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郡為陳餘的封地,因餘留趙輔趙王歇,故命夏說為代相,居守代地。說聞漢兵已至闕與(今山西和順縣西北),於是引兵出迎,與漢先鋒曹參相遇。二人沒戰幾合,夏說不敵敗走。曹參揮軍掩殺,追至太原縣(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東,漢兵將代軍圍住,曹參手起刀落,將夏說斬於馬下。 夏說死,代城破,韓信、張耳進駐城內,正欲移兵攻趙,忽接漢王命令,調回將士,助守滎陽。信令曹參領兵南歸,自在代地招兵買馬,準備南取趙地。
漢三年(前204年)十月,韓信發兵擊趙。趙相陳餘,本以為漢已殺張耳,遂派兵從漢東征,及漢王兵敗彭城,陳餘又聞張耳未死,不由大怒,當即背漢自主。時,又聞張耳隨韓信領兵來伐,更加惱怒,派兵遣將來戰漢軍。
從代入趙,必經井陘口(今河北井陘縣北井陘山上的井陘關,也稱土門關)。此口易守難攻,陳餘派了近二十萬人,扼險固守。
韓信大軍臨近井陘口紮下大營,觀察地形,思考勝敵之策。
趙軍謀士廣武軍李左車往見陳餘,獻策說: “韓信、張耳,離國遠征。鋒不可擋。臣聞:‘千裏饋糧,士有饑色;現尋柴作飯,師不飽腹。’漢軍來此,必利在速戰。今井陘之道,車不能並行,騎不能成列。若從此進兵,糧草輜重,必在其後。請給臣精兵三萬,從間道殺出,截其給養。若此,足下依高壘深溝之險,不與其戰,漢軍前不能進,後不能退,野無所掠,必斷糧斷水,不出十日,兩將首級,可致麾下!”
此計絕妙,然而陳餘不聽,反道: “我本義兵,不用詐謀奇計。韓信兵少且疲,如隻守不戰,諸侯一定認為我是懼怕漢軍。” 遂辭退李左車,不用其謀。
韓信聞知此事,心中大喜,遂召來常山太守張蒼,令他領兵二千,人手一旗,乘夜潛伏井陘附近,隻要見到趙軍傾巢出動,便乘虛而入,攻占趙軍壁壘。張蒼奉令而去。信又將大軍開到距井陘約三十裏處紮住。 天色將明,韓信令裨將分發幹糧,全軍將士暫時果腹,並傳下命令:“待今日破趙後,會食不遲。”遂令大軍渡過 癏 水(即今槐河),背水列陣。趙軍見後,都暗暗發笑,就是漢軍將士,心中也感疑惑,但都知韓信用兵神出鬼沒,故依令執行,不敢有違。
天色大亮,韓信對張耳說: “決戰時刻已到,趙軍不見我大將旗鼓,恐難出壘應戰。你我當親往陣前督戰。” 說著,與張耳披掛上馬,率萬餘精兵,搖旗鳴鼓,攻入井陘口中。 陳餘在趙營之內,見韓信、張耳率領人馬如此大模大樣地闖入,不禁有被人輕視之感,尤其見到張耳,更是氣得咬牙切齒,立即下令,出營迎敵。
井陘口中,道路狹窄,漢、趙二軍都布不開陣勢。趙軍依仗人眾,往下猛撲;漢軍雖少,但各個奮勇上前。兩軍激戰多時,漢軍漸漸被趙軍壓住。韓信見不能取勝,遂令後退,並命令將士,邊退邊拋旗棄鼓,直至 癏 水大營。 趙軍見敵軍敗退,心想韓信也不過如此,揮軍窮追不舍。居於壁壘內的趙軍,也想乘機邀功,於是傾巢而出,搶奪漢軍所棄旗鼓。
