知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搞清知識來龍去脈,前後知識聯係,使之連貫一氣,成為體係,首先把書的內容聯係起來思考,達到輕渭分明。其次,要注意縱橫比較,充分把握其縱向和橫向的係統結構,再次,溫故知新和新舊轉換,不斷改善智能結構。

3.讀活。

將靜態知識化為活的知識。把書讀活先要理解精髓、靈活運用,並對書的內容加以深化或再創造。

上課時認真聽講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麵要及時的進行複習。有什麼問題是從做題中發現的,自己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要及時的弄懂,並把比較經典的題型記錄好,並且日後要及時的進行複習,以確保不會被忘記。文科這樣,理科更是如此。下麵淺談下中學理科的學習方法。

(一)學習理科,要獨立思考,深入剖析題目。剖析題目,要找到相同點和不同點。這道題用的方法是什麼,這種方法適合於哪類題。如果能如此類比,融會貫通。不但可以記住具體的解題方法,也能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理科解題是一種創造,但它是有稽可考的創造。方法應用的熟練與否,就是在日積月累中練就的功夫。對於有些題目,或許你有思路,但進行不到底,這樣,怎樣走到正確思路上來就是題目的價值,或許你沒有思路,這樣,解題的突破口就是題目的價值。你還可以打開記憶庫,搜索一下解題的方法自己有沒有印象,甚至想想正確的思路是由哪些條件引發的,自己為什麼沒找齊這些條件。總之,最終都可以歸結為知識儲備的問題。儲備越豐富,思路就越暢通。

這些思考其實人人都在做。不同的是,有人領悟的深,他把題目的解答分解為實質的方法,然後補充到記憶中去。“實質”是可以應用在任何場合的。有些人沒有深入思考,他得到的隻是一種印象。遇到相似的題目會做,一變化就不會了。這兩種情況都曾發生在我的身上。不善於思考時,翻幾本書都沒有明顯的作用,善於思考時,一本書的內容都讓我感到充實。為了把剖析題目的成果銘刻於心,我還把遇到的新情況記錄下來,後麵寫上相似的例子加以比較。從中我發現,在一個題目中用到的方法,在另一個題目中也有表現。這樣知識前後呼應,舉一反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這樣思考成為一種習慣,就會覺得日積月累自然水到渠成,這大概是高考狀元們並不怎麼介紹思考過程,而是立足於勤奮的原因吧。

培養這樣剖析問題的能力有一個原則,就是獨立思考,比較異同。同就是各類題目中相同的方法;異就是你的思路於他的思路產生差別的環節。能夠仔細思考差異產生的原因,就會在探索中得到提高。

(二)反複揣摩,提綱挈領。學到的知識,一定要通過反複複習才能掌握。我們平時做練習題,也是讓知識複現的過程。對於已經做過的題目,更要反複揣摩才能活學活用。我的做法是:除了做題時深人剖析外,還經常瀏覽同一章節各類題目。把有共性的方法聯係起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比較之中,原來不知如何下手的題目也得到更好的消化。

日常學習中,許多人對同學之間解題能力的差異感到很迷惑。其實能力再強的同學,解題是的思維過程也不特殊。隻是因為他們知識儲備牢、多、成體係。解題思路才能不斷湧現,正確思路才能進行到底。不要以為這種能力是天生的。我們都知道,人的智力相差不多,這是指人們記住、熟悉事物的能力相同。但知識牢不牢,能不能很快複現,則依賴於記憶是否科學。理解記憶,聯係記憶,反複記憶。就是記憶的科學方法。剛才提到的“獨立思考,剖析題目”,就是尋找知識中可理解,能被聯係的地方。而勤奮努力,就是讓記住的東西更有機會複現。能力強的同學並不是學習上最輕鬆的同學,恰恰相反,他們是思考上最勤奮的同學。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有的人善於拔釘子,就是因為他們敢於碰釘子。所以我認為,隻要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人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一步步壘起知識的大廈!

