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英布傳來捷報。項羽聞訊,驅動兵馬,全軍渡過漳水。過河後,令部下沉掉船隻,毀去釜甑,焚燒廬舍,隻準備了三日幹糧,誓與秦軍決戰。將士見到此光景,也知進則生,退則死。
軍行半日,即與英布兵馬彙合,直達巨鹿城下。王離聞楚軍來,遂令涉閑圍城,蘇角守住糧道,自引兵馬與楚軍接戰,迎麵正碰上項羽,王離豈是項羽的對手,沒幾合,便拖槍敗走。
章邯知王離戰敗,急引大軍前來接應。各諸侯軍聞楚、秦大戰,都遙望觀戰。隻見秦軍隊列整齊,甲戈生輝,人馬雄壯。而楚軍裝備簡陋,三五成群,但士氣極高。兩軍相遇,項羽於馬上長槊一揮,大吼一聲:“進則生,退則死,進擊!”遂舞動鐵槊直取章邯。邯已數次敗在項羽手下,見項羽如凶神下凡,已生怯意,忙揮刀相迎。羽一槊直朝邯胸部刺來,快如風。邯撥馬閃開,揮刀自上而下,劈向羽肩,疾如電。羽橫槊相擋,兩兵碰擊,閃出一團火花。項羽殺得性起,把長槊使得神出鬼沒,矛頭如蒼鷹啄食,招招戳向對手要害。章邯把大刀舞得風雨不透,使羽槊難以近身。十幾回合後,羽越戰越勇,而邯已力乏汗出,漸漸不支。時楚軍將士見主將大展神威,也發一聲喊,如猛虎下山,衝入敵陣,各個舍身忘死,以一敵十,呼聲驚天動地。不少將士,已全身是傷,血布全身,仍齜牙咧嘴,二目血紅,沒命地向前衝殺。秦軍雖勇,哪見過這般勁敵,一個個嚇得膽顫心驚,紛紛後退。這一仗直打了二個時辰,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月無光。章邯敗了,秦軍退了,但楚軍已殺紅了眼,仍緊追不舍,直到項羽鳴金收兵。
章邯損失了近半人馬,楚軍俘獲了大批秦兵。項羽成了章邯的煞星,秦兵一聞楚兵,各個唉聲歎氣。
第三天清晨,楚軍隻剩一天糧草,項羽對眾將士說:“我們糧草將盡,彼死我活,就在今日。”遂引兵攻往秦軍營寨。但章邯、王離各據一壘,閉門不出。項羽令英布領兵阻章邯,自統大軍直搗王離大營。王離調動人馬來阻楚兵,沒幾合便叫項羽打下馬來,被楚兵活擒。涉閑看主將被捉,自知不敵,便放火燒營,自己也焚於火海之中。
王離全軍覆滅,章邯引軍退往棘原。時尚有人馬二十餘萬。
巨鹿解圍,張耳恨陳餘按兵不動,前往餘營收了餘的將軍印緩。自此,二人結下仇恨。
項羽在城下紮下大營,接見諸侯將領。各國主將已於陣中見到項羽雄威,一進轅門,便膝行而前,不敢仰視。自此,各諸侯軍皆歸屬於項羽帳下。
時,英布已毀秦軍糧道,殺蘇角回軍。
二月,項羽率各諸侯軍追殺章邯,在水(今河北臨漳縣內)上再破秦軍。遂駐軍漳水南,與秦軍相持了數月之久。
七月,章邯屢敗的消息傳到鹹陽,趙高在二世麵前誣邯縱盜玩寇,於是二世遣使責問章邯。章邯外有強兵相逼,內有奸臣讒言,實在無路可走,決心投羽。遂派使者前往楚營,但項羽仍記殺叔之仇,竟不準降。章邯走投無路,恰都尉董翳來見,便與他道: “項羽還記前仇,不肯收納,奈何?”
董翳沉思了片刻,進言道: “可遣司馬欣前去,昔,欣曾救項氏叔侄,他去說羽,定可無慮!”
