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夏天的上午,天氣炎熱。呂雉帶著兩個孩子在田間割草。她熱得滿身是汗,把剛割好的一堆青草抱到田邊路旁。一個老翁不知何時來到旁邊。呂雉見他滿頭汗水,須髯皆白。 “天氣真熱,敢向夫人討口水喝,不知有否?”老翁對呂雉說。 呂雉見他偌大年紀,頓生憐憫之心,忙將水罐送到他的麵前。
“請老丈自用!” 老翁喝完水把碗放下,抬起頭來端詳了呂雉好一會兒,臉上顯出驚奇之色。
“老夫自幼學相,小夫人臉透神光,聲含鳳音,今後必當大貴。” 時,兩子見母與人語,也跑過來觀看。老翁看著來到跟前的一雙兒女,連稱:“貴相,也是至貴之相!”他用手撫摸著劉盈的頭,對呂雉說: “恕老夫直言,自古言:母以子貴。夫人之貴,必應在此子身上。今日有幸得見夫人母子,多有打擾,就此告辭!” 說完,老翁順路往西,飄然而去。 老翁已走,呂雉發愣,心情再難以平靜,正準備攜子歸家,恰劉邦休假回家來到這裏。呂雉便把剛才之事向劉邦說了一遍。劉邦聽說老翁剛走,就邁開大步向西追去。 老翁正走間,忽見有人追來,便停步相候。 待劉邦跑近,上下仔細打量了一番,未等劉邦開口,老翁便說: “君相大貴,如我料不錯,田旁母子定是尊眷。”
“正是,多謝老丈美言。”
“母子所貴,皆因足下,望好自為之。”
“如日後真如老丈所言,邦絕不忘今日。”
“看相為人,不言酬謝。在此別過。”說完轉身就走。
史書上有這樣一段記載: “至劉邦稱帝,派人尋覓,沒有音訊,隻得作罷。” 在人世間,相術難相信,機遇卻是真。凡在世之人,都有機遇,抓住,可能成事;失去,則一事難成。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但必須識時勢,知機遇,且為之奮鬥的人,才能成為英雄。劉邦出身布衣,行遭不齒,但他心存鹹陽,崇拜秦始皇,從本質講,渴望由貧困變成富貴,由賤位邁入權門。時勢在哪裏,機遇又在哪裏呢? 他隻能耐心等待。閑來無事,他用竹皮編成了一種冠式,但外表頗為粗糙。劉邦手下有兩個役卒,一管亭中雜務,一管巡查輯捕。管輯捕者告訴他,薛地多冠師,能做好此冠。劉邦就叫他帶著冠式前往薛地。數日後,此卒帶著做好的新冠歸來,做得確實精致細膩,約高七寸,廣三寸,平整如板,甚合劉邦之意,被稱為劉氏冠。劉邦興漢後,下令規定:必爵登公乘者,才能戴此冠。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逼死扶蘇,立胡亥為帝,被稱為秦二世。二世繼位後,亂施暴政,民苦不堪言,陳涉首先發難,隨之群雄並起,劉邦的機遇到了……
二、斬蛇興兵
二世元年(前209年)初,胡亥頒詔,令各郡縣遣送役徒,西至驪山,加固秦始皇墓。
詔令下到陳縣,縣令在境內貧民中征得壯役數十人,加上獄中囚犯,令泗水亭長劉邦押往驪山。
從陳縣到驪山,翻山涉水,千裏迢迢。縣守恐途中有事,令將眾徒雙手綁起,再以一繩相連。劉邦見人員已齊,辭過父母、妻子,遂率眾啟程。
眾徒都是被強征而來,哪個願離故土!哪個願別妻子!隻是畏於苛政,無奈西行。一出城,人群中就怒氣衝天,行速極慢。劉邦雖為押解,但和他們的地位,又能相差多少?所以,任其所為,不加製止。沒想到,一出縣境,就逃了幾個,再前行數十裏,又有幾個不見了,到了晚間停宿驛站,清晨起來清點人數,又失去了數人。劉邦孤獨一人,無力四處尋找,隻得自認晦氣,繼續西行。
這日,進入豐鄉(今江蘇豐縣)西邊的大澤。此澤方圓百裏,到處泥濘,遍地葦草。劉邦環顧四周,心思:此處逃亡甚易,我當小心防範,如再失人員,我將無法交差。忽然,前麵人群又亂,有幾人乘機掙脫繩索鑽入葦叢。等劉邦趕到,野葦茫茫,又到何處去尋?心中感到異常煩悶。又行數裏,見前邊路旁有一小亭,亭中有人賣酒,劉邦索性停住隊伍,令眾人就地休息,自己走進亭中借酒澆愁。劉邦本喜杯中物,又加心情不暢,一杯接一杯,直喝到日頭西下,還未動身。
夜深了,堆堆溝火旁,圍睡著累乏的役徒,而劉邦仍沒睡意:自己奉令押解眾徒,現已逃亡多人。路途險惡,趕到驪山,還不知能剩幾人?現秦律如此嚴酷,到時即使不治自己的罪,恐也難返故土。既然這樣,我何不……劉邦驟然起身,把眾徒叫醒,使其圍在一起,向大家說道: “你們被押往驪山修墓,工苦吏暴,也不知有多少人葬於異鄉,能生還故鄉者又能有幾人?我已想過,今放你們一條生路,逃命去罷!”
