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高陵君顯行至楚營,項梁果已敗亡。原來,宋義走後,楚營仍不加防備。一日夜間,秋雨淋漓,四周一片漆黑,楚軍將士都已進入夢鄉,忽然營外殺聲連天,秦兵猶如天降,從四麵八方湧殺過來。不少楚兵還在夢中便被砍死。項梁驚醒,知秦軍偷營,忙起身持劍奔出帳外,隻見處處火光,到處屍骸,這時才憶起宋義之言,但為時已晚,隻得仗劍迎敵,恰遇秦軍一將,揮刀劈來,項梁躲閃不及,被攔腰斬為兩截。此將正是秦軍之首——章邯。章邯探知楚軍鬆懈,遂乘夜冒雨奇襲項梁,項梁不備,遂全軍覆沒。

項梁軍敗被殺的消息傳到外黃,沛公落淚,項羽痛哭。哀痛稍

緩,沛公找到項羽,說:“項將軍剛死,軍心難免動搖,我軍不可再駐紮在外,應東返護都,不知賢弟以為如何?”項羽也隻得這樣。遂引軍東還,道經陳縣,邀呂臣率軍同往江左。眾軍返回盱胎,因怕秦軍來犯,遂將楚都遷至彭城,呂臣駐軍城東,項羽駐軍城西,沛公駐軍碭郡,彼此犄角相依,專等秦軍來攻。

豈知,章邯認為項梁已死,楚軍已不可懼,不攻彭城,反而北上伐趙。

自武臣被李良所殺後,張耳、陳餘又擁趙歇為王,而李良戰敗後,往投秦廷。

秦軍入趙,銳不可擋,連敗趙將陳餘,攻陷邯鄲。趙王、張耳退守巨鹿。秦將王離追至,兵圍巨鹿城,晝夜攻打。城內兵員越打越小,糧草也日益困難,張耳焦急萬分,隻得派出人去,向楚、燕、代、齊求救。

再說齊使高陵君顯,聽項梁敗亡,遂轉而赴彭城,見到懷王,大讚宋義知曉兵法,料事如神。恰宋義從齊返楚,懷王立即召見,問明使齊情況,談及項梁敗因。

“君何知梁軍必敗?”

“兵法雲:驕兵必敗。項將軍連敗秦軍,漸生傲意,臣勸諫又聽不進去,致使章邯有機可乘,因致敗亡。”

懷王見宋義果然知曉用兵之法,又問及目前攻秦之策: “梁軍已敗,秦軍猖撅,依君之意,將如何運兵?”

“今章邯大兵在趙,可派一將乘虛略魏;再遣一有勇有謀良將,攻撫兼施,西進攻秦,直搗鹹陽,如此秦可滅矣!”

懷王聽後大喜,將宋義留在身邊,隨時與議,並封魏豹為魏王,給兵三千,令西往略魏。時已在九月中。

閏九月,楚懷王運籌已畢,在彭城召開了軍事會議。沛公、項羽、呂臣、陳嬰、宋義、範增等文臣武將,均出席相議。懷王首先開口道: “秦始皇暴虐,二世更甚,陳王首起發難,諸侯爭相叛秦。前將軍項梁西進伐秦,不幸中道失利,軍敗身亡。現擬再遣一將,率兵西進,不知那位將軍願往?”

眾將聽後,都知章邯驍勇,秦軍正盛,獨自領軍西進,勝負難以預料,為此,都麵麵相覷,默不作聲。

此時的沛公,與眾人所思大有不同:自起事以來,雖被立為沛公,但自己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之後,難以得到豪門顯貴的支持、百姓的擁護,難以彙集千軍萬馬,獨樹一幟,為此,暫投項梁麾下,尋機再起。二則自己本為一農夫,雖任過泗水亭長,但對統兵打仗卻沒一點經曆。興兵後,有了一支人馬,但兵微將寡,難挑滅秦重擔,也不得不暫寄他人籬下。現在不同了,若奉懷王之命出征,自己可打起王師名號,出師有說,名正言順了。再說,自己用兵已有數月之久,拔豐邑,援東阿,攻雍邱,圍外黃……經曆大小戰陣十幾次,對攻伐之術已不再生疏。而且在和眾人交往中,結識了一些有識之士,樹立了一定的威望。為此,我現在不走,還待何時?他剛要站起來,準備表示願引兵西進擊秦,懷王見大家無一應命,又朗聲說道: “諸將聽令,無論何人應命,如能領兵西向,率先進關,便立他為關中王。”

懷王語音未落,沛公忽地站起,雙目有神,左手握住劍柄,向前跨進幾步,來到廳中,麵對懷王拱手一禮,朗聲應道: “末將願往!”