韓信、張耳引著敗兵退入水邊大營,時陳餘率領趙兵已經追到。韓信見此,在馬上大聲對將士說: “前是 癏 水,後有追兵,隻有殺敗趙軍,才可死裏逃生。現要與趙軍決一死戰,後退者斬!” 漢軍到此時,才知韓信臨水紮營的目的,隻得返身殺回,以求絕處逢生。俗話說,一人拚命,十人難擋,更何況漢軍有數萬人之眾。 陳餘見漢軍已敗,正欲攻擊漢營,不料,漢軍又從營中殺出,且各個沒命地前衝,忙指揮將士與漢軍展開了混戰。
癏 水岸邊,號鳴鼓響,殺聲四起。漢趙兩軍打得難解難分。時至中午,陳餘看一時難勝漢軍,又擔心山中營壘安危,下令收兵回營。
趙軍行至半途,遙見營中遍插漢軍旗幟。原來,張蒼奉韓信之命,乘趙軍營壘空虛,突出奇兵,已將趙軍大營攻下,且擒住了趙王歇。陳餘見此,大吃一驚,正不知如何是好,忽見山上殺出一支人馬,為首一將,正是張蒼。
“陳餘,你家趙王已被我擒住,還不快快下馬歸降!”張蒼大聲喝道。 大營已失,趙王被俘,趙軍遂亂作一團。此時,韓信、張耳又揮軍追到。趙軍將士再也無心廝殺,四處逃散。陳餘想喝住敗兵再戰,已無能為力,及退至 癏 水岸邊,也被殺死在亂軍之中。
陳餘戰死,韓信又將趙歇斬首示眾,餘下趙臣,皆伏首歸降,趙地遂平。 韓信又從李左車之言,以安撫之計,招降了燕王。
至此,韓信北進之軍,連平三地。信一麵整頓兵馬,一麵遣人報知漢王,並請加封張耳,使他王趙。 漢王親鎮滎陽,聞燕趙皆定,心中大喜,遂封張耳為趙王,並命韓信,尋機引兵攻齊。 十一月,漢王收到隨何來書,說九江王英布已經反楚,不久,便會領兵來降。 原來,奉漢王之命,隨何率二十餘人來到九江,一連三日,沒被召見。隨何對太宰說: “我等奉漢王使命,來拜見大王,大王托故不見,已經三日。我想其中原因,必以為楚強漢弱。其實,見我等又有何妨?我所言合大王意,大王可聽從,倘若不合,可將我等斬首市曹,或轉獻楚王。願足下轉達鄙意!”
太宰入告英布,布召隨何人,何開口便道: “漢王使何來見大王,敬問大王起居,且囑何轉問大王,為何與楚獨親?”
英布道: “寡人曾為楚將,所以北向臣事,怎能不親!”
隨何又問: “大王與楚王,均為諸侯,王今北向事楚,定認為楚國強盛,可以托國。既然如此,那麼楚曾伐齊,項王身先士卒,大王也理應親率部屬,為楚先鋒,為何隻撥了四千人助楚,難道北向稱臣,就這樣做嗎?漢王攻入彭城,項王尚在齊地,一時援救不及。大王距彭城較近,應率九江之兵,渡淮往救,但大王沒派一卒過淮,而是坐視成敗,難道托身他人,能這般袖手旁觀的嗎?如此看來,大王名為事楚,並無行動,我認為這樣很危險!”
英布聽到這裏,反問道: “那麼,依先生之見呢?”
隨何看英布已經聽進,接著說道: “大王不願背楚,是以為漢弱,其實楚兵雖強,但背盟約,殺義帝,不仁之名人人皆知,天下已不願臣服。今漢王仗義討逆,彙集諸侯,還守滎陽、成皋,運蜀漢之糧,深溝高壘,與楚相持。而楚兵千裏深入,運糧於千裏之外,進退兩難,又能相持多久?即使楚能勝漢,諸侯必將團結一致,合力敵楚,眾怒難犯,又怎能不敗?如此看來,楚貌強而實弱,漢貌弱而實強。今大王不肯聯漢,反托身處於危亡之中的楚國,豈非自誤!
依我看,目前九江之兵未必能滅楚,但如果大王背楚聯漢,項王必調兵來攻,隻要大王能纏住項王數月,漢王便可穩取天下。那時,大王與何,提劍歸漢,漢王必裂土分封,九江之地仍歸大王。如此,大王方可揚名天下,高枕無憂!”