眾人聽後,頗吃一驚,覺得像在夢中,及醒悟過來,忙給劉邦跪下: “劉公不忍我等送死,慨然相釋,這等大恩大德,我輩沒齒不忘。隻不知,公將我們釋去,又如何回去交差?”
劉邦聞言大笑,遂說: “你們逃後,我也隻好遠走高飛,難道還會回去送死?” 眾人這才放下心來,相互解下手上的繩索,四處亡去。唯有十餘壯士,站著未動。
“你們為何不走?”劉邦問。
“劉公如此大德,我等亡走不義,我們已商定,情願跟從恩公,同生共死!”
劉邦見他們這樣說,慨然說道: “多蒙諸位不棄,天高地闊,我們必能闖出一條生路來。”
因怕天亮後官府追捕,劉邦指揮眾人覓小路而行。天上月光明亮,小徑荊草叢生,劉邦醉意朦朧,壯士魚貫而行。正走間,忽然前麵大嘩,有人跑過來說: “不好了,前麵有大蛇擋路,碗口粗細,長約數丈。我們不如按原路退回,另找別路行走……”
未待來人說完,劉邦勃然作色: “壯士行路,豈怕蛇蟲?”
說完,拔劍在手,向前行走數十步,果見一條大蛇橫於小徑之中。蛇見人來,昂頭吐芯,兩眼如燭,盯住劉邦。劉邦見狀,一股熱血自心頭湧起,大叫一聲:“畜牲也敢如此!”跨步向前,躲過蛇頭,手起劍落,將大蛇斬為兩截,然後用劍撥開死蛇,辟開道路,率眾人大步而過。又行數裏,天已將明,眾人也感力乏,劉邦遂令休息,自己覓一幹燥之地,臥倒便睡,片刻就進入了夢鄉。及醒,天已大亮。 恰有一豐邑人,也夜過此路,從後邊急匆匆趕來,一見眾人,便道: “你說怪也不怪,在距這兒數裏之遠,我遇到一位老嫗,隻見她席地痛哭,我問為何如此悲傷?她指著道旁的一條死蛇說:‘我兒本白帝子,化蛇擋道,今被赤帝子殺死。’言罷,又傷心地哭泣起來。我本欲問她為何將蛇當做兒子,誰知,老嫗轉眼不見了。豈不怪事?”
眾人圍攏過來問: “果有此事?”
“是我耳聞目睹,怎能有假!”
劉邦坐著未動。來人也不屑與他再說,轉身離去。
劉邦聽在耳裏,喜在心上:“什麼白帝赤帝,不去管他,但這件怪事又應在我的身上,莫非我真要成事?”想到此,渾身來勁,站起身來,招呼眾人繼續趕路。
《周禮-天官塚宰-大宰》中說:“祀五帝。”唐賈公彥疏:“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 赻 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來人所說白帝赤帝,就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五大天地中的二位。
據史書記載:秦襄公時,因立國西方,故作 臝 ,以祠白帝。至秦獻公時,又作畦 臝 ,以祠白帝。所以,白帝在這裏是暗指秦廷。
相傳赤帝為堯之後,在這裏是暗指漢朝。
劉邦斬蛇,由此引出白帝、赤帝之說,為史家借助神話、史資,附會出漢將興,秦將滅的一種輿論。
不久,劉邦帶領眾人已走出大澤,進入了人跡罕至的芒碭山中。
芒碭山(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北)分芒、碭兩山:北為芒山,南為碭山,中間相隔七八裏。兩山峰回路轉,穀深林密,野獸出沒,人煙稀少。劉邦見這裏確是個好隱身之地,便與眾人居住下來。夜宿山洞,渴飲溪水,饑打鳥獸,環境雖苦些,卻也過得安然。
一日,呂雉攜一雙兒女找到了劉邦棲身之地。眾人都感驚訝,如此大山深澤,一個弱女子還帶著兩個孩子,是怎樣找到這裏的呢?劉邦也感奇怪,忙迎上前來將妻子接進山洞。隻見妻子頭發散亂,消瘦了許多,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之意。
“我等隱身在此,外人一概不知,夫人又如何尋到此地?”