懷王見沛公應命,麵露滿意之色,正欲頒令,突然項羽來到沛公身旁,兩眼閃出淩厲之芒,麵部短須橫起,厲聲說道: “我也願往!叔父戰死定陶,此仇不報,實難為人。就是劉邦前往,我也願同行,誓滅秦廷,報仇雪恥!”

兩人同時應命,到底派誰西往,懷王一時難以確定。於是說: “兩人同心滅秦,其誌可嘉,但隻需一將西向,你二人究竟誰將前往,容後再議。”

會議散後,沛公、項羽退去。有數位老將未走,遂向懷王進言說: “項羽為人,一向驃悍殘忍,前攻襄城,縱兵屠戮,全城百姓,幾乎殺盡。他所過之處,無不人煙滅絕。如此之人,怎可統軍西進?而且自楚起兵,陳王、項梁先後失敗,這和他們治軍不嚴,濫殺無辜,有直接關連。現需派一位忠義長者,領兵西行,沿路約束將士,不準侵擾百姓。秦地人民,苦秦已久,如有義師前往除暴安良,必受歡迎。所以,項羽不可遣,而沛公素有忠厚之名,可擔西進重任。”

懷王聽後,心中有數,遂安慰眾老將說: “多蒙指教,我定會認真思索。”

次日升帳再議,懷王命沛公領兵西進,而將項羽留於彭城。項羽聞後,麵有怒意,正欲與懷王爭吵,忽有兩使者闖入稟報:一個是魏豹遣使報喜,說領兵略魏,已下二十幾城;一個是齊使前來求援,說章邯已圍巨鹿,攻城甚急,如無救兵,趙國咫日可亡。

齊使所報,引得項羽雄心頓起,大聲叫道: “我願領兵援趙,誅殺章邯,為叔雪恥!”

懷王見項羽如此說,心中大喜,當即頒布軍令: “命沛公率人馬二萬,擇日西進!命宋義為上將,加號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統本部人馬,前往救趙。”

沛公、宋義、項羽、範增得令後,自去整頓人馬,準備擇日進軍。

四、入關滅秦

沛公告別了懷王,打馬回碭,一路上,躊躇滿誌,他為會上自己的決策而興奮,因為從此之後,他不僅出師有名,而且還可獨統一軍,以圖宏業。盡管如此,沛公仍十分謹慎,今後隻能依靠自己,“勝則稱王,敗則寇”的道理他知道得清清楚楚。一到駐地,他一麵令人整頓軍馬,一麵找來蕭何、曹參商議,決定小試牛刀,後圖西進。 數天後,沛公自碭起兵,揮師向北,破城陽,陷杠裏,連敗秦廷二軍。初戰告捷,全軍士氣高漲,沛公心中歡喜。

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一月,沛公軍又在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周圍打了幾次勝仗,並收編了楚將陳武,魏將皇欣、武滿的上萬人馬。

二月,沛公見小試牛刀成功,信心大增,揮軍南下,兵圍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昌邑守將據城不降,沛公正欲下令攻打,忽有當地人彭越求見。

彭越,字仲,隱身巨野(今山東西南部,萬福河北岸)澤中,以捕魚為業。因他自幼習武,臂力過人,在澤地少年中頗有威信。他也常率眾人作些打富濟貧之事。及陳涉發難,天下大亂,有人勸彭越說: “現天下豪傑爭先叛秦,君為何不乘機起事?”

彭越聞後一笑,不緊不慢地說: “兩龍方鬥,應靜觀其變!”