英布聽完,頗覺有理,遂沉思片刻,起身離座,與何附耳道: “寡人遵從來命,隻近日勿外泄,待時機成熟,再公布不遲。”
隨何見英布應允,便辭歸驛館。
數日已過,仍無音信,經探問,方知楚使到來,逼英布出兵攻漢。隨何聞訊,忽心生一計。
一日,楚使正催英布出兵,何昂然趨入,坐楚使者上首,大聲說道: “九江王已歸漢,楚使何來此征兵?”
英布聞言吃驚,楚使聞言變色,隨何又道: “事已泄露,還不快殺楚使,背楚歸漢!” 事已到此,英布也隻得殺了楚使,聯漢伐楚。
項羽聞訊,氣得火冒三丈,令大將項聲、龍且,領精兵數萬,往討九江。 英布見楚軍來伐,隻好調動人馬迎敵。兩軍激戰數次,相持數月之久,難分勝負。十一月,英布中計,九江兵大敗,妻子被殺,兵力損失嚴重,隻得收拾殘部,與隨何一起,往投漢王。
十二月,英布達滎陽,漢王竭誠相待,並助兵萬人,令暫往戍成皋。
時,楚漢相持已近一年。韓信北翼的勝利,英布南翼與楚軍的激戰,彭越楚後的遊擊,雖分散了項羽的部分力量,但楚軍主力仍集中在滎陽、成皋一帶,且日日逼近,漢軍防線仍十分吃緊。
英布降漢後,項羽等於失去了一個幫手,更加怒發衝冠,恨不得立即踏破滎陽。範增進言道: “漢軍能固守滎陽,全靠敖倉糧運。如我軍能斷其糧道,滎陽乏食,則一戰可下。” 項羽聞之有理,遂派大將鍾離昧,率精兵萬人,往截敖倉糧道。
敖倉在滎陽西北敖山之上,為秦時所建。前由韓信派兵自山達河,築起運糧甬道,以供滎陽軍糧。韓信北征後,大將周勃接守敖倉。及鍾離昧領兵來攻,周勃接應不及,糧道被攻破好幾處。
項羽聞訊,揮師西進,直抵滎陽城下。 漢王見項羽親自來攻,吃驚不小,且糧道被斷,城內乏食,急找酈食其問計。 酈食其說: “昔,商湯放桀,仍封夏後;周武滅紂,還封殷後;至暴秦吞並六國,滅其社稷,使無立錐之地。今大王若能複六國之後,六國君民,必感恩戴德,擁護大王。大王便可南鄉稱霸,楚便孤立,必然失勢,不敢再與大王抗衡了。”
漢王聽後,連聲稱善,說道: “我令有司鑄印,煩先生為我各處一行。” 酈食其退出,整裝待發。 事巧,恰張良從外來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見張良到來,忙說: “子房來得正好,近日有人勸我,讓我立六國之後,以牽製楚軍,不知可否?”
張良問道: “誰為大王出此下計?此計若行,大事去矣!”
漢王不覺一驚,停食放箸,將酈食其所言陳述了一遍。
張良隨手取箸,說道: “臣請為大王借箸代籌,說明利害。昔,湯武封桀紂之後,乃是能製其死命。今大王能製項羽死命嗎?這是一不可行。武王入殷,表彰商容於裏門,釋放箕子於牢中,又封比幹墓,今日大王能做到嗎?這是二不可行。武王發钜橋之糧,散鹿台之錢,專濟貧窮,今日大王能做到嗎?這是三不可行。武王勝殷歸國,戰車改乘車,倒載幹戈,示不再用,今日大王能做到嗎?這是四不可行。放馬華山之陽,不複再乘,大王能做到嗎?這是五不可行。放牛桃林之陰,不複再運,大王能做到嗎?這是六不可行。況且,天下豪傑,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來從大王,無非是為日後事成,能得尺寸封土,今若封六國之後,還有何地可封諸臣,豪傑統皆失望,都歸舊主,大王又靠何人去奪取天下?這是七不可行。楚若不強,則罷,如楚強如故,新立六國,必向楚稱臣,大王又怎能製止得了?這是八不可行。大王試想,有此八害,豈不大事去了?”