章邯心中一亮,忙喚來司馬欣,說明情由,欣也不加推辭,攜降書便趕往楚營。
時,楚營正缺糧草,見欣來請降,在範增的勸諫下,羽遂準章邯歸降,並與欣定約,決不加害章邯。
洹水南岸,二十萬秦軍在章邯、司馬欣、董翳的帶領下,歸降了楚軍,項羽遂立章邯為雍王,留在營中。命司馬欣為上將軍,仍統秦軍原部人馬。至此,秦軍主力已被消滅,西進之路已被打開。 漢元年(前206年)十月,項羽聞沛公已經入關,立即傳下將令,命司馬欣率原班人馬西進,自統各諸侯軍四十餘萬人隨後,直奔函穀關而來。
沛公領兵進入鹹陽後,不少將士乘機打開府庫,分取金銀財寶,隻有蕭何帶人進入丞相府,將秦廷法律圖書及相關典籍,分類整理,派人運往營中。這些文獻,詳細記載了秦王朝的有關法律製度、關口要塞、全國戶口、各地經濟等資料。它為日後蕭何輔佐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王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蕭何的所作所為,李贄十分讚賞,在《史綱評要》上稱他“是宰相”之才。
沛公呢?在安頓好兵馬後,便步入了秦宮之中。隻見雕樓畫棟,亭榭回廊,層層異樣,室室更新,真是做工精細,規模宏偉。在那廳旁室內,懸掛著五顏六色的惟帳,堆放著奇奇怪怪的珍玩。還有那成百上千的宮女,見沛公到來,都迎接出來,有的如雨後海棠,有的像迎風楊柳,有的若帶露荷花……把個沛公看得目不暇接。他一時忘掉了軍務,忘掉了敵情,忘掉了誌向,陶醉於這秦宮女色之中。
外邊張良、樊噲許久尋不到沛公,還是樊噲深知自己姐夫的天性,遂找進宮來,果見沛公坐於眾女之間。他心中有氣,大步向前,撥開眾女,開門見山道: “沛公欲有天下呢?還是做個富家翁?”
沛公見是樊噲,便默然不語。樊噲又道: “公一進鹹陽,就鑽入到這秦宮之中。試看宮中眾多的奢華之物,就是秦廷敗亡的見證。公不需此物,請速回霸上,毋留宮中!”
沛公仍然不動,徐徐答道: “我感身體倦困,今夕就宿於宮中吧!”說完,再也不理樊噲。 樊噲見狀甚惱,但又不能犯上,於是轉身就走,去尋智士張良。剛出宮門,迎麵碰上良,遂將沛公之事說了一遍,並勸其往諫沛公。
良點頭稱是,步入宮內,見到沛公說道: “秦廷無道,故公能到此。公為天下除殘去暴,應首除秦廷敝政,倡導儉素。今剛入秦都,便想居此為樂,恐今日秦滅,明日公亡,何苦為了一時安逸,而自毀大業?古人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願公聽從樊噲之言,勿自取其禍。”
沛公本是明智之人,聞良將此事與誌向相連,也翻然醒悟,起身謝道: “蒙君提醒,我就離開此地!”
沛公隨張良走出宮外,立即下令,封府庫,閉宮寶,親統兵馬還軍霸上。
十一月,項羽消息不斷傳來,沛公已知羽軍將至函穀關,心情難以安寧:從彭城與羽分手,取陳留,越武關,下 關,直至降子嬰,自己雖打了幾次硬仗,但秦軍主力時在河北,如無羽領軍北進,自己能否順利入關滅秦?今羽已敗章邯,即將到秦,到時情況又將如何?雖當初有約:先入秦者,為關中王,可羽是遵約之人嗎?