轉眼一年,澤中少年,有百餘人來找彭越,欲推為首。越故意推辭,少年們再三相求,越方應允,但與眾人相約,明晨相聚,後至者斬。次日,人們陸續到來,十幾人後至,中有一人直至日中才到。彭越見狀勃然大怒: “因我年長,諸君定推我為首。昨與大家相約,日出相聚,今遲到者有十幾人,不可盡誅,隻好將最後一人,斬首號令。”

眾人一聽,不禁嘻嘻發笑,遂說: “何必如此,下次按期赴約就是!”

彭越要殺人立威,怎肯輕率了事,當下令人將那少年拖下去,一刀斬為兩截。又命人就地設壇拜神,以首祭旗。自此,亂世中又湧出一位嫋雄。數月後,越已聚集各地散卒千餘人。聞沛公攻打昌邑,選率人前來助戰。

英雄惜英雄,沛公見彭越前來相助,心中甚喜,遂合兵一處,架梯攻城。但城上箭石如雨,將士傷亡過多,一時難以攻陷。沛公決定舍去昌邑,西取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彭越不願相隨,遂與沛公惜別,領兵仍還澤中。

彭越已去,但給沛公的印象頗深。如此虎將,世上難尋,而以目前實力,又難以留住彭越,以後又會怎樣呢? 沛公以奇兵攻陷高陽,駐軍城中,小作休整,並謀劃下一步行軍方案。

高陽有一老儒,姓酈名食其,家貧落魄,無以為生,為裏中監門吏。陳涉、項梁起兵於楚,其屬下有數十人經過高陽。食其聞知姓名,皆以為齷齪小才,不足與其謀事,遂潛身自隱。沛公駐軍高陽,麾下有一騎士,與鸝食其同裏,二人見麵後,食其對騎士說: “我聞沛公素來倨傲,不肯禮賢下士,不知屬實否?”

騎士聞言,反駁道: “裏中傳話不可信,沛公每到一地,都尋訪豪傑俊士,有時還登門求教!”

“照你說來,沛公確有大誌,胸寬容人,若如此,我願相隨左右,你可為我傳話嗎?”

騎士沉思不語。食其又說: “你以為我年老不中用了?見到沛公,你就這樣說:‘臣同裏有個鸝生,年六十餘,身高八尺,素好大言,鄰裏稱他狂生,其實他並不狂,滿腹經綸,足智多謀,能輔人成大業。’”

騎士忙搖頭道: “沛公最不喜儒生,有儒冠文士前去求見,他常解其儒冠,當作溺器。在平時談起儒士,也常稱腐儒,笑罵不絕口。怎可以儒者之名往說沛公?”

“你自管去說,想那沛公必不拒我!”

騎士如鸝生所言報知沛公,沛公見說,令騎士召往。

酈食其被傳入室內,見沛公坐在床上,兩女子正給他洗腳。聽他進來,沛公身體連動也未動。食其見狀,慢慢走到床前,從容長揖而不拜。沛公仍沒動聲色。食其朗聲說道: “足下領兵到此,不知是助秦伐諸侯呢?還是和諸侯一齊滅秦?”

沛公見他儒服儒冠,本心生厭惡之情,聽他又出口不遜,頓生怒意,隨口罵道: “豎儒!尚不知天下苦秦已久,諸侯爭相伐秦,怎麼能說我助秦呢?”

食其見沛公已被觸怒,遂反擊道: “足下既然起義兵誅滅暴秦,為什麼坐著見長者,如此傲賢慢士,何人肯來獻計獻策?”

沛公見來人言語如此銳利,心知其非等閑之輩,忙命女子退下,自己整衣而起,還之以禮,請他上坐,遂問及天下態勢。食其看沛公果能禮賢下士,就從六國成敗開始,一直談到當今天下諸侯滅秦,真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聽得沛公佩服不已。當沛公問及目前如何用兵時,食其說: “足下集烏合之眾,收散亂之兵,兵微將寡,欲徑直入關攻秦,

這真好比虎口拔牙。依我之見,不如先取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陳留乃天下要衝,四通八達,且城中糧草又多,足供軍用。如此,進可戰,退可守,招兵買馬,操練將士,待時機成熟,再進兵關中。我與該縣令有多年交往,願為足下招安,如招安不成,足下可興兵攻打,我為內應。”