漢王聞言,竟將口中飯噴出,拍案大罵酈食其: “豎儒無知,幾乎壞我大事!” 立即下令,銷毀所製印綬。 幾天後,楚兵已至城下。漢王在廳內正苦思良策,值陳平前來拜見,不禁慨然說道: “天下紛紛,何時能了?” 陳平知漢王是有感於楚漢相爭而言,遂道: “大王所慮,無非是項王。其實項王忠臣,不過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等數人。若大王肯出巨金,用以賄通楚人,流言反間,使他君臣相互猜疑,然後再乘機進攻,破楚就易了。”
漢王道: “此計甚好,可以一試。”
當即派人撥出黃金四萬斤,交給陳平調用。
陳平受金辭出,喚來數名心腹,令他們扮作楚兵模樣,懷金出城,混入楚營,去依計行事。 數日後,楚營流言四起,說鍾離昧自隨項王,戰功頗多,但終得不到裂地分王,欲聯漢滅項,以分王其地。
項羽素來好猜,一聞傳言,頓生疑心,對鍾離昧日漸疏遠,不再信任。為防生變,項羽下令加緊攻城。 四月,項羽兵圍滎陽。漢王登城四顧,到處都是楚兵。“守住此城很難,不如以緩兵之計,與楚議和:滎陽、成皋以東歸楚;以西屬漢。待聚集力量,再揮師東進。”主意拿定,也沒再和張良、陳平細議,選派人出城講和。 項羽見漢使前來議和,一時難以決斷,當即也派出使者,前往城中探察虛實。 陳平聞訊,忙與漢王設下圈套,單等楚使來投。
楚使入城往拜漢王,見漢王醉意未醒,不便議論和談之事,隻得暫時退出,由陳平陪往客館休息。 時至中午,楚使見一班仆役出出進進,擺設了許多美酒佳肴。心想:“漢王果然真心議和,否則,怎能用太牢盛撰來款待我!”
片刻,陳平從外趨入,坐於楚使對麵,悄聲道: “亞父可好!有無手書捎來?” 楚使一楞,不知此話從何而來。沉吟了良久,方道: “我並非亞父所遣,是奉項王之命,前來議和的。”
陳平聞言,頓時變色,自言道: “原來是項王使者!” 說著,起身走到門前,對役首低語道: “他不是亞父派來,怎配食太牢之宴?” 聲音雖低,但楚使聽得一清二楚,不禁十分驚愕。未幾,佳肴撤完,換上了一案粗食淡飯。楚使不由怒氣上升,本想不吃,但肚饑難熬,隻得吃了幾口,便不辭而別。 楚使走了,漢王、陳平笑了! 楚使一口氣返回楚營,將所見所聞全部告訴了項羽。 項羽聞言,遂疑亞父暗中通漢。 聞楚使歸,範增來見,勸項羽道: “劉邦議和為假,緩兵是真。今他被圍滎陽,兵竭糧缺,這是天賜滅漢良機,萬不可錯過。望大王下令,速攻滎陽!”
項羽正為剛才之事惱怒,範增之言,又如何聽得進去,忍不住雙目圓睜,大聲吼道: “恐怕滎陽未下,我的性命就被你送掉了!” 範增被責,一時摸不到頭腦,楞在當場,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想起,項王素來多疑,定是聽人讒言,方有剛才之語。又思:自己偌大年紀,事事為楚王著想,到頭來還不時遭人懷疑。算了吧!難管將來天下姓劉還是姓項,我還是回鄉吧!想到這,對項羽朗聲說道: “天下事已定,大王好自為之,臣已年老體衰,願王賜臣骸骨,歸葬鄉裏。” 說完,轉身走出。項羽也未加挽留。
二日後,因悶氣未出,再加上路程勞累,範增背疽崩裂,死於返鄉途中。
範增死了,項羽少了一個謀臣,劉邦去了一個對手。時人為他買棺入殮,葬於居剿(今安徽巢縣東北)之東。後人說他事主忠誠,立祠流傳於世。他死於陳平的離間之計,還是項羽的為人多疑?
範增身死,才啟悟項羽的悔恨之心。他親臨城下,督軍攻城,以泄心頭之恨! 滎陽城內的漢軍,傷亡慘重,就是能戰將士,也已筋疲力盡。滎陽朝不保夕。 漢王焦急,張良、陳平這等多謀之士,此時也束手無策。然而,漢王命不該絕,大將紀信闖進廳來,說出了脫險之計。 “現在滎陽城內,已兵少糧空,很難堅守長久。臣請扮作大王,出城詐降,大王可乘此時機,帶人衝出重圍。” 漢王頗為感動,但又於心不忍。 “我雖衝出重圍,將軍豈不是去送死?”