下麵分述下各科的學習方法。

一、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是門基礎學科。作為生活、學習非常緊張的中學生,應如何學習它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麵著手,相輔相成。

要課前預習。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各冊既有單元提示,每課又有預習提示及課後練習。預習提示或者提供背景材料,或者針對課文重點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同時提出一些字詞,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去理解和掌握;文後練習的意圖是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學習語文精彩之處。總之通過預習先了解、感知整個單元或全篇文章。

要專心聽講。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中招考試語文卷題型變化雖快,但每個知識點在課本上都能找到相應的篇目。所以,上課既要專心致誌地聽,做到眼、耳、嘴、手、腦等器官綜合運用,又要做好課堂筆記,文中重點段落、優美的語句要勾畫出來,老師幫助概括歸納的東西也要記在本子上,進一步領會作者寫作意圖,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節,總結寫作特點,領會文章寓意等。

要廣泛閱讀。語文學習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拓寬知識麵。擴大閱讀範圍,就是既要讀一些文學名著,又要讀一些報紙雜誌上的優美文章,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探究。此外,要培養良好的閱讀方法,掌握科學的閱讀技能,如圈點批注、摘錄卡片、朗讀、默讀、精讀或泛讀等。俗話說開卷有益,隻有通過廣泛的閱讀,才能逐步提高語文水平,提高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要全麵積累。語文學習關鍵在平時的積累。專心聽講、記好筆記是積累;課外廣泛閱讀、摘錄對自己有價值的內容是積累;茶餘飯後翻翻報刊、查閱字典是積累;閑聊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韻耳聞是積累;網上漫遊、春聯婚聯、街頭標語口號、電視廣告等目睹的也是積累。可見,事事留心皆學問,的確如此。

要堅持寫作。現代中學生雖然學習負擔重、作業多,但仍要堅持練筆。若平時寫得少,或長期不寫,到考試時就有擠牙膏似的苦澀感。所以,要堅持寫作,日記、散文、隨感都可以寫,寫後再修改。另外,寫文章要養成事先列提綱的習慣,列提綱的過程就是選材和歸納構思的過程。提綱,也就是文章的“藍圖”,即開頭如何切入,中間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怎樣結尾等。

二、英語學習方法

學英語有三個特點,一是興趣濃,二是以將來的實際應用為目標,一開始就聽、說、讀、寫、譯五大能力並重,三是方法正確、係統、效率高。

好成績=興趣+方法+勤奮;

興趣來源之一熟悉產生好感;

興趣來源之二快樂提高興致;

興趣來源之三新奇吸引注意;

興趣來源之四愛屋及烏。

丟開拐杖,養成英語思維習慣。初學英語,就盡量不用中文拐杖。每天用一段時間,讓大腦進入純英語狀態。養成用英詞典的習慣。

詞不離句、背、用結合,單詞記得牢。重複、結合句子和課文,單詞記得快:具體做法是在學每篇課文前,先花幾分鍾瀏覽生詞,仔細注意每個生詞的詞形、詞義和讀音。然後在課文中每個生詞下麵用鉛筆畫一道杠,以便聽課文或讀課文時能特別注意到它們。在不符合讀音規則的生詞上方可標注重音或音標,但不要在詞旁寫中文詞義。然後就開始逐句聽課文錄音,聽熟之後,再把聽課文與讀課文結合起來複習。在一遍遍聽和讀的過程中,遇到每個生詞都要清晰地在大腦中反映出它的形、音、義(但是請盡量記英語詞義,而不是中文詞義)和用法,以便不斷加深記憶。這樣,要不了多少遍,就能記住這些生詞。再經過幾天有計劃地聽、讀課文複習,就能記得比較牢了。背、用結合、單詞記得牢,具體做法是:先用聽、讀課文的方法把生及其用法記住,但此時記憶效果還不算牢固。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以前的詞彙和語法庫存,用新學的生詞反複造種種各樣的句,把生詞編進各種各樣的故事情節中,內容越古怪離奇越好。比如學了吃這個生詞,不妨編出我吃了一張桌子,我吃了一座山這樣的句子,以便留下強烈印象。這樣反複用的機會越多,就會記得越牢,用得越熟,這種方法不僅有利於牢記生詞,掌握詞彙基本用法,還有利於讓每批生詞與以前儲存的詞彙加速融合,聯成一體,提高全部詞彙的可用度。這是因為:要想掌握一門外語,除了要記住大量詞彙外,還需要熟記詞彙與詞彙間的大量聯係和搭配,甚至要記住很多現成的句子。這樣詞彙在大腦裏才不是孤零零的散兵遊泳,而是一張縱橫交錯的詞彙之網。到了這一步,每用一個詞腦子裏就能想起一連串適合的詞語搭配,冒出若幹適用的句型,才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多種感官交替複習記憶效果好。