一席話,說得沛公心中大悅,當即請食其往說陳留令,自領兵暗中相隨。

酈食其來到陳留,拜見縣令,將勸降之意闡明,豈知該令不為所動,要與城池共存亡。食其知不可再勸。時天色已晚,飯後各自回房安歇。半夜,食其悄悄離開縣廷,打開城門,沛公軍發一聲喊湧進城內。守城軍士見敵軍如從天降,來不及抵抗,便四散而逃。該縣令還高臥未醒,便被亂兵殺死。沛公入據陳留,一麵張榜安民,一麵嚴肅軍紀,不得擾民。城中百姓見沛公軍如此仁義,相率折服。

沛公用酈食其計,攻取了陳留,心中佩服食其的神機妙算,遂封其為廣野君,留在身邊聽用。

酈食其有弟名商,勇謀兼備,薦於沛公。沛公見其材可用,便命他招募陳留子弟,得四千人,遂拜商為裨將,統領此支人馬,加緊準備,聽令隨大軍西征。

三月,經過休整,沛公兵圍開封,數日未下,忽聽探馬報,說秦將楊熊自北領軍來援開封。沛公知道,如楊熊軍至,必兩麵受敵。為此,他撤開封之圍,領軍北擊楊熊。行至白馬(今河南滑縣東),與秦軍前隊相遇。沛公乘敵立腳不穩,突然出擊,秦兵抵擋不住,向後便退,前隊擁後隊,楊熊收軍不住,也隻得向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方向逃去。楊熊退至曲遇(今河南中牟縣東)東,方收住敗軍,擺開陣勢,準備與沛公決戰。沛公追至,見狀,遂傳下命令,樊噲領軍在左,夏侯嬰領軍在右,自統中軍,然後,又派周勃、灌嬰領一支人馬,繞至秦軍後,待兩軍大戰正酣之時,從後麵攻擊秦軍。一切布置就緒,沛公領兵出戰。雙方兵來將往,殺得難解難分。楊熊在自陣之中,看見樊噲連斬自己兩位部將,遂拍馬上陣,欲親戰樊噲。正在這時,陣後忽亂,原來周勃、灌嬰已引兵殺到。秦軍受到兩麵夾擊,隊形頓亂。沛公乘機催動人馬衝擊,指揮左、右兩軍,將秦軍分割成幾段,圍而殲之。整個戰場,殺聲震天,屍骸遍地,秦軍被殺得四處逃竄。楊熊見敗局已定,送帶著一股敗兵,殺出一條血路,向滎陽奔去。

這一仗,是沛公西進以來最激烈的一戰,這一仗,沛公軍大獲全勝。從這一戰中,沛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堅定了滅秦的信心。

沛公領兵進駐曲遇,獎賞有功將士,殺豬宰牛犒勞全軍。

君來得正好,助我拿下陽翟,我再兵略韓地,以安韓王。”

於是,二人合兵一處,用張良計,火燒城門,方才攻進城去,殺散守兵,占據了陽翟。

二人商議,欲發兵滎陽,會探馬來報,說趙將司馬也想渡河入關。沛公恐自己落在後麵,急忙領兵北上攻下平陰(今河南孟津縣東),割斷了司馬西進的河上通道。隨後,又率師往南攻打 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不勝,遂進入了 轅山區(今河南偃師縣東北)。 轅山,因山路崎嶇,需盤旋環行而得名。山有轅關,地勢十分險要。因人馬難以通行,秦廷沒派兵扼守,沛公軍這才得已順利通過。一過 轅,就是韓地,沛公軍過關斬將,勢如破竹,直打到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東南告城鎮),奪得戰馬千餘匹,攻陷城池十餘座。

至此,韓地已平。沛公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自己帶張良攻取南陽,欲

從武關進入秦地。

六月,南陽郡守,聞沛公軍來,領兵在 韜 縣(今河南魯山縣東)東攔截沛公,被前隊先鋒樊噲殺敗,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陽市)。 宛城本南陽郡首府,城池堅固,又有重兵防守。沛公急於入關,遂從城西繞道而過,直撲武關(今陝西商南縣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