紀信道: “臣死了,能救出大王,也使眾多將士逃生,還算值得!否則,城破以後,玉石俱焚,臣雖死又有何益!”
別無良策,隻有如此了。漢王令陳平協助紀信完善了方案,遂寫了降書,遣人送往楚營。
項羽接了降書,問漢使道: “你主何時出降?”
“就在今日夜晚。”漢使回答。
項羽大喜,遂下令暫停攻城,專候漢王開城歸降。
時至黃昏,城下亮起火把,城中沒有動靜。轉眼已近半夜,楚軍已等得不耐煩,方見東門大開,湧出一隊人馬。
“漢軍出城了!”楚兵呐喊著,向前湧去,臨近一看,不禁哈哈大笑,原來都是些穿著軍服的婦女:有老,有少,有美,有醜。一個個披甲拖槍,一步三扭,邊走邊說: “城內男丁越來越少,漢王命我輩也持械守城。現城內無衣無食,還望眾將軍放我們一條生路!”
“漢王為何還不出城歸降?”有些楚兵問。
“漢王的車馬還在後麵!”女人們亂噪噪地回答。
楚兵聽後,也隻好讓開路,放她們過去。
誰知,過了一隊,又接一隊,婦女們隊隊相連,沒完沒了。
楚兵們並不感到厭煩,他們兩眼正忙著從隊伍中尋找有姿色的女子,不是想入非非,就是品頭品足。時間一久,其它方向圍城的楚兵也都趕來看熱鬧。
漢王見時機已到,忙令禦史大夫周苛、裨將樅公、前魏王豹留守滎陽,自領張良、陳平、樊噲及夏侯嬰等,悄悄打開西門,徑直往成皋逃去。
天色將明,婦女隊伍方才走完。城中始有兵隊開出,打著旌旗羽葆,後隨一輛龍車,車中坐著一位王者,黃屋,左纛,前遮後擁,緩緩行來。 楚軍將士,都認為是漢王出降,歡喜雀躍,高呼萬歲,喧聲如雷。 及龍車駛近,紀信現出真麵目,項羽才知受騙,氣惱之極,燒死紀信,下令攻城。 漢王逃到成皋,聞紀信被焚,且悲且恨,遂向關中招集人馬,準備再赴滎陽,與項羽決戰。 漢王帳下有一轅生,聞訊人拜漢王道: “楚漢相持,已有數月,我軍頗感疲憊。為此,大王不必再往滎陽,而以奇兵出武關,南下宛洛。項王必慮彭城之安危,定會引兵阻攔。如此,不僅滎陽圍可解,成皋壓力也會減輕,我軍可乘此加以休整。大王至宛洛,可深濠高壘,堅守不戰。待時機成熟,再回軍滎陽,與楚軍決戰。” 漢王覺得有理,於是出兵武關,到了宛城,掘濠築壘,以待楚軍。 項羽聞漢王引軍南下,因擔心漢軍深入楚地,果然移兵至宛。 兩軍相對,楚軍幾次前往挑戰,但漢軍憑險固守,不與力戰。項羽正為不能速勝漢王而發愁,忽接探馬來報,說魏相國彭越,兵敗下邳楚軍,殺死楚將薛公,氣勢極盛。 彭越,自被漢王封為魏相國後,領兵助漢擊楚。漢王兵下彭城,越乘勢略梁十餘城,漢王敗走睢水,越也退守河上。及項羽西擊滎陽,彭越又引兵遊弋於梁楚之間,下城池、斷糧道,成了項羽的心腹之患。此次下城斬將,又是彭越的一次較大軍事行動。 項羽聞訊,氣得暴跳如雷,決心留軍監視漢軍,自領精銳,回殲彭越。 彭越聞項羽軍至,自料抵敵不住,引軍渡過睢水,往北退去。項羽追趕不及,隻得作罷,紮下大營,探聽漢王行蹤。