重視遺忘規律,合理安排複習密度。外語複習如果在16小時內進行,能明顯降低遺忘率。學習後9小時內複習10分鍾,比5天後複習1小時的效果還要好。需要合理安排複習密度,縮短複習間隔,以便用相同的時間記住更多的知識。比如說,如果你每周有三個小時學英語,與其隔一天學一小時,不如在五六天裏每天各學半小時。如果你每天都有一小時學英語,與其每次學一小時,不如安排為上下午大空中學半小時,使同樣的內容每天重複兩次,因為在12小時內複習比24小時後複習,能更顯著地減少遺忘。效果最佳的複習密度,是一天之內與同一篇外語材料見麵2~3次。對外語水平不高的人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令他們感到生疏的英語,比其他類別的內容更容易忘掉。

值得推薦的外語學習時間安排:相同的英語內容每天都能見兩三次麵,複習間隔縮短,遺忘便會減少。不僅體現在詞彙量上,更體現在全麵紮實的基本功上——流利的口語、靈敏的聽力、良好的語感、規範的英語寫作能力等。學英語每周五天以上,每天2~3次的時間安排,是一種值得推薦的做法。

精聽與泛聽——提高聽力的兩條路:精聽先行,才能夯實基礎。精聽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訓練牢牢記住英語詞彙的語音特征,使耳朵對它們產生靈敏反應,幫助大腦擺脫對眼睛的依賴,變為僅憑耳朵也能輕鬆聽清聽懂。所以,所選擇的聽力材料應該與自己的詞彙量大體相符,而且為了聽不懂時隨手可查,一定要有與磁帶配套的文字材料,最好能查到磁帶上的每一句話。提高聽力的基本方法,是與所用的英語教材同步推進聽力訓練:每學一節新課,就按聽力先行的要求,把這一課內容聽得滾瓜爛熟,並結合說、讀、寫、泛聽等訓練反複交叉應用,種種能力齊頭並進。這樣做的好處是:循序漸進,不留聽力欠賬,基礎牢固而全麵,耗費的時間總量也更少。精聽的原則是寧可再聽十遍,也不漏掉一個疑點。具體程序是:先把選好的一段精聽材料從頭到尾不停頓地聽一遍,聽以前,盡量對文字材料一眼都別看,這樣才有利於取得更強的聽覺記憶效果,避免視覺記憶先人為主,對聽力形成幹擾。第一遍聽下來,一方麵看自己能聽懂多少,更重要的則上找到那些有疑問的地方——它們將是你隨後的主攻方向。從第二遍開始,就逐詞逐句地向前推進,完全聽懂一句之後,再聽下一句,遇到任何疑點都要停下來反複倒帶去聽,而不要輕易看教材,實在聽不出來才去看教材。遇到詞義不明的詞彙時,最好是用筆寫出來以加深印象,強化詞形與發音之問的記憶聯係。在精聽過程中,還要注意那些變形的語音,以及一切你原本以為應該如此卻並未如此的語音(這既包括你讀音不準確的單詞,也包括弱讀、連讀、失去爆破等情況),聽時聽不懂,一看全認識,往往就是它們從中作祟。通過一遍遍反複聽,把它們全都牢記在心,下次再耳聞時,它們才逃不過你訓練有素的耳朵。如果你不停頓地一遍聽下來,能夠輕輕鬆鬆聽懂其中的每個詞、每句話、每個語法現象和全文的意思,對每個單詞的讀音(包括所有變了形的音)都能無一遺漏地聽清,那麼在此基礎上,繼續聽前麵已聽次數的一半加以鞏固,這段材料的精聽就算合格了。當然,此後仍需要安排適當的複習,才能使之變成長期記憶,或永久記憶。精聽訓練,務必從最基本的對話和短文開始,紮紮實實地由淺人深,千萬不要不會走路就先學跑,避免從難度高的材料開始。這是因為,那些簡單基本的內容不僅是聽力的重要基礎,應用範圍也往往很廣如果不幸被你忽視而沒有精聽,聽起英語來就會到處遇到絆腳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