沛公正心神不定,有人進言說: “秦比任何地方都富,且地形易守難攻。今聞章邯降項羽,羽立其為雍王,王關中。如項羽到來,公願恐難實現。為此,可速派人馬守住函穀關,阻住項羽及各諸侯軍,然後征集關中人馬,以自立。”
沛公聞言,正合心意,當即派出人馬,往守函穀關。
人馬派出,沛公仍感心中不安,經反複思索,遂令部下往召關中父老、豪傑,聚集霸上。
幾天後,人已到齊,遂在營前空地,召開了會議。沛公站在眾人前麵,朗聲宣布: “父老苦秦苛法,時日已久,誹謗遭族誅,偶語被棄市,延續到今。我奉懷王之命,率軍伐無道。懷王與諸侯有約:先入關者,為秦中王。今我已入關,當為秦王。現我與諸父約法三章:殺人者處死;傷人及盜賊,按輕重處罰;亡秦苛法,全部免除。凡官吏百姓,自此可安枕無憂。我所以還軍霸上,是等其他諸侯到來,共同約束,別無他意。”
父老、豪傑聽完,歡喜雀躍,連讚沛公聖明。
會後,沛公嚴令三軍,不得騷擾百姓,違令者,斬無赦。又派人四處張榜,以安郡縣。
秦地百姓見沛軍如此仁義,紛紛送來牛羊酒食,以饗士卒。但沛公辭而不受,說倉中糧多,不勞費民。自此,秦地之民無不擁戴沛公,唯恐沛公不稱王關中。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約法三章”。
沛公為何此時提出“約法三章”?又如何能提出“約法三章”?
首先,他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普通得連他父母之名,史書上都沒有明確記載。他不像陳涉“嚐與人傭耕”但也以務農為生,其父為村中種田能手,“呂後與兩子”也常在“田中耨”。他雖自幼遊手好閑,但畢竟身處社會下層,對百姓疾苦有所了解。他曾因“有吏事避宅”躲在盧綰家中;當上泗水亭長後,因“戲而傷嬰”,幾乎被治罪;他又受命“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所以,對秦末苛政,對“天下苦秦久矣”,應有深切感受。他入關滅秦後,從階級屬性出發,提出“約法三章”,實屬必然之舉。
其次,劉邦確搶先入關滅秦,但他能否稱王關中?即使能為秦王,又能否長久得了?對具有一定政治、軍事鬥爭經驗的劉邦來說,是必然考慮的問題。這又靠誰呢?靠懷王,懷王遠在千裏之外;靠諸侯,在那亂世梟雄的年代,又有哪個英雄肯把好事讓給人?隻能靠自己,但劉邦的軍隊隻有十萬,而即將入關的項羽,有雄兵四十萬。在軍事上,劉邦無法與項羽相比。怎麼辦?隻有民心了。劉邦看到了當時民心思寬,民心思安。所以,他先使自己身份合法,“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然後再以秦王的身份與秦地父老、豪傑“約法三章”。為此,劉邦的“約法三章”,也是他從當時鬥爭的需要,爭取秦民支持的一步重大舉措。史實證明,這項舉措,不僅使他王關中,而且在成就帝業的過程中,都起到了難以估量的潛在作用。
其三,劉邦也和陳涉、項羽一樣,自青年起,就心懷建功立業的遠大誌向,他見到秦始皇,就曾歎:“大丈夫就該如此。”但作為實現這種誌向的內在性格、外在氣質,及由此引起的行為,卻與陳涉、項羽有著重大的區別。他比陳涉多謀善斷,他比項羽忠厚大度。正因如此,他才由一個農夫,成為泗水亭長;才與蕭何、曹參等成了摯交;才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放走赴驪山的役徒;才會在起事後,受到懷王及眾老將的信任,被薦為統兵西進的將領;才會受到張良、驪食其等謀士的認同,忠心相輔;也才會有了入關後,赦子嬰、封府庫、閉宮室的舉動。
一個人的性格、氣質,一旦形成,會頑強地表現在各個方麵。所以,劉邦的“約法三章”也是他多謀善斷、忠厚大度性格、氣質在政治、思想上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約法三章”是政治上的宣言書,也是個安民告示,是劉邦施政、治軍的最初綱領,頒布後,確實起到了廢除苛法,安定人心的作用。劉邦得到了秦地百姓、豪傑的擁護。所以,楚、漢戰爭還未開始,就已注入了漢勝楚敗的關鍵因素。
在沛公頒布“約法三章”的同時,項羽大軍已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忽聞秦兵有謀變的消息,項羽聽後大怒。原來秦盛之時,山東百姓到關中服役,常受秦吏虐待。章邯投降後,楚軍士卒乘機對秦降兵進行報複,激起了秦兵的不滿,遂相議論:“章邯騙我等歸降了楚軍,現受盡了淩辱。如進關能滅秦廷,那更好,如不能,必掠我東歸,而秦必殺我父母妻子,如何奈何?”議論傳到項羽那裏,激怒了這位煞星。他召來英布、蒲將軍,遂問: “秦兵之事你們可知?”