“君背父母,棄妻兒,潛身山澤,能瞞過他人,怎能瞞得過我?” 劉邦感到又會有奇事發生,忙詳問原由。
“不瞞君說,多少年來,我發現不論君在何處,上麵總有一層雲氣飄浮。我就是憑著觀察天上的雲氣,才找到這裏來。”
眾人一聽,隨邦之意更堅。
劉邦聽後,欣然一笑:
“當年秦始皇在世,常說東南有天子之氣,莫非應在了我劉邦身上?”
話雖如此,但這畢竟是今後之事,劉邦最關心的,是呂雉近來的情況。
“我離家之後,你及孩子怎樣?”
呂雉見問,勾起了她滿腹苦水,未說兩眼就滴出了淚水。待講敘完畢,劉邦也不禁淚濕衣襟。
原來,劉邦走後,音訊皆無,縣令派人打聽,才知劉邦放走役徒,他也不知逃往何處。縣令大怒,命搜查劉邦親屬,虧太公已與劉邦分家另過,沒被株連,而呂雉則被抓入獄中。秦律本來嚴酷,再加呂雉手中無財,在獄中受盡淩辱。有一獄吏,見呂雉尚有姿色,起了歹意,尋機調戲。一次,此吏欲施無理,恰被另吏任敖碰到。 任敖,沛縣人,為獄中吏多年,平時和劉邦十分要好。這次見呂雉被捕入獄,便留心照顧,以防不測。
這天,他剛邁進獄門,就聽見了獄吏的調笑聲,呂雉的哭泣聲。頓時激起了他的俠義心腸,一腳將門踢開,掄起拳頭,照直朝獄吏打去。此吏猝不及防,連中數拳,被打得鼻青臉腫。兩人正打得不可開交,被別吏捉住,送往縣廷。縣令升堂問案,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獄吏說任敖無端生事,徇私打人;任敖說他調戲婦女,理應該打。時,功曹蕭何在側,知為呂雉引起,本就有心護著劉家,遂對縣令說:“獄吏知法犯法,應該重罰;任敖出自俠義之心,行為雖魯莽,但尚可原諒。”縣令覺此斷有理,遂判獄吏竹杖四十,解職還鄉;責令任敖下不可再犯,仍回獄守職。數日之後,蕭何又在縣令麵前為呂雉開脫,說她本為一介女流,在家不聞外事。劉邦之過,罪不在其妻,如將呂雉長期關在獄中,也不是辦法,不如寬釋,也好乘機尋找劉邦。縣令見上邊不究,便做個順水人情,放呂雉回了家。這樣呂雉才得與劉邦相見。
明李蟄《史綱評要》卷四《後秦紀》上說:“呂後望氣,老嫗哭蛇,英雄欺人耳!”說“英雄欺人”,不如說史家惑人,借以抬高劉邦。
劉邦見妻子已經找來,怕回去仍遭官府迫害,索性在芒碭山中,找個安靜的處所,辟作了家居。至今山中有個皇藏峪,便是由此得名。
七月,陳涉起兵大澤鄉,不久,稱王陳縣,傳檄四方,號令天下反秦。東南各郡縣,往往殺其守令,響應陳涉。 九月,陳涉兵略四方。蘄縣距沛縣距離較近,蘄縣早為陳涉軍所占,沛令日夜耽心兵壓其城,遂找來蕭何、曹參相商。
“今陳涉兵起,天下混亂,我欲獻城降涉,特請二位前來商議。” 蕭何考慮片刻,說道:
“君為秦吏,欲叛秦降涉,恐城中忠秦者不服。不如征集四處逃亡之人,可得數百,借以壓眾,如此,大事可成。”
曹參聽出蕭何話中之意,接著說道: “可派人去召劉邦。邦雖犯律,但定有難言苦衷。此人素有豪氣,有膽有識,如將他赦罪召回,定感恩圖報,輔君成事。”
沛令遂聽他二人之言,但不知劉邦隱於何處,該叫何人去尋?曹參又道: “城中有一人叫樊噲,與劉邦有親。劉邦事發後,不知他逃往何處?近幾日,我見他已歸。樊噲定知劉邦藏在何地,可令他前往召喚。”
沛令聽後大喜,命人傳來樊噲。樊噲得令,即刻動身,奔往芒碭山中。
樊噲,沛縣人。生得虎背熊腰,力大無比。因家境貧寒,專靠屠狗為業,呂公見他為人忠厚,便把小女呂嫁他為妻。為此,便與劉邦有了連襟之親。劉邦逃亡後,因怕株連,他也隱於芒碭山中。這次回家探聽風聲,恰被曹參碰見,於是促成了這趟差事。 樊噲進入芒碭山,找到了劉邦,說: “今沛令欲舉城投陳涉,從何、參二兄之言,召姐夫回去相佐,以前罪狀全免,特命我持書前來召你。”說著將一封書信交給劉邦。
劉邦閱過來信,得意一笑,立即召來眾人,宣布道: “諸位,今沛令來書,說赦免前罪,叫我們回去助他起事。我們的出頭之日到了,大家準備一下,隨我回沛縣。” 時,劉邦潛入山澤已半年之久,陸續收納徒眾數百人。
劉邦率領眾人走至半路,忽見蕭何、曹參狼狽奔來,當即驚問原由。二人慌忙說道: “前請沛令召公,原待公來起事。不料,樊噲走後,縣令忽生悔念,怕公來對他不利,於是下令緊閉城門,並要抓我兩人問罪。虧我兩人聞訊較早,越城才得以逃脫,可家眷皆陷城中。”
劉邦聽完,微微一楞,說: “二位不必驚慌,以前多蒙照顧,現暫隨我前往沛縣,我定想方設法,救出二公家眷。”
眾人來到城下,果見城門關閉,但守城者多為百姓。劉邦心生一計,轉身對蕭何說: “公為我修一書,號召城內百姓,殺縣令,開城門,迎我入城。我就不信,城中百姓會全從縣令!”
不久,書已修好,劉邦將書信綁在箭頭上,彎弓搭箭,大喊一聲:“請看我書,不可為了沛令,白白送死!”嗖的一聲,箭已射入城內。 時,任敖恰在城上,見信射到,忙拾起展開一看,書中寫道: “天下苦秦已久,今父老兄弟,雖為沛令守城,然諸侯並起,必有一日屠城。為全沛百姓著想,不如共誅昏令,擇能者立之,以應諸侯。如此,方可城好家全,否則,妻子父母將死無葬身之地。”
任敖拿著書信急找三老及諸豪傑商議。大家都認為,信中所言,句句為實,且沛令素來不得民心,於是率眾而起,衝進縣廷,殺了縣令,大開城門,將劉邦迎進城來。
劉邦進入沛城,約束部下不得擾民,召集會議,以商善後之事。眾人欲推劉邦為沛令,劉邦說: “天下方亂,諸侯並起,今若薦主不善,就會一敗塗地。我不敢自愛,恐能鮮德薄,難保全城父老兄弟。如此大事,望諸位擇更賢者立之。”
劉邦不是自謙,他雖心懷大誌,但這等事畢竟是頭一次遇到,何必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沒有退身之步呢?這又是一次機遇,他能推掉嗎?
眾人見劉邦有相讓之意,有人提出蕭何、曹參,兩人更是萬般推辭。他二人本是文吏,動筆、出謀還可,領兵征戰卻是外行。再者二人都已成家立業,恐將來無成,誅及宗族,為此,又力薦劉邦,自己相輔。劉邦仍是推辭。眾人正束手無策,一父老說: “我平生素聞劉邦奇異,日後必當大貴,且我等已問過卜筮,屬劉邦最吉。大家欲立你為主,乃人心所向,望勿再推辭!”
劉邦見推脫不掉,隻好應允。於是,眾人共推劉邦為沛公,擇日就職。
時,劉邦已三十九歲。
吉日來臨,劉邦就沛公職。因黃帝戰於阪泉,遂定天下;蚩尤雖敗,然好五兵,所以劉邦與眾人在縣廷之上,祠黃帝,祭蚩尤,殺牲釁鼓,以求福祥。因劉邦曾小徑斬蛇,有老嫗夜哭,又引出赤帝子殺白帝子之說,故立赤旗、赤幟,張掛城中,以表順天滅秦之意。
禮儀後,眾人散去。沛公(以下改此稱呼)獨坐廳中,心情難以平靜,有興奮,有愁悵,也有壓力:自己被推沛公,多年願望已有開端,但這是一條叛秦之路、一條造反之路,這條路一頭通往成功,一頭通往失敗。成功了就能身登尊位,榮華富貴;失敗了就會家破人亡,誅連三族。現在已踏上了這條路,不能後退,隻能往前走,但現下事多如麻:要擴軍,要安民,要守城,還要外略……他沉思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沛公召開了第一次有文吏武將參加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