“現已傳遍諸侯。”英、蒲回答。
“不知將軍如何處治?”
項羽已下決心,說: “秦兵雖降,但內心不服,若我軍入關,降兵謀反,事必危矣!不如用計殺之,獨帶章邯,司馬欣、董翳進關。”
英布、蒲將軍受命,在城南,一夜坑殺秦降兵二十萬人。
章邯、司馬欣、董翳聞訊,淚流滿麵。消息傳到關中,遍地有哭聲。自此,秦地百姓恨羽入骨,吃其肉,喝其血,也難解胸中之怨。
項羽見事已作完,領大軍直抵函穀關。但見關門緊閉,上麵有士卒防守,也是楚軍裝束,關上大旗,寫著一個大大的劉字。項羽已知沛公入關,沒想到他進兵如此神速。遂打馬上前,槊指關口問道: “關上可是沛公軍?”
“正是!”關上守將答道。
“沛公可取鹹陽?”羽又問。
“取鹹陽已有多日,沛公現駐軍霸上。” 項羽聞訊,心急如火,心想:我阻秦軍,你取鹹陽,還派人守關,
阻我路途。思此大怒,遂令守將: “快快開關,容我大軍通過,往見沛公。”
守將聽後,大聲答道: “沛公有令,不論何軍,一律不準放入!”
項羽見叫關不開,不禁怒發衝冠,吼道: “劉邦無禮,竟敢阻我?”
說完,下令英布引兵攻關。一時雲梯飛架,殺聲如潮。關上沛軍不過數千,顧此失彼,擋不住項軍拚命廝殺,不足一日,便失關逃散。
敗軍逃回霸上。沛公得知項羽已破關入秦,急召張良、酈食其商討對策。
項羽拿下函穀關,人不停步,馬不停蹄,直達戲亭(今陝西臨潼縣東北戲水西岸),方在西側鴻門紮下大營。時已進入十二月。 天已將暮,項羽下令,各營設宴,大饗將士。一麵召來各軍主將,商議對付沛公之方。
大帳內,燭光明亮,項羽環顧眾人,說道: “我等與秦軍拚殺,劉邦借機入關亡秦。知我軍必來,他又遣將守關,對這種視友如敵之人,將如何處治?”
見項羽發問,眾將中有一人說: “沛公西來,本為懷王所遣,他雖然據關無理,還是回稟懷王後,再作定奪!”
項羽本對懷王令宋義領軍北進心懷不滿,聽此將如此說,心中更為不悅,遂甩出一句: “懷王遠在彭城,叫我如何等得!”
眾將見羽有怒意,不敢輕易再說。沉默間,帳外士卒來報,說有一人受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遣,求見上將軍。項羽聞報一楞,急將他召入帳內。
“你夜間找我為了何事?”項羽問。
“小吏奉左司馬曹無傷之命,來轉告上將軍:沛公入關後,欲稱王秦中,用子嬰為相,秦宮中一切珍寶,都想據為己有。”
項羽聞報,二目圓睜,拍案而起: “劉邦如此無理,我明日定要滅他!”
範增乘機進言: “沛公在山東時,貪財好色,今入關中,聞他不取財物,不近婦女,先後判若兩人。如此可知,此人胸懷大誌。望將軍發兵急擊勿失!”
於是,項羽下令,五更造飯,清晨發兵討伐劉邦。又遣回來使,
讓他轉告曹無傷,明日進兵,作為內應。
自此,中國曆史上,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